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页(1 / 1)

加入书签

('

在戚继光看来,提前在朝鲜驻兵,且以朝鲜为跳板,同时宁波这里派水师策应,是最好的进攻倭国本土的方式。

朱翊钧看后倒也甚为认同。

毕竟历史上,丰臣秀吉企图灭大明就也是这么做的,选择先灭朝鲜,再以朝鲜为跳板,灭大明。

只是在朝鲜驻兵,涉及到的就不仅仅是军事问题,而是藩属邦交问题,也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对外政策问题。

毕竟大明还没有在外驻兵的情况。

而戚继光直接奏于自己这个皇帝,明显就是因为这事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军事,而是新的政治制度的设立,所以才直接请自己这个皇帝圣裁。

毕竟现在设了枢密院,分掌军机,而内阁分掌政务。

所以,戚继光已不适合先以私信的方式,先和张居正商量。

当然,戚继光要继续询问张居正也是可以的,反正是私信交流,别人又不知道。

但戚继光现在明显也是同申时行一样,在向他这个皇帝表明态度,他这个握有十万兵马(按兵额编制而言)的大将是忠于皇帝的,而不是张居正的家臣。

既然制度变了,他也就没必要再让张居正知道军事方面的事,遇到涉及军事和政事的,只直接向皇帝请示。

这让朱翊钧更加确认,戚继光巴结张居正真的只是因为张居正可以给他实现心中抱负的权力,而不是因为他真的愿意去做士大夫的看门狗,而心里还是知道自己该忠于的是皇帝。

只要皇帝成了他的权力来源,给他实现心中抱负的机会,他会毫不犹豫地转变立场。

当然,历史上,朱翊钧在张居正去世后,并没有继续给戚继光权力。

因为朱翊钧厌恶戚继光巴结的行为,也就将其一贬再贬,最终让其回了老家,使大明的一把利刃归鞘,不再宣威于世。

不过,戚继光倒也没有因此起兵造反什么的,也没有寻找新的文官做靠山,从而给这文官辖制天子的机会,而是接受了天子将他冷待的安排。

或许在戚继光看来,天子已经成年,他已经不适合再让自己这把利刃,握在别人手里。

总之,戚继光是个忠臣,朱翊钧在收到他现在这道密奏后,更加确定这一点。

毕竟下属的下属是不是自己的心腹,就在于愿不愿意直接越过上司,向自己这个顶层上司汇报一些重要事情。

而申时行和戚继光的密奏,算是让朱翊钧因而更加有了操控天下人的底气,甚至都敢直接掀桌子了。

不过,朱翊钧记住了张居正教给他的话,刀握在自己手里最重要的是威慑,进而获得好处,而不是消灭。

毕竟前者可以抢劫敲诈多次,而后者只能掠夺一次,不利于产生可持续收益。

所以初级的土匪只会谋财害命,而高级的土匪往往会以主动保护你的名义向你收取保护费,且真的建立维护你生命与财产安全的规则,甚至在你无法生存时还会适当赈济你,只会在你拒绝交费时,才会让你知道什么是绝对碾压的暴力。

所以,朱翊钧不到万不得已倒也不会掀桌子,也就依旧参加接受着文华殿的讲读,甚至在讲读间隙,于文华殿西室单独见张居正时,也没有问徐阶的事。

张居正倒是在这时,拿出了一封信,举在头顶上:

“启禀陛下,臣这里有一封徐老先生于臣的私信,因事涉改制是否继续等国政,故不得不于今日陛下御览章奏前,奏于陛下知道。”

朱翊钧、张宏、沈鲤因而皆诧异地看向了张居正。

张宏和沈鲤还因此舒展开眉头,相视一笑起来。

朱翊钧也心里欢喜,但倒是没有表现出来,只让张宏将信拿了过来。

朱翊钧拆开看后,就把信收了起来,且故作意外地看着张居正,问道:“徐老先生要和先生议亲?是要和先生结儿女亲家吗?”

张居正没想到朱翊钧会这么问,一时不由得瞥了沈鲤一眼,道:“回陛下,是徐老先生意欲将自己十四岁的九女儿给臣做妾。”

“是吗,这还真是让人没想到。”

朱翊钧说着就回头看向沈鲤:“沈爱卿,记得把这事记下来!将来流传后世,也能让天下人知道这么一段奇缘。”

沈鲤愣了愣,心道:“这让后人看见起居注后如何看待徐老先生?”

但他最终还是拱手称是。

“陛下容禀,臣未打算接受此奇缘,毕竟臣已老迈,哪敢配士族贵女为妾?如今奏于陛下知道,是欲想让陛下知道徐老先生的忠心,即即便朝廷要继续改制,徐家也会继续支持。”

张居正这时则回了一句。

“沈卿,也记得要记下来,让后人知道先生是清正之良辅,而非爱风流美色者!”

朱翊钧又吩咐道。

沈鲤拱手称是。

“既如此,将来真要改制的时候,再看徐家表现。”

朱翊钧又对张居正回了一句,接着就问张居正:“先生将此事告知于朕,想必还有更大的原因吧?毕竟这信里也有劝先生及时享受悠游林下的意思。”

“陛下圣明,臣知道陛下有图治之心,故臣岂敢为一家一姓之祸福,而有不敢再为陛下继续分忧之心?”

“何况,臣也担心陛下因此不得不仿前朝旧事,令内臣镇守地方,以代督抚,行不得已之举,乃至真的要让渡皇权,与民同位,将何心用之辈,改造为要用为百姓而斗权贵豪绅的利刃。”

“而臣也更希望陛下知道,文武百官并非皆是不待陛下以忠之辈。”

“所以,臣今日也就借此事奏于陛下知道,臣若退,也只能是陛下不需要臣,要臣退时,而臣才可退,而绝不敢私下与他人谋进退之事。”

“至于是否继续改制,也皆由圣裁,臣不能擅断也!”

张居正说到这里,就又道:“今日即便臣不奏于陛下知道,想必也会有大臣让陛下知道,因为他们并不唯臣之命是从,而是只忠于陛下,所以,即便臣真有致仕之意,而再无改制之心,也还是有士大夫愿为陛下驱使,推行新的国策。”

朱翊钧点首:“先生没说错,朕已知先生忠心。也请先生放心,与其相信他人,不如相信朕,毕竟朕才是大明的君!”

说着,朱翊钧就道:“且议正事吧,戚继光有密奏送到,正需先生拿去着礼部向朝鲜告知此事。”

第136章 处置大儒名士

张居正听后只是微微一愣,倒也没有因为戚继光直接给皇帝密奏军事建议,而在脸上表现出多么惊讶的神色。

因为很明显,张居正早就知道戚继光这些人,真正忠于的还是皇帝。

要不然,他也不会自爆徐阶要和他求和的事。

原因正如他自己对朱翊钧所说,不希望有图治之心的皇帝被逼得重用宦官,且也对文武大臣,尤其是对文臣士大夫过度失望,乃至策动何心隐这些离经叛道的人搞激进的斗争。

张居正无疑还是在选择坚守自己的信仰,即“事上宜以诚”,故将内心所想,皆告知给了朱翊钧,也算是在间接让朱翊钧正确认识整个官僚群体。

而张居正在接过密奏后就看了起来,接着也没多言,只回道:“臣遵旨!”

朱翊钧对于张居正主导坦白徐阶向他求和的事,并未感到太意外。

毕竟张居正作为最清楚他的大臣,肯定能猜到如果他张居正背叛了他这个帝王,那他朱翊钧也会背叛他的谆谆教诲。

要么罢工摆烂,别说继续做符合张居正要求的圣主仁君,只怕会变得最自私最懒散的帝王。

要么不带文臣们玩,只重用宦官或武臣,乃至直接掀桌子,发动一些离经叛道的人,一起造自己的反。

所以张居正如果不想自己精心培养的皇帝摆烂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他就得继续呕心沥血的为君谋事。

朱翊钧虽然不感到意外,但对张居正的选择还是敬佩的。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