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页(1 / 1)
('
陆树德也懒得再进如皋城,只失落地继续南下。
没多久,他就在城外驿路旁,看见竟有乡野村夫竟也学纨绔子弟游冶搞野炊,竟也做着曲水流觞说酒令的事,还请了一二优伶在一旁吹奏。
“真正是世风日下!连庶民也不知节俭,竟学着士大夫悠游林下,不知勤于耕作,也把自己当成治人者!”
“殊不知,不先读书不先明理,如何能游冶高乐?一旦如此,恐未生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之志,却先生了懒惰淫逸之心!”
陆树德是真的受不了看见百姓也出游作乐。
毕竟他是一向主张让百姓按照理学的标准做人的,即应该尽灭己欲的。
他认为,庶民百姓就算靠勤于耕作挣得了些积蓄,也应该先积极读书学圣贤道理才是,哪能不读书就先把士大夫才能品味的趣味,也拿去体验了呢,这让读书人怎么在生活中娱乐时有高雅感?
像陆树德这样的士大夫在明朝并不少,他们可以接受朱门贵族骄奢淫逸,但的确不能接受百姓骄奢淫逸,甚至有些时候,百姓听社戏都要被阻止。
一是怕百姓因此聚集生事或为邪教传播提供机会;二是觉得百姓若是知道太多的故事也会变成刁民,所以会有官员是禁止百姓娱乐的。
但陆树德不知道的是,受之前一些地方的官吏们擅自利用清军勾军克削摽掠百姓的事的影响,让许多百姓都猛醒了,觉得家里如果有余财存着只会被官吏豪强惦记,还不如自己拿去享受一番,对自己好点。
当然。
再加上眼下正是盛世之时,大明内部的经济越来越好,百姓的收入也就一直增加,百姓们自然也对自己挣钱的能力与前景没什么担心,唯一担心的就是怕官吏眼馋,即没有安全感,所以就干脆开始疯狂消费起来。
第420章 工业萌芽
万历十三年夏,一场急雨让江南成了水墨色。
陆树德却无心赏这烟雨江南,只阴沉着脸。
但江南各大市镇的雇工农夫们却是因这雨下得急,倒更加闲散起来,三三两两的去了酒肆野店快活去了。
只新开的村庄社学还有朗朗读书声,出现在朦胧的烟雨里,惹得人不禁驻足。
陆树德也是在闻得读书声后才眉目舒展开来,他虽然见不得百姓懒散,却是愿意看见孩童勤学好读的。
不过,少了牧童吹笛声,对于陆树德未尝不又是一件不如意的事。
是的。
陆树德寻了许久,亦未见何处草舍茅屋下有牧童躲雨吹笛。
这让陆树德有种江南孩童皆已入学读书的感觉。
“回公的话,眼下读书的孩童是比以前多了,为财主大户放牛的孩童的确少了!”
“因而,我们这里几个相公乃至孝廉老爷都开始办起了私塾,倒也不是只为了培养族中子弟,而是赚钱!”
“谁现在愿意花钱送自己孩子读书的乡民是一年比一年多呢,尤其是今年,清军勾军之事一闹,再犟的人也宁肯自己多辛苦一些,也要花钱送孩子读书以求功名了!”
“而因此反让学生现在还有些发愁的是,这读书的人越来越多,我们这些老贡生只怕就更难中举了。但又不能不准人读书,何况,我们现在还靠着教人子弟为稻粱谋。”
陆树德在高邮的一处驿站歇息时,特地询问了一名当地的老贡生冒起德,冒起德也就向陆树德说了当地的现象。
陆树德听后点了点头:“这么说,庶民的确因新政富足了不少,也难怪会有官吏要急着借清军勾军之事掠民,只是如今虽不准清军勾军,却也不准违制役使军士,使士绅受苦,实在是太过,难免有因噎废食之嫌。”
“公说的是!”
“但即便朝廷不这样做,军士也没以前那么好役使了!”
冒起德叹气道。
陆树德听后便问:“这是怎么说?”
“因为自刚峰先生总督南直时发动百姓设立农社和工社后,如今庶民立社之风大起!”
“军士中也有所谓兵勇互助社的,连驿站附近的驿夫也有共助社,如果官府不给钱,想直接役使,他们也会闹事,总之悍民越来越多,乃至裹挟与欺凌士绅,读书人也越来越不受尊重了。”
冒起德回道。
如冒起德所言,自万历元年到现在,大明改革已有十多年,且已深化到改动礼法,明确用对外扩张夺外利的国策来惠民富国,故即便权贵官僚在分配制度上依旧拿走了增加的蛋糕里的大部分,但也还是难免的通过各种直接间接的方式让百姓也跟着增加了收入。
而人有钱后,尤其是在没有生存压力后,就会主动追求生活上的质量,也追求人格上的被尊重和自由,乃至是更多的权势。
百姓也一样,所以到现在的大明,个人主义已经开始出现。
大量庶民因身上有铜钱作响,自会更关注自己,更注重享乐,更愿意消费,买各种好货来满足自己,也更愿意读书去关注社会,去提升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对官吏也不完全再有畏惧之意。
除此之外,读书之风也的确开始更加盛行,人更愿意在对自己和自己子女身上花更多钱。
大明的百姓们也一样,尤其是江南一带,大量庶民子弟读书,不但男子读,乃至女子也开始读。
因为成规模化的纺织工业和轧染工业已经出现,大量女织工从家庭式生产变成工场式生产,再加上更好的纺织机出现,都要求女织工有一定的识字量,而便于管理。
所以,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女子私塾更是开始出现。
陆树德也在一处高楼上,通过雨幕,看见了一老居士在教授许多女童读书的场景,而一时他也不知道这是该喜还是该忧。
本来。
他是乐于见到越来越多人读书的,但他又不禁因为冒起德的话,想到了如果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会不会读书人就越来越不值得被尊重了。
一种矛盾的心理,在陆树德心里蔓延开来,就如同他支持改制但也见不得申时行等改革派越来越嚣张一样,以致于言官连风闻言事都不敢随意风闻言事,只要被查出不实就要受到惩处。
当然。
矛盾的官绅不只陆树德。
许多士绅大户也因为一边利用自己家族在学问上与人脉上的优势,依旧享受着新政改革带来的大部分好处,但也一边因为新政越来越挑战他们旧有的特权与地位而感到矛盾,不知道是该对朝廷口诛笔伐还是该歌功颂德。
他们大多数时候只能折中,一边扭扭捏捏地说吾皇圣明善治,一边也气急败坏地只针对个别官员疯狂抹黑,到最后就变成反权臣不反皇帝,反具体某一政策,但却又不再否定整个改制方向。
无论如何,百姓的收入增加的确促进了内需市场的扩大。
而且,清军勾军一事反而促进了百姓们消费,对于整个大明而言也算因祸得福。
所以,这也就直接导致工业品的需求量激增。
尤其是,棉布加工、陶瓷冶炼、农具、车辆、钟表等器械制造和矿产开发等行业。
因为百姓们才需要工业品,而贵族们则更需要工艺品,毕竟工艺品更能彰显高贵。
所以,工业品才能带来大批量生产,进而导致工业化的出现。
而工艺品因为需要有艺术天赋的工匠,加上贵族们更喜欢在限量工艺品上花更多的钱,追求的就是一个与众不同,所以哪怕工艺品技术再精湛也很难大批量生产。
可以说。
工业化的前提就是得有一个庞大的百姓消费群体,这个群体得能够承担起通过批量化生产的廉价商品的销售。
而如今,因为万历初年的改革一直没中断,一直在深入,还一直将惠民视为同富国强兵一样重要,所以也就导致大明民间对工业品的需求与日俱增。
清军勾军这些非出自中央的扰民之举也变成了催化剂的角色,催化百姓们去消费,使工业品的需求激增。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