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页(1 / 1)
('
王衡拱手称是。
这时,王世贞也出列道:“人说太仓有两王,同姓不同宗,但既然太原王氏都要让利于民,为国分忧;琅琊王氏又怎好落后呢,我们也让利!”
“你们!”
顾秉仁看着王锡爵和王世贞二人,且又看了申时行一眼,然后说道:“我就不明白,为什么要让?!”
“甚好!甚好!”
申时行见此笑了起来:“我就说嘛,南直不是所有的官绅大户都重利轻义的!”
申时行说着就看向顾秉仁:“公也别气恼,这是各家各自的选择。”
说着,申时行就看向徐瑛:“贵府是怎么打算的?”
徐瑛两眼喷火一般地看着申时行:“还能怎么打算,当然听阁老吩咐。”
“我就说徐老先生家是不可能不理解朝廷的!”
申时行顿时喜笑颜开,说了一句,且余光瞥见有小厮送来新茶,就亲自端了盏新茶给徐瑛,且对在场的诸豪右们道:
“都散了吧,愿意减租减息和加工钱的就去找农社工社的人谈,不愿意的,就解除雇佣与佃租文契,都是乡人,一别两宽,没必要到彼此仇视的地步。”
申时行说着就单独留下了王锡爵。
王锡爵也就在被申时行单独留下后,笑着说道:“我就知道,阁老会这么做。”
“知我者,元驭也!”
申时行笑着说了一句,接着就又说:“顾叔时(顾宪成)那几个后进之辈,想以将来会让科道联同吏部支持仆之诱,来让仆背叛江陵,仆怎么会做这样对不起君父的事。”
“阁老自然不是这样的人!这些后进者,也是天真,如果将来做首辅还要看吏部和科道的脸色,还不如回乡养闲,含饴弄孙。”
王锡爵说道。
“正是此理!”
“汝观那里,我已经通了气,你我两家一起进个条呈给官府,与天家和朝廷等合作,在新设的朝鲜宣抚司设绸缎庄与棉行,以补当下之损失。”
申时行接着就又说了一句。
王锡爵点了点首,说着就又看向申时行说:“但我们自己的织工与田地是不够的,得趁着这次有大户不肯让利的机会把他们的雇工挖过来,另外,最好让朝廷挖出几家在幕后怂恿民变的大族,抄其家,籍没其田!然后,我们买下来。”
“自然!公和我一起去见海公,把你知道的那几家和掌握到的证据都给海公。”
申时行言道。
王锡爵颔首:“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也怪不得我们,谁让他们先沉不住气,要跟朝廷作对,祸害乡里的?不忠不仁之族,就合该如此。”
第216章 减租减息成功
“嘉定朱家,无锡顾家,湖州茅家来拜!”
第二日,申时行刚用完早饭,正于庭中学朱翊钧练八段锦,就听到家人申柄来报说,有几家豪绅来见他。
申时行听后眉头微拧。
但随即,申时行又眉头舒展开来,笑意微露,心想这些不肯让利于民的豪绅倒也不笨,而这样也好,可以更好地彰显自己调解之能力。
于是,申时行就吩咐说:“让他们到书房等我!”
不多时,申时行就笑着拱手来见了这些人。
“昨个儿,我们想了想,阁老说的不是没有道理,这里面涉及到利与义之别,而我们南直乡宦,以儒学传家,怎能重利轻义,何况这次事关阁老将来能否当国,作为乡人怎能不支持阁老?”
与这些豪绅一起来的顾秉仁先对申时行笑说了起来,且说着就又道:“所以,昨晚回去想明白后,我就让家人回去与农社工社的人接触了,同意减租减息和加工钱!”
“是啊!我们也想明白了,海刚峰我们可以不理,但阁老的话,我们可不能不听,不能不仔细琢磨琢磨,这琢磨琢磨后,才明白了阁老的深意。”
嘉定望族朱邦鹤也笑着说了起来。
其他豪绅也纷纷如此表态。
顾秉仁也继续笑着说道:“所以我们今日一早就来告知阁老,让阁老明白,我们这几家都是有意支持阁老的。”
“承蒙诸公支持,让仆的事情好做!仆感激不尽。”
申时行笑着说了一句,就道:“那就请官府的人来,一起走公佃,不要再像以前一样,为逃契税走私佃,乃至勾结胥吏暗中立契,如此行径,不是我们这样道德人家的作派!也只有这样,官府才有义务保证契约得到很好的执行。”
申时行说着就看向诸豪绅:“是吧,诸公?”
“是啊,是啊!”
众人也只得强笑着回了一句。
“另外,我们有必要在各自县里,同农社、工社一样,也设立乡绅合议社,与农社、工社一起,订立乡约!”
“约定以后一旦发生纠纷,由社与社之间洽谈,而不能再像现在彼此剑拔弩张!”
“所定乡约,亦请官府公证,交一份乡约契税于官府,不是为官府增收,是让官府愿意承认这份乡约。”
“官府代表皇权,而我们得承认这天下是大明的天下,一切的权力来于皇权,吴人即便要互助互管,也得让官府承认才可。”
“而这乡约则是为了彼此以后,吴人的事能自己解决就尽量自己解决,别又扰动官府,徒费朝廷钱粮,费朝廷钱粮,也是费我们自己的钱粮,更别走到械斗成世仇的地步。”
“比如眼下,就当订立一条官绅一体纳粮当差后对大户增加的税赋丁银不当转移于佃农雇工的乡约,而以免乡里生隙。”
申时行说着就问着诸豪绅:“诸公以为如何?”
诸豪绅皆强颜欢笑地道很是。
他们既然已经决定让步,自然也不会在这事上继续坚持,毕竟他们也的确被这几日的民运整怕了,也希望尽快恢复安宁,别让官府再折腾。
当然,他们也担心再不让步,就要被抓典型,毕竟自己士绅内部已经人心不齐了。
所以,如果再坚持,很可能,自己一族会被自己同郡的望族联合朝廷一起吃掉。
于是,申时行没多久就成功调解了南直的士民之争,让南直的乡绅最终同意了减租减息与加工钱,也承认了农社和工社的存在,且自己也设立了乡绅合议社。
到后面又增加了棉商商会、盐商商会等,使得大明在南直一下子就多出了许多个社会团体。
这倒让,南直的许多因为南直地方科举太卷而四五十岁都难以中举为官的生员、童生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而国税司也多了一笔契税进项,光是收这些社会团体上缴的契税,都是不小的数目。
万历九年,十二月。
杭州西湖。
大雪三日而不停。
督税巡查到此的海瑞,拥毳衣炉火立于此处的一亭中,而正看着上下一白的雪景,吕坤这时就走了来:
“部堂,申阁老奉旨回乡调解后,吴越两地的豪绅基本皆已让步,愿意减租减息和加工钱,承诺不随意克削工钱与撵走佃户,遵守契约。”
“另外,他们还主动交了契银,希望官府监管,并请朝廷立相关惩戒条例!但地方官衙对于契税税银是否该收,还请部堂题请朝廷下旨。”
“申吴县到底是申吴县,他是知道陛下心思的。”
海瑞听吕坤这么说就笑着说了起来,且长叹了一口气说:“如此一来,总算大功告成了,把亲军司派去各工社、农社的人都撤回来,减租减息和加工钱的运动到此结束,让百姓们明年积极耕作,既然减租减息,争取明年多收点粮,多送几个孩子读书!”
海瑞说着就伸手接住雪花,笑道:“这一场大雪,来年必定是丰年啊!”
吕坤拱手称是。
……
“王老爷,您又去赏雪啊!”
“王老爷,要买些柴回去吗?”
“王老爷,今天天冷呢,您别出门的好。”
因南直官绅最终选择了让步,愿意减租减息,倒让南直的阶级矛盾也缓和了许多。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