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7页(1 / 1)

加入书签

('

审食其笑着点点头:“陛下好眼力。这不仅是九单元2号,而且是九单元2号的关东特别版,相比起其他版本的作物,更加适合关东的气候环境。”

张不疑满脸懵逼。

刘启和刘德也是如此。

他们仨用满是迷茫的眼神看着刘盈,渴望能得到解答。

刘盈笑眯眯地说道:“所谓九单元2号,是一个小麦的品种,是住在名为‘九单元’2号楼的一群学生的毕业设计……”

“这种小麦是用原本的圣祖三号和从罗马运来的麦子杂交而成。”

“相比较母本,这种‘九单元2号’小麦穗大、粒多,茎秆矮壮,丰产性好,抗病性也有所提高,是接下来要重点向全国推荐的新品种小麦。”

张不疑越发懵逼。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

小麦品种何其重要,这个名字起的是不是太随意了?

审食其秒懂张不疑所想。

但这种新品种小麦的诞生其实是一次偶然。

其实不只是这一种,上古先民培养出来的所有农作物都是源自一次偶然。

所以,这种很随意的名字,也算是对先人的一种致敬。

并不是。

主要是刘盈喜欢。

封建王朝,皇帝的意志高于一切。

刘盈看着那些黑绿黑绿的麦苗,笑眯眯说道:“如今的大汉,不止这一处高产小麦,前段时间带队去了孟州都护府的许望你听说过吧?”

张不疑点点头。

许望是农家祖师爷许行的后人,刘太公勉强算是农家最后一任魁首,故此他对许望并不陌生。

刘盈接着又说:“许望是带着任务去的南洋。”

“他不仅要给那里的百姓指导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还要在那里推广农学院这些新品种的高产农作物。”

“海外?推广?”张不疑满脸问号:“我记得你之前不是要求无论玉米、红薯还是其他高产作物都需要磨成粉才能离开边境线吗?怎么允许高产种子出海了?”

刘盈摇头:“那不一样。”

“诸如红薯和玉米这些东西,不怎么打理也照样高产。”

“去年陇西不是报祥瑞吗,说是一亩地挖出来了快三千斤红薯,但同样的土地,小麦能长三百斤就很不错了。”

“重要的是,出口的高产种子都是太监……”

“嗯,更加准确的说是像骡子,没有再次繁衍的能力。”

“以这种‘九单元2号’小麦来说,种在大田里的小麦虽然长势较旺、颗粒饱满,但先天有病,胚芽不育却能产生淀粉。”

“这就导致了农户想要丰产,就需要年年买咱们的种子,否则要么自留种不发芽,要么就还换回他们之前种的那些普通种子!”

刘盈停顿了一下,看向有些懵懂中的刘启和刘德继续说道:“这就是科学的力量。”

“武力可以让人臣服,但未必能让人心服。”

“而科学却可以。”

刘启和刘德下意识的频频点头。

张不疑对此有别样的理解。

他是个著名韭菜。

早年间,张家和许多勋贵一样,热衷在全国各地囤积土地,比如在九原郡、北地郡那些有着‘塞上关中’的黄河灌区,就有张家几十万亩良田。

嗯,农场。

于是,‘农神’系列收割机、播种机等农业机械的升级换代,就是对他们这些农场主的精准收割……

关键的问题是,不买还不行!

比如收割机。

早年间那种马拉收割机虽然节省人力,但收割效率太差,基本上割一半掉一半,收割完还需要组织妇女儿童再到田里捡一遍……

而现在的最新款收割机,损耗率已经降到了即便是小农户也能接受的地步了。

但看似节约人力而降低的成本,却消耗在了农业器械的升级换代……

当然了,一台农机如果小心些用,服役三五十年没问题。

时间拉长,回本不难。

或许,这就是让人又爱又恨的‘科学’吧……张不疑斜眼看向侃侃而谈中的刘盈,神情屑的一批。

试验田旁。

敷衍着刘德的注意力很快被另一边的新事物吸引。

“那是什么?”

张不疑顺着刘德的手指望过去,很是笃定地说道:“冬瓜。”

刘盈满脸鄙视:“睁开你那两只大而无光的眼睛好好看看,那是冬瓜吗?”

“我看了!眼睛睁的贼大,地上的瓜长那么大,不是冬瓜是什么?”

“膏粱子不辨菽麦,那是西瓜!”

刘盈说完,洋洋得意。

第276章 刘盈:封禅爱好者就是在下了……

傍晚,酝酿了一整个下午的雨水终于落了下来。

雨中的秦岭,越发显得寂静而幽深。

而在群山绿意掩映之中,是一连串深深的庭院。

曲桥回廊,流泉假山,凤阁鸾楼,雕栏画栋,无一处不见精巧华丽。

往远处看,甍脊高起,飞檐翘角,黛瓦白墙,如层峦叠嶂。

本就因下过雨而而显得阴沉的天色,因为行将夜晚,显得更加阴沉了,云层四合,长廊两侧雨帘如幕。

顺着长廊向前走,可见一方池水,池水上凌驾着一道九曲连桥,小桥直通池水中央一座精致典雅的三层小楼。

小楼四周,满池竞相绽放的荷花,雨水落下,一点点水泡忽生忽灭,一朵朵白莲轻轻摇摆,嫣然生姿。

雨廊下,刘盈躺在摇摇晃晃的竹椅上。

在他左手边,刘启和刘德正笨手笨脚但无比开心的架着火炉,炙烤着穿好的牛肉、羊肉等各式烤串,而在他的右手边则是一个茶几,上面摆着半瓶冰镇啤酒,以及一整盘同样用山泉水冰镇过的西瓜。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更没有女人之喧哗……

这就是男人的美好时光。

但很明显,有些人并不打算放过他。

比如洗完澡,换了一身麻布短衫,满脸疲惫的张不疑。

嗯,刘盈现在吃的西瓜就是张不疑从山下背上来的,二十多斤一个瓜,他扛了四个走了五里山路……

这是他和刘盈打赌失败之后的惩罚。

张不疑坐下,恶狠狠啃着瓜,依旧没有想明白自己为何会输。

毕竟,这些瓜的个头实在是太大了!

超乎常人认知的大!

嗯,这时候的西瓜普遍十斤左右,而农学院的瓜是常规的两倍大,关键的问题是,这些瓜还能再接着长,此时的采摘只是因为到了最佳赏味期,再长下去,瓜就熟过了。

于是,张不疑边啃着西瓜,瓮声瓮气问道:“说好了我背瓜上山就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

“现在,你可以说了!”

刘盈摇着蒲扇笑吟吟说道:“因为这个西瓜的妈妈是颗冬瓜呀!”

张不疑满脸懵逼。

妈妈他知道,这是前几年据说是从西周古墓中挖出来的一本《广雅·释亲》中的词汇。(注一)

妈,母也。

所以,西瓜的娘怎么会是冬瓜呢?

不用问,这厮又在忽悠我了……张不疑一怒之下,就怒了一下,只是化悲忿为食欲,吭哧吭哧的啃着瓜。

刘德凑到刘启耳边小声说道:“姑父真傻,又被父皇骗了。”

刘启微不可见的点点头。

刘德接着又说:“不过话又说回来,姑父不傻的话怎么会和姑姑在一起?”

然后,他屁股上就挨了一下。

刘盈瞪着眼睛:“是谁教你背后说人坏话的?而且还是你姑姑的坏话?哪怕你说的是真的,那也不行!”

张不疑满脸懵逼。

刘德却松了一口气,笑嘻嘻,一副皮猴子的模样。

刘盈扭过头,郑重其事地说道:“我真没骗你!”

“这种西瓜苗的根是一种黑皮大冬瓜,二者嫁接在一起。”

“后者耐贫瘠,抗病虫害能力强,关键的是,西瓜和黑皮大冬瓜同属葫芦科,接穗与砧木亲和,因此长成的西瓜能有效保留二者的优点,个头大产量高……”

“虽然嫁接的瓜不如纯种西瓜甜,但还有另外一个最重要的优点!”

他说话间,不止刘启听得入神,就连旁边忙活着烤肉的刘德也竖着耳朵。

爱听。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