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页(1 / 1)

加入书签

('

“富国、强兵、惠民。”

“实事求是。”

朱常浛在朱翊钧说完后就在离开太庙时,喃喃念起了这两句。

而接下来,朱常浛就正式参加了册封大典,跪接了册宝,且在文华殿接受了百官朝觐,并开始出阁读书,于东宫接受进讲。

朱翊钧也这册封太子后对申时行嘱咐说:“告太庙时,太子的话提醒了朕,卿下旨廷议一下,将开国以来有大功者的大臣,再拣选几位入太庙。”

申时行拱手称是。

“老爷歇歇吧,这都三更了,明天再审定诸票拟吧。”

而太子一立,身为首辅的申时行最是高兴,毕竟能在他的任首辅期间,确立国本,无意中就让他得到了一笔丰厚的政治财富。

尤其是,太子朱常浛在去太庙时说的一句“申师傅你们要努力的”话,更是让申时行吃了千年老人参一般,突然增了不少精力,哪怕太子册封大典那么辛苦,但在册封结束后,他还不主动请假养息几天,反而加倍熬夜想把耽误的票拟审定完。

申时行妻子吴氏这一天见申时行又在熬夜,就劝了一句。

申时行道:“不能误了免税与海公改吏制的事,各地督抚奏上来的情况,要及时发现及时反应给海公,不然出了纰漏,善政就成恶政了。”

“还有,廷议新添入太庙大臣之事,皆不能久拖,否则对不起先贤。”

吴氏叹了一口气,只得问道:“老爷是不是嫌其之前纳的几房姬妾太老了,要不要纳几房新的?”

申时行听后一愣,随即道:“夫人贤惠,我是知道的,但这事不急,待将来致仕后再说,我现在只想夫人做配享太庙者的夫人。”

……

在册封太子的同时,免京师、山东、凤阳的马价银与草料银以及废班军制度的新政,和改革吏制的新政也在同时进行之中。

如山东巡抚石应岳已先发牌票到各府县,表示自己不日将巡狩各处。

于是,这就逼得山东诸府不得不立即执行惠民新政,而不敢再暗地里继续收马价银与草料银,把官差都撤了回来,也不敢再让胥吏继续靠吃常例银过日子,而是通知他们以后就成了官,子弟也可以举业。

东昌府。

知府章琼还在得知巡抚即将到他东昌府的这几天,搞了个盛大的退银仪式,要亲自把收上来的马价银和草料银退还给了当地士民。

“大老爷真要把这银款退给我们?以后也不收了吗?”

东昌府百姓陆长生在跪着来章琼面前领银元时,大着胆子问了一句。

章琼笑道:“是真的!”

“这真是太好了!”

“谢大老爷!”

陆长生忙磕了个头。

章琼则把惊堂木一拍,看向外面排着队等着跪领退款的百姓们道:

“本官再强调一遍,不要谢本官,要谢就谢皇上,谢元辅,谢抚按大老爷!”

“一是皇上仁德,二是元辅善治,三是抚按大老爷爱民,屡屡向上犯颜奏你们疾苦之事,所以你们才有今日之福。”

第523章 苛政是海老爷在搞?那就没事了!

章琼这么说后,陆长生等百姓皆互相议论起来。

“说来也是,自现在的皇上登基后,好事就没断过,我连吃树皮是什么滋味都快忘了。”

陆长生后面的几个百姓就在这时说了起来。

章琼这里则吩咐人给陆长生退了款。

陆长生拿着银元刚离开了这里,他后面那百姓常三河就忙跑了上来。

章琼还没等他跪下,就对常三河道:“你等等。”

随即,章琼就对常三河说:“本府看你刚才话最多,你都在说了些什么?”

常三河说:“在说现在皇上好,说因为皇上,我们都忘记荒年吃树皮是啥滋味,过年也能让孩子尝尝肉味了。”

“很好!”

“在退给他的银款外,再额外赏他一钱银元!”

“从本府俸禄里出。”

章琼这时吩咐了三句,就对常三河吩咐说:

“本府给你赏银是对你有个要求,你这段时间没事就去官道驿站附近多找人唠嗑,就说这样的话。”

“哎!”

常三河高兴着答应了下来。

山东巡抚石应岳在进入东昌府境内后,倒也的确开始听到有许多百姓互相传播说有当地知府在亲自退还马价银和草料银,还让各县知县负责组织,并也微服听到百姓在谈皇上很好,谈元辅很好。

石应岳不禁对跟自己一起的兵备道万世德说:“这东昌章府尹倒是很会做官,是真令政通而人和也!”

“是啊,毕竟是昔日愿意跟铁岭侯出塞去捕鱼儿海的人,深得铁岭侯赞誉,故下僚才让抚院荐他为府尹,此人是想进步的。”

万世德笑着说道。

“这种扬名的手段还是很合正道的,故人可以有贪名求权之欲,但需求之有道!”

石应岳说着就笑道:“我们微服府衙去看看如何?”

万世德点首:“好!”

于是,石应岳接下来就真的微服来东昌府,亲眼看见章琼坐于堂上发银,搞得整个大堂特别热闹,如菜市场一样,而官民皆其乐融融。

的确是其乐融融。

毕竟官府是发银子,不是收银子。

就算发银子的官差不乐意,在发银子时摆摆脸色为难一下百姓,如让百姓必须洗了手才能领。

但是百姓因为是领银子都会笑容满面,不会不满。

石应岳默默地躲在人群中观察了一会儿就离开了东昌府衙,且对我们万世德说:“我们先离开东昌府,去别的府,待一个月再回来,观他是不是只做做表明文章,虽说吏滑如油,常与吏相处的亲民州县官何尝不滑?”

万世德点首:“也是,此倒不是吾为京官时所能知道的。”

石应岳微微一笑,便在接下来回了驿站,且在驿站写密奏对朱翊钧说:“自免马价银与草料银之旨下,鲁地数十年民疲地荒之弊根,渐次修正,今已有东昌境内小民大言已不知树皮之味,而年终可以鱼肉尽孝育子。”

而万世德则也在私人笔记里大发感慨写道:

“历今朝之政,更知张太岳今学之妙,果然任何事得辩证的看,非臆断而盲目信前人之言而可也!”

“夫对外用兵虽会穷兵黩武,但也会利国利民,无朔州伯得石见银山在先,便无齐鲁地有甘霖在后,官府始改收银为发银竟因战争得胜,故仁政非不用兵之政,反更需用兵,只是用兵当循实际。”

如朱翊钧所想,解决通缩,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减税免税,让百姓手里的银元直接多起来。

免马价银和草料银一免,大量银元被留在了百姓手里,而没有通过征税的方式流到官吏与朝廷这边。

于是。

北直隶、山东、凤阳三地消费激增了不少。

再节约的百姓,也会因为手里的银元与市面上的银元多了,银元购买力下降,不担心积攒银元的能力减弱,而开始主动买东西,投资自己或家庭,最明显的现象就是读书的平民子弟越来越多了,造成笔墨纸砚需求激增,由国舅李文全在建造工程时因嫌弃毛笔太软不宜划线而受朱翊钧启发发明的铅笔更是大为畅销。

现在这些勋贵外戚,朱翊钧是十分鼓励他们搞些创造发明的,甚至谁要是发明了好东西,就给荣誉加带俸或不带俸的散官。

在朱翊钧看来,他们反正闲着是闲着,而碍于礼制人伦道德,又不得不荣养他们,那还不如让他们这些富贵闲人做些科学研究与发明的事,哪怕十年二十年不成功也不至于影响谋生,而且也不用担心被官僚掣肘或隐没功绩,毕竟他们虽然没权但地位不低,官僚可以弹劾监督他们,但也不能埋没他们。

话转回来。

叶阿贵的岳父王成林现在就专门负责自己女婿的纸铺负责卖铅笔,且因为南下进铅笔回去买的北人越来越多,也也会遇到一些昔日一起拉纤过一起在运河边赤身相照的老友。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