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页(1 / 1)

加入书签

('

朱祁钰自然清楚,他会赢,所以他主战就是大势。

但是身在局中之人,却并不知道他最终会不会赢,若是输了,那么于谦不仅不是功臣,更是千古罪人。

放到崇祯年间,主战的人难道就真的错了吗?

未必,只是因为战败了,国祚不保,神器崩裂,所以迁都一说被后人认为是大势所趋。

高谷等人入仕多年,面对这样巨大的抉择,或许不敢说能够准确的跟对大势。

但是殿中的局面,还是诳不到他们的。

眼下看似群情汹涌,一面倒的支持于谦,但是实际上,局面远远没有看起来恶劣。

六部当中,只有兵部,刑部,户部表明了态度,而且说话的人,都只是侍郎级别。

其他的人只是沉默不言,未曾表明态度,所以看起来,好像是于谦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一样。

但是只要王直,胡濙,陈镒三人当中,有两个人持反对的看法。

那么局面立刻就会倒转过来。

两位尚书级别的大佬,加上翰林院的两位学士,足以掀翻整个局面。

这三位只要不表态,那么事情就未成定局。

这是殿中真正的局面!

远远没有到了,他们不得不妥协的地步。

所以高谷的态度,依旧十分坚定。

这些情况,朱祁钰自然都是清楚的。

饭要一口口吃,事要一步步做。

他找李永昌前来,本来就没打算能够一次性解决所有的问题,能够形成这种“虚假”的大势,其实已经够了。

至少争取到了大多数大臣的支持。

至于翰林院和还未表态的两位真正的大佬

朱祁钰抬头看了看天色,忽然问了问身旁的兴安。

“现在是什么时辰了?”

兴安微微一愣,他下意识的想起,王爷上次这么问他的时候,还是大病方愈,刚醒过来的时候。

当时他刚刚回答完,土木堡的军报就送进了宫中

丢掉心里那股怪异的感觉,兴安恭敬地回答道。

“大约是亥时三刻。”

自他们进宫以来,已经足足有两个时辰了。

朱祁钰继续问身旁的金英:“东华门可落锁了?”

虽然奇怪,这个议事的紧要当口,郕王为什么要问这个,但是金英还是在群臣莫名其妙的目光下,开口答道。

“回郕王爷,照您的吩咐,刚刚歇息的时候,内臣遣人去禀了太后娘娘,她老人家已经诏命宫门将士,自今日起,东华门彻夜不封,有紧急政务军报,可直送入宫,不必迁延,并许各衙门掌事官,随时入集义殿禀事之权。”

朱祁钰听完点了点头,右手轻轻地叩击着桌案,也不说话,就这么坐着,一言不发,看的大臣们面面相觑。

不过朱祁钰是主持者,他不说话,别人不好催他,毕竟这等大事,肯定需要好好思量一番的。

何况议事到了如今,群臣各怀心思,心中纷纷揣测着如今的局势,倒也不算着急。

故而在高谷说完之后,大殿内一时之间便沉寂了下来,只剩下朱祁钰轻轻叩案的声音。

足足过了一炷香的时间,窗外的雨都渐渐的停了,群臣也都纷纷交头接耳,看样子有些坐不住了,朱祁钰才猛然停下了叩击桌案的手。

叩案的声音一停,群臣以为这位郕王终于做出了决断,于是纷纷将目光投向朱祁钰。

但是一抬头,却看见朱祁钰远远地望着殿门处。

深秋时节,晚上的天气已经是十分寒凉,加上阵阵秋雨不停,殿内又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大人,集义殿的殿门是关闭的。

此刻殿内灯火通明,殿外却只有几盏不算特别亮的宫灯,朝臣们循着朱祁钰的目光望去。

只见几个黑影,由小变大,直奔集义殿而来。

没过多久,殿外响起侍卫禀报的声音。

“兵部急报,紧急军情!”

群臣一片皱眉,朱祁钰的嘴角却泛起一丝淡淡的笑意。

这不,重活一回,还是有点用的

他劝不了的人,便让皇上亲自来劝好了

第35章 自作孽

要说重活一世,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莫过于清楚的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

虽然因为自己的先知先觉,有些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总体来说,很多事情还是和朱祁钰的记忆当中一致。

比如,这道军报到京的时间

前世的时候,他不曾在今日召群臣在集义殿议事,宫门也不曾彻夜不关。

这份军报虽然紧急,但远远没有到需要深夜叩阙的地步。

但是现在,朱祁钰从进殿之前,吩咐金英开宫门,到提前嘱咐于谦有任何军报直送入宫,再到他任由朝臣争论道这个时辰。

都是在等这份军报!

朱祁钰心里叹了口气,这份军报,应该算是他这个不争气的哥哥,在这场战役当中,屈指可数的几次正面作用了吧。

虽然实际上,内容还是很丢人

但是终归,对现在的朱祁钰来说,这份军报是他劝服朝臣的杀手锏!

挥了挥手,一旁的金英便会意,命人开了殿门。

外头还下着零星的小雨,一开门,一阵冷风吹进来。

一名内侍服色的宦官走进来,后头跟着一个身着甲胄的官军将士。

那将士身着甲胄,背着一个用油纸封的严严实实的圆形竹筒,浑身上下满是雨水。

很显然是刚刚从城外疾驰而来的报信兵。

进殿之后,那将士在内侍的帮助下,摘下背上的竹筒,亲手将军报递到于谦的手中,才被内侍带下去,换衣安歇去了。

因着方才外头喊了是军报,于谦便也没有耽搁。

在众臣的面前破开竹筒外头的油纸,仔仔细细的查验了一番上头的火漆密封,于谦才从里头拿出一份被包的严实的军报。

他没有打开看,而是直接递给了上首的郕王。

朱祁钰打开一瞧,心便放下了一半,转手将军报递给一旁的金英,示意他读出来。

“臣镇守大同总兵官广宁伯刘安,都督同知郭登,都督佥事方善

都督佥事张通等上禀朝廷。”

“本月十九日寅时,瓦剌大军至大同,驻扎于城北二十里外,午时初刻,有锦衣卫校尉袁彬持御令,自瓦剌大营而来,声称吾皇于五里外,召见镇守大同广宁伯刘安。”

刚读了几句,群臣的心就又提了起来。

还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这边宣府的事情还没完了,大同又出事了!

算算日子,十七日虏挟天子于宣府,十九日便到了大同,看来是早有预谋,毕竟大军开拔,两天的时日,必然是到不了大同的。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

在宣府的时候,贼虏裹挟天子,命守将开城门,被守将拒绝。

这回看来是长了教训,不说开城门的事情,反而让镇守将领出迎了,只是不知,大同守将会如何应对?

金英继续往下念。

“因前番土木军报,已传谕各边镇,故守将商议后,刘安率精兵十人,前往五里外入见皇上,时虏酋伯颜帖木儿得知院携精兵百余人再旁。”

“入见后,上命郭登率城中上下官员出见,少顷,郭登率诸官员出见,行礼后,诸官伏哭问曰:六军东归,孰料至此?上回曰:将骄卒惰,朕为诸臣所误,何必再问。”

“皇上再问大同库内钱物几何,郭登如实回之,曰有银十二万两,于是皇上命取两万两千两,五千赐也先,五千赐伯颜帖木儿等三人,其余散给虏兵,广宁伯刘安从之。”

群臣的脸色都有些不好看了。

真的听皇上说出将骄卒惰,朕为诸臣所误,朝臣们的心里还是有点不舒服。

他们自己说是一回事,但那是为了维护人君威严,为尊者讳。

但是实际上是什么情况,皇上您自己心里没点数吗?

出征之前,多少大臣连篇累牍地上疏劝谏,让你别去,你自己非要亲征。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