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4页(1 / 1)
('
“孤深以为耻!”“孤宁肯将来穷死饿死在中土,也不会背弃祖宗,冒着葬身鱼腹的危险去什么海外!”朱英燧这时又说了起来,且紧接着又啐了一口,然后就看向朱珵墝道:“沈王,我知道你也不是这样的人,应该也会坚持留在中土,哪怕没有封地,哪怕不能掌权也会留在中土,替贵国祖宗守陵吧?”因为王爵往往代表一藩国之主,故虽然沈王这样留在中土的王没有封国,但往往也会对他的家族以“贵国”相称,在历史上也有把亲王之家以“大国”相称的情况。话转回来。朱英燧这么说后,沈王点了点头:“自然!孝道岂能违?!”“我们不妨再劝劝其他宗藩,向他们明晓大义,让他们不要学益王,做背弃祖宗、不守孝道的事。”朱英燧接着又说了一句。沈王对此表示赞同,且真的与朱英燧如此照办起来。而也因此,倒真的有好些个在京宗藩都表示不会因为权力和经济上的好处,就要请求出海就藩。但在这之后不久,朱英燧就自己立即上了本,表示也愿意出海就藩,为皇明保海疆。朱翊钧对此也予以恩准,且也把他封在了武藏廊桥城。“为何不是离卫王更近的馆林城?”“不是说,关东北边都可以封给非陛下直系子弟外的宗藩吗?”朱英燧对此却很是失望。因为他早就在上本前研究过,而根据卫王和益王的受封情况,而推断出自己大概率会去传闻中更富庶的馆林城,结果圣旨却是让他去廊桥城就藩,所以,这让他颇为疑惑,也就问起宣旨的太监王世贞来。王世贞回道:“是这样的,沈王殿下比您提前上本,故侍御司诸执政已题请先让沈王殿下去馆林城就藩了。”说到这里,王世贞就笑着道:“殿下若真更想去馆林城,只怕得指望沈王殿下将来犯下什么大错被革除封爵了,那样或许有些可能被改去馆林城就藩。”第738章 政令通达,犹如国初朱英燧听后,脸色当即胀成了猪肝色。他是真没有想到沈王会先他一步请求海外就藩。但在王世贞面前,朱英燧又不好发作,只强挤出笑容来:“这样啊!”直到离开皇宫后,朱英燧才忍不住咬牙切齿地低声骂了起来:“无耻,真无耻,他怎么能也言行不一,这一个个的还是一家人吗?!”“怎么都明里一套暗里一套的,难怪陛下敢把他们往海外封,这样的货色,能成什么气候,明显比国初的那些藩王还远不如呢!”朱英燧也是只看得见别人的无耻,看不见自己的无耻,所以一路上便只知道对沈王斥责着。“我沈藩的列祖列宗们,不孝子孙朱珵墝在此谨告。”“虽然,圣人说,父母在,不远游,但圣人也说过,游必有方,而不孝子朱珵墝这次率本国子弟出海就藩,也是有方的。”“一切皆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为了我朱家的宗庙基业,为了尽忠,并不是真欲背弃祖宗啊!”“何况,列祖列宗们想必也明白,沈藩如今没了封地,盐、布、铁等皆因朝廷欲富贵惠民而不让我们以此克削百姓,故国中收入大减,偏偏我沈藩又生齿太多,所以真要只是靠俸禄与些许产业,而留在中土,只怕活着的人不但不能衣食足,有人可以使唤不说,恐你们在九泉之下也没多少祭礼可收,而见笑于他藩,于下面不能享富贵也。”“而且,寅吃卯粮的情况已经越来越重,为了避免开支增加太快,我们沈藩因此已经不敢再随意增添子嗣,连我都不得不与妻妾分房而睡,皆是因为怕子嗣又增而不能养啊!”“呜呜!”沈王这里则在收到圣旨后,不待他人知道他要海外就藩的事,就急忙请得旨意,而先带着自家子弟回了自己祖宗们所葬的地方,祭起祖来,而意在祭祖后,就正式奉旨出海就藩。只是在祖坟前,沈王就说起了自己为何要出海就藩的缘由来,且说到自己沈藩为了避免开支增加太快而已经不得不节育后时,就哽咽起来。接着,沈王又说道:“而圣人又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不孝子朱珵墝不得不带子弟们出去,只有出去,本国的收入才能大量增加,子弟们才能为你们延续更多的香火,才能继续生几十上百个子嗣。”“故请列祖列宗们体谅!”沈王说着就对祖坟叩拜起来。沈藩的子弟们也跟着叩拜了起来。而接下来,沈王朱珵墝和沈藩的一干宗室子弟,除还在国内做事或学习的不能立即离开外,皆跟着他一起去了海外。与此同时。东安王朱英燧气愤归气愤,但也还是带着一干子弟也出海去了原属于倭国廊桥的廊桥城就藩。毕竟廊桥也没那么差。何况,他自己都把章奏递了上去,也得到了御批,等于后悔都不行了,要是不去无疑就是欺君。无独有偶。虽然很多宗藩都对朱英燧和朱珵墝表示,他们不会背弃祖宗,宁愿全家人只靠俸禄过日子哪怕因此过得十分拮据到讨饭,但在实际上,大都和朱英燧和朱珵墝一样,根本没法抵挡得了卫王就藩后其财富飞速增长所带来的诱惑。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大明的宗藩们都是过惯了锦衣玉食生活的人,他们在看见卫王出海大富后,自然是宁肯冒着风险也去闯一波,也不愿意留在中土让自己节俭过日子的。即便一宗藩中的个别人愿意这样做,但其他的大多数人却不愿意,依旧在积极促成该宗藩也还是要选择出海就藩。随着大量宗藩出海就藩,再加上又有许多因为私自采矿而被抓的罪犯也在被大量流放海外,所以,一时间,整个大明与朝鲜、东瀛、琉球、吕宋、满喇加、木邦这些地方之间的海域,船舶来往更加的频繁与密集,使得这些海域几乎就成了大明内海。当然,也因为许多大明的船只在这些区域来往,所以发生海难的情况也越来越少,大多数宗藩出海都很顺利。等到万历三十年的仲夏之前,海外已经迁去了许多宗藩,使得整个关内的宗藩数量大减。与此同时,整个关内,乡宦巨族的数量也大减。而这直接导致河南、山西、湖广这些地方的田税和商税数额剧增。因为这些地方以前是藩王的集中区,也是不少乡宦巨族集中的地区。而现在,大量藩王和乡宦巨族被转移走,也就把很多的盈利空间让了出来给了平民。大量庶民因为没有藩王和乡宦巨族的仗势欺产,更没有他们带来的碾压式的资本竞争力而迅速壮大成为新的富商巨贾或者大地主。而无论朝廷吏治如何清明,官僚集团在征税这方面,征收藩王与乡宦巨族的税总是要比征收平民的税难的,一般要难上许多倍。所以,大量藩王和乡宦巨族被迁走,也的确让官僚集团在征税方面更容易些,也就征得了更多的税银。“按照历史上的经验,这种大量藩王和乡宦巨族消失,一般是在发生大规模民变以及外虏大肆入侵,而用血腥的暴力方式进行大屠杀后才能出现的局面的。”“基本上都是改朝换代后。”“但现今,父皇竟然用另外一种方式,让关内的地方出现了这种局面,而不是用肉体消灭的方式,使礼未乱仁亦存。”“可见,父皇果然是比历朝帝王都更善于治理天下的,而这也让我发现,其实要想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是国家更加兴盛,并不跟地方官僚有关,而全在于天子,天子若善治,则天下自然大治,天子若不善治,则天下自然大乱!”“另外,我发现,如果我将来为君,真要想守成成功,乃至超越父皇治国之功,倒是有个最简单的办法,那就凡是有危机的时候,折腾权贵豪族就行了,要么把他们撵出去要么把他们消灭掉,反正别折腾百姓就行。”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