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页(1 / 1)
('
二是减税,让更多银元留在民间,而使其更多的流通起来,尤其是对出关商货减税,使其能换更多白银回来;
三是大兴水利、交通诸工程,通过募集更多百姓做工的方式,把朝廷的存银花下去,使其在民间流通起来,毕竟市面上银元不足,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银元在以收税的方式收上来后,被存储在了太仓;
四是以抚恤阵亡将士遗孤、赈济鳏寡孤独者的方式,保障弱势之人不至于因为银元不足导致粮食不足而活活饿死;
五是打击恶意重金重利收银元的奸商,以乱朝廷钱法为由,对敢高价直接收银元的奸商,罚没其全部银元。”
“甚善。”
“开矿取银这个多派人去外面勘查;减税也能减就减;”
“大搞水利等基建也是个办法,但既然是为增加市面上银元的量,那就不能是简单是以工代赈,而是以大搞基建的方式使更多的百姓能在短时间内有更多的银元,而使更多的银元流通起来;至于加大对弱势的赈济也是应该的,养济院、育婴堂等最好直接给粮,省得官员侵吞其福利。”
朱翊钧对此做出了自己的谕示。
“遵旨。”
对于市面上银元流通量不足的问题,朱翊钧的执政公卿们其实一直致力于解决此事。
正因为此。
内阁才在这之前让户部把今年春季的俸禄改为本色,也就是发米,为的就是能把省下来的银元更多的用大搞基建与福利慈善的方式发到百姓手里。
反正官僚们背后都是地主阶级,都不缺银元,更不缺粮食。
而内阁在朱翊钧同意他们解决通缩的五个办法后没几日,就正式上题本请得旨意,拿出五百万两银元对天下主要河流进行大规模疏浚,且在河南一带的地上河加修堤坝,避免将来河南出现水灾后又造成大面积的农田被毁、大量百姓流离失所,同时又拿出二百万两银元作为专款,将购买来的粮食发给全国各县养济院、育婴堂,同时给阵亡将士遗孤遗孀一次性增发二十两银元的补充抚恤金。
但朱翊钧的圣旨一下,给事中苗朝阳就上疏反对斥国帑对养济院、育婴堂、阵亡将士遗孤遗孀增加福利,言这样会让底层官吏贪污加剧不说,还会加剧被赈济抚恤者的懒惰程度,使其更加不能自立,而使朝廷财政负担增大,且弹劾申时行迂阔,靡费国帑,而当罢黜之。
“朕给诸臣工以大量养廉之俸,怎的不说会加剧其懒政程度?”
“朕看这苗朝阳所奏简直是用心歹毒!”
“且银元不足的问题,他作为户科给事中就一直没提过,朕看他就很懒政,既然如此,不如先让他自己先勤快起来,将外调到大宁去任杂职历练,以惩戒其诬朕子民之罪。”
朱翊钧在收到苗朝阳的奏疏后就直接下旨对其严加处置。
朱翊钧很不能接受苗朝阳这种不希望自己本国弱势子民过好一些的行为,也就没有对他太客气。
苗朝阳收到圣旨后,整个人瞬间就不好了,不由得腹诽道:“我固然也不勤,但圣上也没必要如此严苛啊!”
苗朝阳腹诽归腹诽,还是不得不乖乖在等到吏部的任命后就去了大宁赴任。
而在苗朝阳去大宁赴任这段时间,钱荒的问题在越来越加剧。
因为有顾宪成等豪右在暗中故意炒高银元价格,如刻意用各种古玩玉器等乃至用土地去兑换银元。
让银元在市场上的流通量在依旧减少。
再加上,皇帝才下旨大搞基建和增加福利补贴,所以朝廷调控的效果也还没显现出来,而豪右们炒高银元价格则是早已经开始。
所以在万历十五年的六月,炎夏之际,连京师一带都开始出现大量工场因为大额订单减少而倒闭的情况。
同时。
大量民间粮商也因为银元太少粮价太低不再购粮进京,而也开始改为屯银元以待其升值,毕竟粮食相比于银元越来越不值钱,而银元的购买力却一直在飞速增加。
于是乎,京师城竟出现了许多无银无粮的饥民。
而在六月初六这一天,竟开始有许多士子组织起许多饥民来到了大明门外,跪了下来,且高声喊道:“请朝廷放粮,我们要吃饭!”
“请朝廷放粮,我们要吃饭!”
“请朝廷放粮,我们要吃饭!”
……
已进京的顾宪成和顾允成两兄弟也在这一天来到了大明门外看着这一幕,而因此得意的笑了起来。
顾允成先问着顾宪成:“兄长,你说朝廷会放粮吗?”
“肯定会的!不放岂不有悖仁道?”
“只是如今进京的漕粮想必也有限,也不知能够这些饥民吃多久?”
“申吴县应该想想这个问题。”
顾宪成这时笑着说了起来。
申时行和他的内阁的确早有准备,在出现饥民后,就立即开始派出了预先安排好的官员带着粮食和文书过来,不但给这些饥民发粮食还要当当场招募他们去参与基建,且工钱给的都不低,最低的都高达二两银元一个月。
这些饥民皆很乐意,失业造成的怨气一扫而空,纷纷磕头高喊皇上万岁。
“皇上万岁!”
“皇上万岁!”
“皇上万岁!”
……
顾宪成听到这声音拉下了脸,且不由得对顾允成说:“申吴县这是肆意动用国帑的银元来阿谀天子!”
“没错!”
“给饥民这么高的工钱,真是造孽!”
“真不知道国帑的银元被张党余孽这样糟践,能坚持到何时,只怕将来待众正盈朝时,朝廷就没钱了,到时候,就真的要打内帑的主意了。”
顾允成这时也跟着说道。
顾宪成突然笑着说:“我倒是也想到了应对之策!”
说着,顾宪成就对顾允成说:“为兄去见几个昔日在京科道好友,让他们出来说话,不能让国帑被内阁滥发!”
第510章 权贵抛售,招架不住
万历十五年,盛夏。
京郊外,一场大雨刚停,蝉鸣就在郁郁葱葱的绿树林间响了起来。
而大量民工正在这聒噪的蝉鸣声里挥汗如雨,但这些民工并没有因此烦躁不安,反而都很平和的在夯土运石。
银元流通量不足造成大量私营工坊倒闭,进而使失业游民大量增加,朝廷官府不得不因此加大搞基础建设的规模,为此工部请得旨意在疏浚河道的同时,也请得圣旨扩宽两京之间的陆路,便于戚昌国发明的大型四轮马车通过,减轻漕运压力。
而现在,这些民工所做的便是这一工程。
他们之所以感到满足,没有因为失业在夏季高温天里更加烦躁不安,则是因为朝廷给他们的工钱是真的高,完全不低于他们在私人工坊的收入,也就很难在被一些文人挑唆着去闹事。
在官报的刻意宣传下,他们只认为是因为皇帝仁爱,皇帝愿意让他们生活的更殷实,才给他们更高的工钱。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朝廷更多的是为了让更多的银元通过发给他们而在市面上流通起来。
毕竟他们的工钱再高,相对于富户而言,也是不多的,工钱的大半也还是用于养家糊口,哪怕节省一些,节省出来的也会用于送子女读书,光是送子女读书这一块本身花销不低,也就更难存起来。
所以,大明朝廷不介意给他们这些民工多发点,因为只要多发给这些民工,才会让市面上的银元流通量增加,而不是在得到银元后存起来。
当然,朱翊钧愿意斥大量国帑发给小民,倒也不是任何皇帝都愿意做的。
因为这其实也相当于把吃进嘴里的再吐出来,真不是谁都能做得到的。
朱翊钧能做到,一是因为他来自后世,思想上他更愿意把百姓当人,二是因为他知道这个时代的全球还有很多利益值得他去挖掘,可以大幅度增加自己的财富值,而此时的亏损不过是基于长远利益的需求,暂时要折些本钱使内部不至于因为钱荒出现大乱而影响自己将来对外扩张而已。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