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页(1 / 1)
('
虽然清流科道官不少都嘴臭的很,但的确也是监督朝中大员们的利器,毕竟他们年轻,多少的确还有些朝气,可以遏制掌权的大员任人唯亲。
要不然,朱元璋当初也不会让小官掌大权。
这场火烧中宫导致的风波对于朝廷而言反而是件好事,因为在这之后,行取的大量新清流科道官,基本上都是在执行新礼建设即禁缠足和弃婴等国策中表现不错的地方亲民官。
这些人入职中央掌谏官之职,自然会使新礼的推进要顺利一些。
“启奏陛下,新礼之立,当重新拟好国与民、官与民、民与民、夷与民之间的礼,眼下最要紧的是民与民、夷与民间的新礼确立。”
“而要确立这两类新礼,不仅仅是要革旧礼之弊,即禁缠足、禁弃婴,还当明确五伦之礼中,父当有义,母当慈的理念!”
“父母不当以旧礼约束子女,也不当以旧礼枉杀子女;生杀予夺当为天子之权,本国之民皆为天子之子民,天子当慈当义,自亦不当枉杀子民。”
而议拟新礼时,礼部尚书徐学谟向朱翊钧奏禀了他们几个执政公卿在政事堂议定的新礼建设意见。
只是,徐学谟在说到天子也不当枉杀子民时,就不由得瞥了朱翊钧一眼。
朱翊钧倒没有生气。
一是他来自后世,对这种要求天子尊重自己子民生命权的话没那么排斥;
二是他也清楚,他要想让汉人讲民族爱大明,首先他这个大明的主宰者就得把汉人当自己同胞,让人知道国家和国家的君主是把他们当人看的,没把他们当牛马草芥。
所以,朱翊钧听后只说道:“朕向来是以仁政治国,从不好杀人,也不枉杀人!天下父母官与父母也不得枉杀人,当以仁待下,而不能要求下待上以敬,刑律方面需要修正一下,不能只是强调下对上当敬,也得重视上对下的仁的建设。”
“陛下说的是,臣认为,刑部当修订刑律,废父母杀子女只廷杖的旧律,而改为罪大恶极者可绞刑处死,以免其继续贻害子女。”
“同时,各宗族也不得擅自处死族中晚辈,以所谓族规代替国法。”
“另外,对于个人良知上的选择,父母当予以鼓励,至少不可以礼代法进行处置!”
“礼虽当存于风俗,但法需掌于有司;故刑律上对于因不遵父母决定而被父母惩处者,不当以子女不孝犯上为名准父母处置,而当以父母不仁而予以惩戒。”
这时,刑部尚书杨巍跟着言道。
杨巍思想上与申时行一样,更崇尚朱王并存,乃至主张推仁于民,而不只强调理学规定的父父子子,故希望对父母也有一定约束。
当然,这也是改制进行到这一步必然发生的事,从开海鼓励百姓出海经商到官府承认朱王并尊,就注定新的礼法会走到对父母也有一定约束的地步。
毕竟大明从上到下的制度设计与法理,皆源于伦理关系中的父母与子女关系。
而新礼要做的就是给子女一定的自由权利。
只有伦理关系中的子女更自由,汉人才能更自由,汉人庶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才会减少,才会出现更多新兴的市民阶层和工人阶层,进而使得整个大明帝国基层更加细化。
到那时,皇权就会下乡得更彻底。
而让汉人减少来自宗族和父母的人身束缚,促使市民阶层更加壮大,也算是破天荒的举动,也是商品经济发展后不可避免的现象。
“准奏!”
朱翊钧对此予以准予,且问道:“至于夷与民的关系,难道对夷也得讲礼吗?”
“回陛下,夷乃不通王化之辈,畏威而不怀德,自不当讲礼!”
“旧礼之弊就在于对夷讲礼,而反而对本国子民不讲礼,以致于不合时宜;如今当拨乱反正,使新礼只对本国子民讲礼,不对夷讲礼,对夷当以法术管教之。”
“故臣等议后认为,新礼不下蛮夷!”
礼部尚书徐学谟说道。
第371章 缉拿外夷
朱翊钧知道,能允许民族思想出现,让本国汉人地位提升,已经是官僚士大夫中的开明改革派做出的最大改变。
而且,这还是在自己这个皇帝也不保守的情况下,才得以出现的情况。
甚至,就这种情况,也都还是经历了不少残酷的流血斗争才出现的。
所以,他清楚这个时候,是不能还要把其他文明的人也当人的。
毕竟,大明的资本主义也才刚刚萌芽,还没到需要彻底增加全球所有人类自由度的程度。
但如果大明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即真的完全不需要依赖土地,就能从全球赚取利润来维持本国的富强时,或许也是需要给全球所有人类一些自由度的。
不过,到那个时候,没准天下人早已被汉化的差不多了。
所以,朱翊钧对于礼部尚书徐学谟所提的礼不下蛮夷看法,也就表示赞同:“如此便好,但是本朝之士有宣礼于天下的义务!还是要多鼓励士子走出去,宣教王礼。”
内阁首辅申时行这时拱手称是起来。
而因朱翊钧和他的执政公卿们确立了新礼当给庶民以更大的礼待,以及让庶民中伦理地位处于下层的汉人也有一定自由权,以及正式确立汉人在礼法上地位高于番夷。
所以,接下来刑部真的按照这一主旨修正了律例。
修订的内容主要是对过于限制汉人自由的宗族与父母进行律法上的约束,也明确规定汉杀夷只以有损汉人仁德为名而予以非刑罚上的处罚,即只罚款;而只有在汉人不愿缴罚款时才准予实施徒刑以下的刑罚,而夷杀汉则判同以下犯上,本人与父母弟兄、子孙、同居者,皆斩!
总之。
因为大明本身不缺劳动力的缘故,所以就导致大明统治者在为了践行让新确立的礼法只为强国惠民的主旨后,而不怎么把番夷太当回事,甚至有意希望通过这种严重偏袒本族汉人的方式来减少番夷数量,促进对海外番地的汉化,以达到本国能一直强国惠民的目的。
而之所以对杀番夷的汉人还是予以罚款这样的惩罚,则是因为大明短时间内,在海外一些地方出现大量汉人之前,还是需要当地的番夷承担起消费大明各类商品的功能的,所以还不能让汉人可以肆意杀戮番夷。
倭国九州大名岛津家族在大明占据松浦半岛等九州区域后,也意识到了大明的强盛,便通过大明派驻在东瀛的官员上疏,请求朱翊钧准予恢复他们的朝贡。
朱翊钧准予了恢复岛津家族的朝贡。
虽然朝贡制度对于大明而言是一种很吃亏的制度,但朱翊钧打算只改良他,而不是完全废除。
因为在朱翊钧看来,原有的朝贡制度完全可以作为一种相当于与外夷官方接触的外交途径。
只是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为了充面子,表示自己富有四海,所以不需要外邦上贡什么稀奇之物,且为展示自己的强盛,收获蛮夷的忠心,非得赐予比上贡更多的回礼。
而在朱翊钧正式下诏礼不下蛮夷之前,岛津部就因为得知大明准予他们朝贡,而急忙派了贡使来华。
岛津部这么积极,既是因为想进一步了解一下大明,也是因为朝贡制度之前素来是来朝贡的外邦能从大明朝廷这里拿到比贡品更值钱数倍的回礼而大赚特赚,顺便还能在朝贡途中采购一批商品而回国赚取暴利。
这次领队来大明朝贡的岛津贵族是岛津家久,岛津当主岛津义久的弟弟。
岛津家久在到达大明京师后,就开始派人去四处订购大明的商货。
而岛津家久自己则带着几个武士去了教坊司,准备去这里解决一下生理需求,顺便打探更多的大明秘辛。
但礼部尚书徐学谟早就以汉夷贵贱有别而题请得不准教坊司招待番夷的旨令。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