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页(1 / 1)
('
“嗯,以此类推吧,让各个府衙自己上报需要的人数,然后由朝廷统一发布考题,分门别类的去考教士子,以保证他们能够适应接下来的工作!”
听着刘盈的侃侃而谈,不止萧何,就连抱着凑热闹的刘邦都陷入了沉思之中。
尤其是刘邦,他的梦想是成为信陵君那样的人,名满天下,门客无数!
如今,他都做到了。
名满天下自不必说,他义释囚徒,斩蛇起义,入关灭秦,约法三章等事件就刻在凯旋门上,即便是他身死之后化作一抔【póu】黄土,这些故事也必将传颂于千秋万世!
至于门客无数,则从他成为楚怀王亲封的武安侯之后就做到了,只是和当年的信陵君一样,身边虽然人来人往,但其实良莠不齐,能够任事者寥寥无几,多的是眼高手低之辈,混吃混喝之徒!
所以刘盈所说的因府衙不同,职能不同而对士子进行不同的考教,着实像是有些黑夜之中的一道闪电,照亮了整个世界。
正如儒家所谓的至圣先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那样,选拔官吏的方式也可以如此!
一瞬间,他看向刘盈的目光变了,有子万事足的情绪溢于言表!
嗯,让他最满意的其实不单是考核选拔官员的方式,而是刘盈提出的佐贰官制度。
什么是佐贰官?
就是不是主官的官吏!
那么只考教佐贰官,而不考教郡守县令之类的主官,难不成是因为民间的士子贤才无法胜任这份工作吗?
很明显不是。
毕竟他的那些大字不识一箩筐的老兄弟,都能将治下的郡县管理的井井有条……嗯,大差不错。
所以那些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士子怎么会不称职!
那么,刘盈只说选拔佐贰官,不选拔主官的原因就很简单了。
士子贤才,并没有跟随刘邦风里来雨里去的打天下!
国之名器,是用来酬谢那些奋战在尸山血海中的功臣集团,出力出钱的旧秦贵族,以及带资入股的列国公候之用!
开科举,选佐贰官,既不会让现如今的既得利益者不满,同时也为如今的大汉官场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有效弥补了郡守县令们能力的短板!
而在另一边,萧何脸上也同样露出了骄傲的神情。
这是他的学生,年纪轻轻就已经深得黄老之道,实在是当浮一大白!
毕竟,治大国如烹小鲜,大刀阔斧的改革只会引起不可知的灾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修修补补,才是王道之策!
于是,萧何和刘邦对视一眼,哈哈大笑着坐了起来,携手去长乐宫饮酒去了……
刘盈望着两个老头大袖飘飘离去的身影,满脸懵逼。
就这么走了?
到底能不能成?
不过看样子,自己的提议是通过了!
于是,刘盈也插着腰,仰头大笑了起来。
墨子为什么能成为一个时代的扛把子,带着墨家硬生生在百家争鸣的大争之世中摘下了最闪耀的一顶桂冠,这不仅仅是因为墨子本人是个圣人,能够做到常人所不能。
但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因材施教,跟着墨子混几年,可以获得到列国为官的offer!
所以,天下的贤士云集加入墨家,争相成为墨子的学生,一跃让墨家成为可以和儒家掰手腕的世之显学!
毕竟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
当官,不寒碜!
而刘盈,作为一个实际掌控大汉公学的男人……嗯,少年!
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拥有一大堆定理、猜想等词条的冠名权,基本上大汉公学的学生都对他又爱又恨。
爱,自然是因为刘盈他们才能够进入这座不分贵贱,同等施教的学府,而恨,则是因为做不出功课,尤其是背不出那一堆定理、定律,而被老师打了板子……
因此,如果这些人再因为刘盈的建议,而成功踏入仕途,实现了阶级跃升的话……
刘盈觉得,自己超越墨子,亦或是孔子就指日可待了!
毕竟,大汉公学主要传授的是术而不是道,讲究的是学以致用,培养出的学生,自然是打工人的不二之选!
“公务员制度有了,下一步就是改组内阁了,这样,成为吉祥物的可能,应该大于上断头台了叭……”
第88章 刘盈:书中自有黄金屋!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苛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勿遣。”
长乐宫外的冀阙之下,人头攒动,不少识文断字的百姓在周围的一众艳羡中,抑扬顿挫的念着榜文上的内容。
这是读书人为数不多的装逼时刻,因此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已经在这里送走了一波又一波的围观群众……
嗯,这其实是刘邦颁布的招贤令,号召天下各郡县长官,诸侯国的国相在境内选拔人材,送到长安的相国府。
行、义、年,指的是经历、状貌、年龄。
不过这并不是刘盈提议的公务员考试,而是选贤能。
换句话说,就是用来安抚那些功臣集团,让他们借着这个机会,将自己的子侄送到长安,遴选为官。
毕竟,只有背叛阶级的个人,没有背叛阶级的阶级。
因此,许多兴致缺缺的百姓,有些认命,满脸麻木的转身离开的时候,不经意间看到了举着几张玉版纸冲出来的郎官。
而这些玉版纸上的内容,他们读起来就轻松多了。
内容主要是说,将要通过考试的方式,在秋分之日挑选佐贰官,发往长安城的各个府衙任职。
比如相国府,需要文吏十二人;
治粟内史府,需要文吏十五人;
奉常府,需要太乐两人,太祝一人,懂得观察天象,计算日月星辰的太卜五人……
长安城大大小小的官府算下来,第一批总共需要佐贰官九百多人,俸禄从三百石到六百石不等。
汉朝初期是个小政府,很多工作多属于外包,许多突发事情主要靠从郡县以及诸侯国抽调临时工完成,因此官吏缺编极多。
嗯,不缺混吃等死的大爷,缺的是勤奋能干的打工人。
而长安城作为汉帝国的都城,如果这里的政务处置不过来,则全天下的郡县也将陷入短暂的停摆,因此第一批佐贰官的招考,就是国考……
冀阙之下,许负身穿鹅黄色纱裙,头戴锥帽站立良久,美艳绝伦的脸上满是挣扎之色。
她心水的,是奉常府招收的那些懂得计算日月星辰的职务。
这是阴阳家的特长,也是她的特长。
嗯,虽然她最擅长的是相面,但计算太阴太阳的运行,推演黄道吉日,也是她曾经的必修课。
因此,一看到那年俸六百石的字样,许负银牙暗咬,只恨自己是个女人……
于是,她猛然转身登上马车,准备回家将这一消息告知她在外地的几个师侄,让他们尽快来长安城参加国考。
毕竟,甭管是什么家,最要紧的就是填饱肚子!
所以,随随便便就能拿六百石的年俸,真的是一件天上掉馅饼的美差!
只不过在摇摇晃晃的马车上,许负听着周围人称赞太子殿下英明神武,辅国有方的声音,粉拳紧攥,面如寒霜!
毕竟,她已经及笄多年,和她同龄的许多女子都已经嫁为人妇,儿女绕膝,而她还是茕茕孑立,夜夜独守空房!
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成为太子妃,也是有俸禄的呀!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