第1413页(1 / 1)
('
从延熙十六年,大汉决定征吴开始,徐庶和张溪互通书信,约定彼此的进攻重点后,张溪就开始着手收网东吴大泉当千的事宜。简单来说,就是要在东吴青黄不接的时候切断大泉当千的交易价值,引发东吴物价,尤其是粮价动荡,然后在进入秋收时时节后,再用汉五铢,大量收购东吴的粮草等军需,引发东吴粮草外流,军需准备不足。说实话,这么好的经济政策,最后只能起到搞乱东吴军备的效果,委实的有些大材小用了。如果说,能够再给张溪多一点的时间,比如说再多给个三五年时间,那么张溪真的是把握,可以在这场经济战中直接摧毁东吴的小农经济,导致东吴世家和孙权之间,因为利益分割不均而反目。毕竟,通货膨胀的威力,这个时代的人不了解,张溪不可能不清楚。而且时间也足够了,毕竟这个时代还是小农经济时代,对扛通货膨胀的能力很弱,这点时间,足够摧毁一个政权。但可惜,张溪没有这个时间,征吴事宜,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再一个,其实这次的这个经济战吧,从一年多前进行到现在,大汉这边,也多少有点吃不消了。荆州世家大族和李严这边,是因为大量的物资流失而感到吃不消,而诸葛亮,庞统等人,则是对这个经济战引发的后果,在心里上,有些吃不消了。一年多的经济战,虽然前期的时候,大汉从江东获取了大量的粮食,桑蚕,鱼获等利益,但后期,大汉这边为了平抑大泉当千带来的差价,保证大泉当千的交易价值,也付出了太多的蜀锦,纸张,矿石的利益。说真的,如果不是现在大汉已经有了一个还算有利的中央政权,再加上这事儿由李严这样的大才统筹规划和背书……这要是换了二十年前,都足够引发荆州世家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叛乱了。这么大的消耗,荆州世家也好,李严也罢,当然是不会愿意继续再维系个三四年下去了。这些人,是看到眼前利益的受损超过了预期,颇有怨言。李严还好点,他最多也就是私下推波助澜一番,明面上,还是对张溪的相关政策表达支持和维护的。可荆州世家大族们在大汉朝堂上的代言人们,可是对东吴的官方和民间走私贸易,大加抨击。不过这些人,其实对张溪造不成任何影响……他们也就只敢抨击一下政策口嗨一下,谁也不敢上升到荆州的刺史和镇守将军。开玩笑了,荆州世家大族们又不傻,一个是新任大将军,实际上的军方第一人,一个镇守荆州多年,政令几乎都出其口的荆州刺史……这两人,哪个惹得起?!甚至于来说,荆州世家大族宁可得罪张溪也不会去得罪王基。得罪张溪,张溪这个人脾气好,只要不威胁到他家里人,他不会有什么打击报复的事情。可得罪王基……估计荆州世家大族内部都能先闹个分裂,看看有没有足够的好处可以捞取。所以,其实这些朝堂上的声音,张溪和王基除了觉得有些麻烦外,并不会为了他们做出改变。真正让张溪决定提前中止经济战的原因,还是诸葛亮。当初诸葛亮在抵达江陵,跟张溪密谈策略之后,也对这个经济战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马谡这个人聪明,如今做事又沉稳了许多,他给诸葛亮讲述的经过和对经济战未来的预期,还可以说是相对保守一些的。毕竟,这玩意儿马谡也是第一次主持操纵,他也不知道未来会变成什么样,一直都还算小心翼翼。可谢宏吧……他好不容易可以捞到一个直面大汉丞相的机会,自然是卯足了劲的展示自己的才能,把经济战可能产生的所有后果,都给诸葛亮说了一遍。其中就包括了最激进,也最令人崩溃的结果,谢宏都说了。诸葛亮当然不会因为谢宏的一时之言,就觉得经济战这个东西不好,他也只是一听,完事儿后记下来而已。可是吧,当诸葛亮离开江陵,回到长安的这段路上,诸葛亮仔细思考了谢宏的说法……他越想,越觉得谢宏说的激进结果,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一旦双方都无法控制住经济战的影响范围,轻则东吴经济彻底崩溃,重则大汉半壁江山都会民不聊生。诸葛亮是越想越担心,他担心,张溪放出来的,不是一头专咬东吴的狼,而是一群不挑对象吃人的老虎群……而世家大族们,其实并不是很介意当这些老虎。因此,诸葛亮越想越不放心,赶紧给张溪写了一份密信,信中询问张溪,谢宏所说的激进结果,到底有几分可能。而张溪能怎么回答……他自己对这个经济战都有点半懂不懂的,全靠马谡和谢宏两人操持,而经济可能引发的效果,张溪也不是没有听说过。哪怕到了现代社会,因为经济战而导致国家破产的小国,也不是没有。那还是在商品经济社会,就如今的小农经济时代,经济体系更为脆弱,经济战的破坏力只会更强大。因此,张溪只能给诸葛亮回信,实话实说,告诉诸葛亮,如果是最极端的失控情况,恐怕不是大汉半壁江山,而是整个大汉十三州,都会重新陷入动荡之中。得到了张溪回信的诸葛亮,略加思索后,回信给张溪——中止经济战。第1240章 大泉当千的影响诸葛亮的想法其实很简单……既然经济战失控的风险那么大,而张溪也无法保证在进行经济战的过程中一直不失控,那就不要去做。有些事情,结果可能比原本的目的更加让人承受不起的话,那么倒不如不做。张溪对此,是相当的理解的。中国历史上,其实并不是没有信用货币的出现,甚至信用货币的出现时机很早,但信用货币一直没有得到普及的真正原因,其实就跟现在的情况很相似。历史上的聪明人很多,不仅仅是只有穿越者能懂得经济战的道理,但是吧,很多的聪明人,要么是在实行相关政策后发现局势不可控,及时止损,要么,就是跟诸葛亮一样,能自己想明白在这个时代搞货币金融的危险性,宁可不做,也不能放出这头猛兽。因此,诸葛亮既然要求张溪中止经济战,那张溪也只能是照做。只是呢,任何事务的发展,都有他的规律性,也有他的发展惯性……经济战这个东西,并不是说想中止,他就立刻能中止的。正好又赶上要准备征吴,张溪就琢磨着,最后废物利用一把,利用大泉当千的大额交易效应,坑一把东吴的粮草和军备。军备这东西,张溪当然是不可能交给任何人的,但是粮草这个东西吧,是仅次于汉五铢的硬通货……张溪打算用这些作为补偿,跟荆州世家大族们缓和一下关系。这也是为什么,自从延熙十七年春天以后,朝堂上突然就没有了弹劾汉吴贸易和走私声音的真正原因……荆州世家大族们忙着回血捞钱呢,再弹劾什么贸易和走私,那不是跟自己断自己的财路么!!!荆州世家那边是痛快了,疯狂的捞钱中,但东吴那边,算是彻底的乱套了。从赤乌五年的正月开始,蜀汉那边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走私渠道,突然就不承认大泉当千的效用,不再接受大泉当千作为货币交易,只接受汉五铢或者是吴五铢的交易……这帮不要脸的玩意儿,他们连直百钱都不认了!!!江东的世家大族们,吃了一个哑巴亏不说,他们还没处撒火去……本身就是名义上的敌国了,坑你,你能怎么样?!有本事打过来啊!!!你别说,东吴的世家大族们也不是没有动过这个脑子,尤其是一些年轻一辈的文臣们,他们是真的想开战。但可惜,东吴的高层还没有集体脑残,尤其是像孙权,朱然,陆逊,步骘等人,脑子还是很清醒的。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