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页(1 / 1)
('
东胜左卫,刘家口。
刚被都察院请旨代替李宗材去山东巡按的御史韩应庚之兄千总韩应辰,这天就带着三百边兵,押着十多辆骡车,拦住了正从青龙河渡河过来的十来名军户。
韩应辰问着这些军户:“你们是哪儿的人,这是要去哪儿?”
这时,一叫刘第的青壮军户先答道:“回官爷,我们准备去开平应募造关台,我有一个堂兄在那里,听他说,那里有活干,可以挣不少钱。”
“娘的,你们都走了,那我们这些营兵守什么,只守你们的地吗?!”
韩应辰骂骂咧咧地走了过来。
刘第苦着脸道:“这地一年比一年难种,霜期越来越长,你让大伙怎么办,我们又没能选为营兵,总不能一直饿着肚子吧,再说,朝廷现在不是废了路引,准大家去各地务工为国做贡献吗,我们留在这里,只会拖累你们,灾年不得需要耗你们的军粮?”
因为气候的缘故,边镇许多的土地产出的确在锐减,所以很多军官的主要收入已经不再是兼并的边田收入,而是吃空饷的收入,也正因为边地产出下降,才使得历史上清丈田亩时清丈边田时,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
毕竟边田收入就那么点,朝廷就算清丈了也不得不免税。
而韩应辰也因此没怪刘第这些人,只道:
“别去了,你们不就是想农闲时多挣份收入嘛,现在朝廷要扩练边防兵,作为预警与防御用,凡应募者在训期间给银元一两,外加棉布三匹!”
韩应辰说着就指着车上的棉衣:“你们现在报名,就能立即每人拿三匹棉布回去!”
刘第忙喜形于色地问:“真的?”
韩应辰点首,道:“另外,将来边镇也要修路,你们不必跑外面去找活,守在这里,比什么都好,何况朝廷现在已经越来越在乎你们!”
刘第笑道:“官爷说的是,要不是为了养家糊口,谁愿意离乡背井?不过,朝廷怎的如今越发富足了,给我们舍得给这么多补贴,尤其是这棉布,好像不值钱似的?”
“因为新政!因为有个好皇上!”
韩应辰回道。
满身补丁的军户刘第看着这些又新又好的棉布,喃喃念了起来:“因为新政,因为有个好皇上?”
第379章 开矿蒙地
刘第等边镇军户也就没再离乡。
而也因此,有许多边民开始接受训练。
事实上,因俺答和贡,使得万历朝的边患已经大减,所以许多边民都已不知刀兵,尤其是年轻一辈的,多数只知道和蒙人做买卖去了。
如今,朝廷开始编练他们,也算是避免和平时代造成的武备下降情况。
在编练边民的同时,郑洛也开始派人联络蒙古的三娘子开矿盈利。
三娘子因考虑到自己年岁渐老,正是需要用钱财稳住自己在蒙古部内威望的时候,也就答应了与明廷一起合伙开矿取利。
于是,朱翊钧便下旨让太仆寺丞徐贞明以商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官的身份,远赴归化,筹开煤矿。
朱翊钧特地在圣旨中将要开的煤矿取名为皇明归化煤业。
而该煤矿由大明出资出技术,而三娘子等蒙古贵族则以替朝廷镇守此地为由,占一部分干股。
至于要开采的煤矿在哪里,自然也是由大明派去的技术工匠去勘探出来。
大明的煤炭开采技术在这个时代是最先进的。
据史书记载,当时明朝工匠已经能从土面辨别该地有无优质煤,也已知道利用瓦斯气体没有空气重的原理排除瓦斯,连《本草纲目》都画有明人在洞里点灯采煤的情景,这无疑也说明明人已经能排除瓦斯,还能明火采煤,比当时还只能摸黑采煤的欧洲要先进许多。
闲言少叙。
最终,大明朝廷和三娘子等蒙古贵族决定就在归化城附近发现的一处大煤矿进行开采,同时也建一条路从归化到大同,具体由朝廷派去的官员徐贞明和三娘子爱子不他失礼负责。
而如此一来,徐贞明和不他失礼便招募了大量贫困的蒙古牧民,在大明官匠带领下,进矿区采矿和修路,而使这些蒙古牧民不再只依靠放牧生活。
这一天。
天气正好。
三娘子来矿区察看时,就因看见许多蒙古牧民已在矿区劳作,同时也因为看见有许多牧民在领银元于这一带的明人所开商铺购买许多茶叶、食盐以及棉布、咸鱼、首饰等物时,便问着徐贞明:“徐部堂,这些石炭真能卖出好价钱?”
“夫人放心,现在关内石炭价一直在涨,所以开采出来的石炭就不愁销路。”
徐贞明回道。
因三娘子在俺答和贡后,被大明封为一品忠顺夫人,所以,徐贞明便对三娘子以夫人称之。
“想来朝廷也不会骗我们。”
“毕竟钱是朝廷出的,我们只是出了人。”
“而大明天子当也没那么傻,把白花花的银元白白的用来变成矿石,看样子,关内的汉人在天子的治理下,的确已越发的富贵,要不然,也不会让石炭价格一直涨。”
三娘子这时笑着说了起来,且又道:“这样甚好!我蒙人也能因此可以靠采矿增收。”
说到这里,三娘子就又道:“不过,关内这些货物的价格也真是越发的便宜,尤其是棉布,我仔细看了看,在这矿区务工的蒙人所领工钱居然开以换到比以前要多不少的棉布数。”
“这想必也是因天子善治所致?”
三娘子问着徐贞明。
徐贞明笑道:“夫人没说错,国逢盛世,明君在位,故黎民越发富足,黎民富足之后便促使百货不愁销路,以至于百技也得以有机会提升,在江南已有巧工能使一纱机同时纺数十锭纱,所以这棉布自然便宜,其他也是一样。”
“而这里面,最关键的还是得民富,民富方能使百货可以更多的流入寻常百姓家。”
“这就是惠民仁政之胜了!”
“难怪天子如今还要开矿惠我蒙民。”
“我倒是希望朝廷能一直这样让天下繁盛下去,如此,我蒙民也能一直通过开矿挣钱,进而知礼明德,不再掳掠,不再汉夷不和。”
“至于新礼所谓的夷不如汉,也不算什么,王化之民尊贵些也无可厚非,而还未识礼的本就该做这些累活;不然,若是同汉人一样的待遇,那我们这些由天子钦封的贵族,又有何资格在蒙人中做尊贵之人?还不就是因为我们贵族更懂礼,所以才贵。”
三娘子笑着说道。
徐贞明跟着跟着点首:“若都像夫人这么明白就好了。”
大量生活贫困的蒙古牧民因为进了矿区工作或者参与修建从大同到归化的路,所以都生活改善了不少,也越发不再有寇边的心思。
因而,待到秋天来临,天气转凉时,当炒花啸聚部族准备去寇掠大明时,却发现愿意跟他们一起入关去抢掠的蒙人并不多。
“这是怎么回事?”
“卜吉素,不是让你带齐你的部族,一起南下,给他明国一个教训吗?”
“怎么就这么点人?!”
炒花此时就在见一蒙古部落头目卜吉素只带三十来骑出现时,而皱眉责问起卜吉素来。
卜吉素神色黯淡道:“别提了,我底下那些小部落都去归化三娘子那里运煤捡煤了,没几个愿意跟我一起去寇边,就我自己家的这些人才愿意。”
炒花听后眉头皱得更紧:“运煤采煤?”
“你不知道吗,三娘子那里有明国开的大煤矿,已经有很多蒙人在那里讨生活,马羊都交给小孩与妇人了!”
卜吉素回道。
炒花一时咬紧了牙:“这像什么话!我长生天眷顾的蒙元人,素来要么放牧要么抢掠,哪有给汉人干活的道理!”
“炒花!何时出动,不是说好要让明国知道何为真正的尊卑,要给汉人一个教训吗?”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