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页(1 / 1)

加入书签

('

但是要说她最信任的人,其实还是金英。

朝臣毕竟是外臣。

他们考虑的东西,很多时候和孙太后是不一样的。

但是金英是内臣,天子家奴,心思肯定跟她是一头的。

而且作为司礼监秉笔太监,朝廷的大多数政务,都要经他之手。

因此,他对朝局政事的熟悉和敏锐,绝非自己能比的。

这个位置,孙太后摆得很正。

所以哪怕刚刚怒火滔天,她恨不得当场掐死吴氏那个贱人。

但是金英阻止她,孙太后还是忍了。

但是忍了之后,她需要一个解释!

金英想了想,决定还是用比较直接的方式来跟孙太后解释。

“娘娘息怒,万勿中了别人的奸计。”

听到奸计这个词,孙太后下意识的眯起了眼睛,脑子也瞬间冷静下来。

要知道,她虽然对前朝不熟,但是却在后宫沉浮多年。

先皇在时,光有名有姓的妃子就十几位,低位嫔御更是多了去了。

她执掌六宫这么些年,见惯了各种阴谋诡计,阴险伎俩。

所以提起这个词,她下意识就绷紧了弦,皱着眉头,孙太后开口。

“说清楚!”

不过口气,却是平和了许多。

金英这才松了口气,道:“启禀娘娘,臣在宫中多年,侍奉过不少主子,说句大话,先皇也是臣看着长大的,对于宫中贵人们的心性,敢说还是了解几分的。”

“贤妃娘娘因着身份的缘故,在宫中行事一向低调,便是与人产生了冲突,也多是忍让,娘娘以为,她今日何以一反常态,言辞如此隐含敌意?”

孙太后不懂朝政,但是涉及到后宫争斗的领域,就是她擅长的了。

抛开心中的情绪,略一思量,孙太后就得出了结论。

“她就是想让哀家责罚她。”

“说不准,还想借此机会,让哀家罢去郕王的监国身份。”

事实上,如果没有金英突然出言阻止。

孙太后险些便就这么做了。

此刻她冷静下来,也发现有些不对。

事出反常必有妖!

吴贤妃这个人,她早就知道不简单。

但是她的出身太过卑微,根本拿不上台面。

若非有皇子傍身,便是连封号也拿不着的命。

因着这一点,她不可能对后位有什么肖想,便是在宫中这么多年,也是谨小慎微,处处忍让。

但是孙氏自己执掌六宫,自然清楚。

这只是表象,许多时候,吴氏看似性子绵软,处处忍耐。

但凡在宫中,敢寻她麻烦的人,大多最后都自己吃了暗亏。

这份手段,也是孙氏一直没有对她放松警惕的原因。

不过她做事也极有分寸,不招惹她,她也不会主动惹事。

故而这么些年来,她们还算是和平共处。

但是今天,吴氏的反应,的确不似她平常的作态!

必然是有所图谋。

但是这么做,对她又有什么好处呢?

第15章 金英谏言

孙太后一开始也觉得,是郕王得了总政大权,吴氏有些得意忘形。

可细细想来,这个女人的性子,断不会如此稳不住。

那么她的目的也就显而易见了。

她就是想要激怒自己!

而激怒了自己,最明显的后果,就是刚刚的两条。

吴氏说到底,不过是先皇遗妃而已,别人处置不得,孙太后却能处置。

纵然不能真的将她怎样,但是责罚一番,总还是可以的。

而且既然她开了口,孙太后也能顺理成章的罢去郕王的监国之权。

这一点,其实很容易推理出来。

“可是,为何呢?”

知道对方是在故意激怒自己,孙太后也就冷静下来,沉吟道。

“总不会是真的,她怕郕王累病了,心疼儿子吧?”

对于这种说法,孙太后嗤之以鼻。

她压根就不信。

吴贤妃母子会对权位毫无心思,只不过因为可能性微乎其微,有点理智的人,都不会去做尝试而已。

如今这种局面,纵然不能真的得到什么。

但是总掌国政的机会,可不是时时都有的。

若是能够平安读过这场危难,郕王自己也是好处颇多。

所以,她为什么要往外推呢?

“因为根本不可能推掉的。”

金英见孙太后明白过来,继续解释道。

也不怪孙太后想不明白,这件事情本身,就涉及到前朝后宫,复杂之极。

若非金英这样的特殊身份,既是内臣,又能接触朝政,怕是也不会在短短片刻间便明白过来的。

孙太后皱眉:“不可能推掉,又是什么意思?”

金英肃然道:“太后容禀,册立皇太子,下诏命郕王监国总政,这是您和六部的诸位老大人一同议定的,别说是吴贤妃,就算是您,现在若要反悔,恐怕朝臣那头,也是定然不肯认的。”

“何况如今朝局动荡,必然是有人要出来做主的,按理来说,本该是太子做主最理所应当,但是哥儿们年纪都太小,掌不得事,而您身在后宫,有祖宗家法管束,所以此人只能是郕王,朝臣们也只会认郕王。”

“今儿这桩事情,往大了说,也就是贤妃娘娘忧子心切,一时不慎出言不逊冒犯了您,往小了说,就是后宫妇人,头发长见识短。”

“但是您若是计较起来,免了郕王爷的差事,定会被有心人拿出去做章,说是此等危难时刻,还在争权夺利。”

“关键是,这事情做到最后,也不过是让郕王爷延缓几日主持朝政,您平白落得个心胸狭隘的名声。”

孙太后想了想,果然是这个道理。

别的不说,今儿在本仁殿里头,那些老大人们都苦口婆心说了好几遍了,郕王才是最适合监国总政的。

想来外朝的那些其他大臣,也都是这个想法。

若是不准了他们,定然是要闹的。

尤其是现在还需册立皇太子。

孙太后相信,只要她敢撤了郕王的监国之权,礼科那立马就会把册立诏书截留。

到最后,她还是需要让步。

但是这么一折腾。

不仅她成了众矢之的,郕王还成了民心所向。

纵然以后出了什么差错,她也再难拿捏他半分。

这吴氏果然手段了得。

她这么一闹,自己甚至连责罚她,都不好责罚了!

毕竟,今天她刚刚在本仁殿反对郕王总政,如今刚回后宫,就责罚了郕王的母妃。

任谁看来,这都是公报私仇,挟私报复。

吴氏根本就不是来落井下石的。

相反的,她是来挑拨离间的。

孙太后可以想见。

在朝中的那些老大人们看来,后宫的这些事情,都是小事。

即便吴氏有些许言语不当,她作为太后,也不应该太过计较。

何况吴氏说的话,明面上也看不出什么毛病。

没哭没闹,就是提了一下而已。

实在算不上什么大事。

反观孙太后这边,她只要对着母子二人有任何动作。

都会被朝臣解读为不愿放权,不顾大局。

如此一来,朝臣们面上不说什么,但是心里头肯定会有想法。

或许在平常的时候,外朝内宫泾渭分明。

朝臣们心里爱想什么想什么,孙太后尽可以不在意。

但是如今却不行。

如今朝局动荡,若是一旦皇帝有什么意外。

她还需要朝臣们站在她这一边,扶保正统。

所以至少在这一段时间里,朝臣们,她是不能得罪的。

“你说的这些,哀家都明白”

孙太后叹了口气,想起吴氏离开时的那副嘴脸,气得心口都隐隐有些作痛,恨声道。

“但那吴氏如此猖狂,明里暗里的嘲讽哀家,这口气,哀家咽不下去!”

金英苦笑一声,想了想继续道。

“臣明白,但是娘娘,您更要明白,现在的局面只是暂时的。”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