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6页(1 / 1)

加入书签

('

至于淮南方向,庞统也尽可能的在组织河洛,冀州,甚至并州郡兵快速南下,增援兖州,给徐庶从十五万增兵到二十万以上。

目的,显然不是要给张溪打辅助,牵制住陆逊,而是要尽可能的击破淮南陆逊,实现两路战线的会师。

甚至为此,徐庶都没有派人去攻略已经被切断联系的徐州等地,他直接下令,让文钦从下邳郡直接南下,汇合胡遵后,三线进攻寿春。

而东吴方面的应对嘛……说实话,也不算慢了,至少比孙和在位的时候要快的多了。

比如说全琮在第一时间重用步骘,让步骘增援秣陵郡的朱然,阻挡张溪的陆路进攻。

而随着大汉水军兵临濡须坞,又下令濡须坞都督谢景加强守备,任命张休为楼船将军,率领震泽水军即刻驰援濡须坞。

各方面应对都很及时,也是非常有效的做法。

只是吧,东吴方面的情况实在是太糟糕了,尤其是在军心士气上,东吴如今真的是备受打击。

孙权驾崩,本身就是对东吴最大的一个打击,别看孙十万经常在战场上丢人现眼,但他确实是东吴的开国之君,精神支柱……他这一死,还是死在了蜀汉大军压境的时候,对东吴的民心士气的打击相当的严重。

再加上继位的东吴皇帝是一个只有六岁的小娃娃,大权都掌握在孙弘和全琮手里……不是说大家对这俩货没信心,关键是,就这两人,跟当初孙策托孤时期的张昭,周瑜是真的没法比啊。

这两者之间,差距大到连孙弘和全琮都不会认为有任何可比性。

甚至一些世家大族都认为,随着孙权在这个时候死去,东吴主少国疑,大吴可能真的就已经大势已去了……也许是要做一些其他的谋划了。

东吴的国政体制,基本上就是孙氏和世家利益集团互相妥协,共同执政的体制。

孙权在位的时候,政治手段高超,制衡玩的贼溜,这才保证国体稳定,孙氏宗族压过各家世家利益集团一头。

可如今孙权驾崩,继位天子孙亮才六岁,孙氏宗族的代表孙弘虽然接手了政权,但如今的孙氏宗族力量远不如前,孙弘连全琮都制衡不了,更别说制衡其他世家利益集团了。

因此,当世家利益集团开始有别的歪心思了,那么对孙氏来说,是极端不利的局面。

也就搭着孙权好歹在位了近五十年的时间,这段时间内,孙权凭借自己高超的政治手段,也算笼络了一批世家人心,比如说朱然,步骘,陆逊,朱据等人,如今还都心向孙氏,同时掌握大权的人。

有这些人震慑着,东吴内部才只是暗流涌动,暂时没有生乱。

只是,谁也不知道这种情况能维持多久……连全琮现在都是一种非常纠结的状态,更别说其他人了。

理论上讲,全琮是孙权的女婿,又是江东本土世家的利益代表,他如今掌握东吴实权,是没有理由有异心的人。

但是,说实话,就是因为全琮掌握着现在东吴的实际大权,他才更加清晰的知道,东吴这座大船,到底风雨飘摇到了什么程度。

当然,如果孙权还在,哪怕是已经昏迷不能理事了,那全琮也不会轻易的生出二心,毕竟孙权对全琮的知遇之恩,全琮还是很感激的。

可如今,孙权已经不在了,你要让全琮为了东吴鞠躬尽瘁……全琮就不是这样的人。

或者说,江东世家大族,就不是这样的行事作风。

历史上西晋平灭东吴,江东世家们在长江防线彻底失守后,根本就没有做任何多余的抵抗,投降的那叫一个利索……王濬率领水军,就跟儿戏一样的就直接兵临建业城下了。

全琮其实就是江东世家大族的一个代表,他们现在其实都很彷徨犹豫。

如果有的选,他们当然想要守住东吴政权,毕竟在东吴政权体系内,他们才能获取到最大的利益。

但如果东吴真的撑不住了,那么他们也不会选择跟东吴这条破船一起沉没,跳船求生,不过是早晚的事情。

只是,现在的局势并不明朗,包括全琮在内的世家大族们就会很纠结,到底是要继续保扶东吴,还是要早做打算……又或者是,做好两手准备。

而就在这些世家大族不断权衡的时候,前方战局,再次发生了变化。

不是淮南方向。

淮南方向有陆逊在,还有孙韶,朱据等名将辅助,虽然兵力已经处在了劣势,但寿春依然守得相当严谨,徐庶虽然有三路大军进攻,但如今进展最快的一路兵马,也没有打到寿春附近。

再次被突破的防线,是战前最不被张溪和徐庶看好的长江防线……羊衜在濡须坞跟谢景一战获胜,水军上岸,围困濡须坞防线。

而紧接着,在鄱阳湖完成集结的王濬,率领水陆兵马总计八万人,顺江而下,在牛渚跟张休率领的震泽水军相遇。

跟历史非常相似,王濬在牛渚水战中,遭遇了张休部将吾彦设下的铁索横江。

而结局,也跟历史上一样,王濬在临时受阻后,很快的制定出破敌之策,以木筏移走铁锥,火烧铁索,一战突破牛渚,兵临石头城。

第1252章 拖时间

王濬这个人吧……还是跟历史上一样,犯了一些不该犯的事儿。

他还是轻兵冒进了。

本来王濬的作战任务,是应该在等到钟离牧会师后,立刻领兵去濡须坞跟羊衜汇合,帮助羊衜攻占濡须坞,然后再联军一起南下的……可王濬根本没去濡须坞,而是顺江而下,直接略过了濡须坞,兵临牛渚。

给羊衜气的,直接给张溪打了小报告。

倒不是羊衜小气,关键是,濡须坞不下,无法截断江东和淮南的联系,就意味着无法切断陆逊回军救援建业的路线。

一旦王濬东进受阻,陆逊再选择放弃淮南,回援江东的话,就靠羊衜手里的两万多水军,根本拦不住。

这么一来,一场灭国之战,恐怕又要打成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了。

王濬的做法,是严重违背战略意图的。

所以,羊衜在得知王濬一意孤行的东进后,立刻派出使者去追回王濬,让他回兵濡须坞,一起进攻濡须坞的谢景所部。

但是,使者不仅没有追回王濬,还带回了王濬的原话——“风利,不得泊也。”

意思就是大军已经坐船出发了,要叫回来是不可能了……换言之,就是爱咋咋地。

给羊衜气的……这往小了说,王濬是在无视军令,往大了说,羊衜都可以弹劾王濬有不臣之心了。

不论按照军法还是国法,王濬都是取死之道。

也就搭着王濬现在的上司是羊衜不是历史上的王浑……羊衜为人还是比较厚道的,他虽然很火,但终究没有要把这事儿闹大的意思。

因此,羊衜只是给在秣陵郡的张溪写了一封书信,告了王濬一状。

跟张溪告状,这属于是内部解决问题的渠道,毕竟羊衜和王濬,都算是张溪提拔上来的人,而长江战线,最大的主帅就是张溪……真要公事公办,羊衜就该向长安的天子上奏了。

而张溪在接到羊衜的告状之后,心里也非常的不高兴……没有哪个主帅会喜欢一个自作主张的属下的。

只是,鉴于王濬的能力,已经张溪依稀记得王濬灭吴的功劳……这事儿,张溪算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没太管。

如果王濬真的能跟历史上一样,一战破灭石头城,那么张溪也可以不追究这个事情……可如果做不到的话,那时候张溪也不会轻饶了王濬。

现在嘛……还是给王濬擦屁股好了。

濡须坞被围,陆逊不可能没有反应,毕竟濡须坞的重要性,陆逊不可能不懂。

因此,陆逊真的有可能为了保证江东安全,选择撤离淮南,退守濡须坞。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张溪必须立刻给羊衜派去援军,如果不能赶在陆逊回防濡须坞之前增援到位,恐怕羊衜真的挡不住陆逊的反攻。

这样的话,王濬那边稍有耽搁,很有可能反过来被陆逊威胁粮道,数万大军被困江东。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