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页(1 / 1)
('
“所以,现如今汉国的国力是秦国的数倍不止,这也是我们能够轻松攻灭南越国,征服夜郎国、滇国的原因!”
“那么,你为何还要多滇国的僰人赶尽杀绝呢?”
“首先,没有赶尽杀绝,别诽谤我。”刘盈伸出手指摇了摇,正色说道:“南越有秦朝时期打下的底子,国内有数十万的北方移民。”
“虽然华夷混居,但街市之上往来的黔首,说的皆是诸夏之雅言,虽然有时候听不太懂,但交流无碍。”
“滇国与之不同。最初的楚人移民不过万余,庄蹻乃昔日楚将,为坐稳滇王宝座,故‘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因此这里的楚人后裔,既不通华夏礼法,又不会诸夏雅言,除了和我等长相类似之外,早已被僰人同化!”
“所以,如果不趁着现在僰人多居住在山间河谷,一劳永逸的改变这里的人口结构,若是将来让他们跑到深山老林子里,只怕遗祸无穷!”
张不疑觉得自己快要被刘盈说服了,毕竟这时候虽然没有什么民族主义,但华夷之辩却深入人心,要不然孔老夫子虽然花式批判管仲,但却对管仲的功绩做出了很高的肯定。
比如自贡问孔子,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而孔子却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而《论语》上这段话的最后一句,是张不疑觉得自己认可刘盈这种血腥无耻的做法的原因。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也就是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正如孔老夫子还说过的一句话,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所以他看向刘盈问道:“一味地杀戮,就能解决问题吗?杀光了僰人,谁来为你开矿修路,耕田种茶?”
刘盈指着沿着山脚下的土路快步而来的十几个僰人首领,转头说道:“这不就是来为我解决问题的人吗?难不成你以为,仅凭借我军现在的一万多人,就能弹压几十上百万的僰人?”
“天真。”
“此次内部平叛,我军只负责正面强攻,驱散僰人的反抗力量,真正搜山检海抓捕叛军及其家小的,还是这些同样熟悉滇国山林的僰人!”
“我们要男丁,挖矿修路,伐木开荒,他们要女人,要财富,双赢。”
张不疑看看刘盈,鄙夷的撇了撇嘴,他太知道刘盈说双赢时用到的这种表情和语气了。
毕竟在某人的辞典中,所谓双赢,大概率是他赢两次……
所以,那些僰人首领此刻笑的有多开心,将来哭的就有多惨!
女人?
财富?
拿来吧你!
于是张不疑心中闪过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抬起头,有些猥琐地笑道:“难怪当初你在岭南三郡挑选戍卒的时候,都是挑的十几二十岁、未成家的男人,原来是在这等着呢!”
“便宜这帮家伙了,轻轻松松就搞到手了好几个老婆……只不过僰人女子可没有从一而终的观念,但这不重要,只要孩子跟他们姓,管他们叫爹就行了……”
刘盈鄙夷的看了张不疑一眼:“果然,猥琐之人看什么都是猥琐的。”
“要想快速改变滇国的人口结构,使从前以僰人为主,变为以汉人为主,只靠多娶老婆,加班加点的生孩子怎么来得及?”
张不疑虽然遭了鄙视,但他却并不生气。
嗯,主要是习惯了。
于是他问道:“计将安出?”
刘盈站在石头上负手而立,很是装逼地说道:“你无法想象的是,一个准备时长两年半的人,为使帝国南疆长治久安,可以调动多少资源,计划有多么详细!”
第170章 刘盈:理解万岁!
张不疑看着刘盈背影,很想要一脚把他踹下来,但想了想周边站着几十个膀大腰圆的东宫卫士,于是作罢。
毕竟他一脚过去非但踢不出个夏天,而且还肯定会被胖揍一顿……
过了一小会,张不疑才仰头问道:“你都准备了个啥啊,说来听听呗,反正现在也没别的事……”
“那好吧,就先和你唠十块钱的……”刘盈顺势在石头上坐下,翘起来二郎腿。
张不疑很狗腿的端茶倒水,然后坐在刘盈身边,竖起耳朵,准备将听到的故事改编一下,用来在小萝莉面前装逼用……
刘盈回想了一下,说道:“要想最快的改变一个地区的人口结构,最好的办法不是鼓励生育,而是直接移民!比如可以从蜀郡移民二十万户入滇地!”
“蜀郡?”张不疑皱皱眉头。
刘盈点头:“正是蜀郡!虽然从舆图上看,蜀郡境内还有许多未开发的地域,但因为地理原因,人口分布极其不均匀。”
“比如都江堰范围内的成都平原,因盐井而兴盛的富顺县周边,人口稠密,虽然不过太平了十余年,但已经没有多少良田可用作新生人口的授田。”
“所以,那里就有很多庶子、次子,虽然身有爵位,但却无法占有爵位规定的土地。”
“因此我让蜀郡郡守纪信将他们这些人统计起来,等到攻下滇国,再将他们从蜀郡迁移到这里!”
刘盈看着频频点头,用心记忆的张不疑,嘴角微扬,闪过一抹诡异的笑容。
假的。
其实他说的人满为患,没有足够田亩授与那些庶子、次子的话全是编出来的。
毕竟以农业为生的人都安土重迁,一旦将蜀郡的良田授予他们,在想要让他们迁徙到彩云之南,就难如登天了。
因此刘盈找到萧何撒娇卖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让萧何同意,对成都县、郫县、富顺县等几个人口大县的县令网开一面,允许他们在登记人口,按爵授田的时候消极怠政。
嗯,再苦一苦蜀郡的百姓,骂名纪信来担……
张不疑记完了上一段之后,看向刘盈问道:“为什么是巴蜀?而不是关中?要论人口多,天下可没有哪个地方的人比得过内史郡的人口!而且比起吃苦耐劳,秦人也丝毫不逊色于蜀人!”
“你那是哪年的刻板印象啦?”刘盈皱皱眉,反驳道:“现如今关中那帮大爷将家里靠近灌渠的水浇田都佃给了陇西、河内来的庸耕者,你让他们来帝国边陲开荒?”
“这地这么好,你自己咋不来呢?”
张不疑脸上一囧,狡辩道:“说他们呢,说我干甚?再说了,那帮家伙把田租出去了,自己吃啥?就凭借那点田租,就能让他们在关中活下去了?”
他自觉说的很有道理,内史郡别的不说,粮食价格绝对冠绝天下!
他家里也在东市上开有粮店,小麦的价格已经从前些年的一百五十钱每石,涨到了两百钱每石,而且每年都会再涨!
毕竟人口滋生,土地却没有变多,亩产在堆肥法普及之后增长了一波,然后开始下降,即便是实行了三圃制的地方,也只能保证不减产,无法保证增产。
本地粮食短缺,要靠其他地方供给粮食,人口逐年增长,粮价自然逐年增加!
嗯,粮食产量上不去的原因很简单,没有化肥,重要的是种子不行,没有吸收土地养分效率更高的种子,有了化肥也白搭!
就像是姚老板的闺女一样,哪怕吃糠咽菜,也比同龄人长得高……
至于张不疑家开粮店,主要是因为张良是万户侯,张氏又擅长投资理财,每年光靠各种债券获得的收益就足以绰绰有余的应付家里日常开销,封国里收取的粮食不仅吃不完,而且多到没处放……
只是听到张不疑的发问,刘盈脸上鄙夷的神色越发浓重,不屑地说道:“真是肉食者鄙啊!”
“谁告诉你农业人口就一定要靠种田谋生啦?人家就不能到长安东西二市开店做生意?或者说,更没有技术含量点,如今长安城周边工坊林立,哪家工坊不是在大量招工?”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