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页(1 / 1)
('
要知道,南直隶的确有数量巨大的兵器储备,毕竟那里原本是都城。
事实上,原本京城也是有的,但是二十余万大军出征,基本上都用作大军装备了。
让于谦感到诧异的是,这位郕王,竟然知道南直隶具体的储备数量。
要知道,此乃机密之事,就算是在朝堂之上,知道的人也并不多。
难不成
于谦想了想,继续开口道。
“王爷,京师守卫,核心在于可战官军,如今京师可战官军太少,必然难以久持,兵部这几日商议,可调遣驻守运河沿线的运粮官军四万,两京及河南等地备操军六万,同赴京师,充入京营操备。”
朱祁钰点头,旋即便道。
“嗯,可,不过备操军毕竟是后备官军,平素操练不够,战力不足,本王记得,山东等地有备倭军五万余,大多都熟稔战事,可抽调三万入京,壮我京营战力。”
这也是前世的经验之谈。
备操军,顾名思义,就是大明用作后备军的二线部队。
这些年来军备废弛,就是京营将士,都不曾日日操练,备操军的质量更是可想而知。
相比之下,备倭军虽然习于海战,但是毕竟是打过仗,见过血的,战力要高得多。
前世的时候,备倭军也是京师保卫战当中的一支主要力量。
所以朱祁钰没怎么考虑,便说了出来,不过话音落下,他便看到,于谦望着他的目光变了变,隐约间,多了几分防备和警惕。
“王爷何以知道,备倭军共有五万余众?”
于谦目光灼灼的盯着朱祁钰,口气生硬。
朱祁钰瞬间便反应过来,自己此刻面对的,不是自己最信重的大臣于谦,而是朝廷的兵部侍郎于谦。
备倭军的体制特殊,因为沿海倭寇繁多,所以备倭军大多时候,是以小股部队分别行动的,所以备倭军的总数到底有多少,亦是朝廷的一个秘密。
虽然地位稍高一些的大臣基本上都大约知道一些,但是作为一个闲散亲王,朱祁钰能够随口道出这等敏感的机密,显然超越了他作为一个亲王的本分
第39章 敢
面对于谦的质疑,朱祁钰沉吟片刻,反问道。
“这在朝廷之上不算是机密,当此状况之下,本王便是知道又如何?”
他抬头,同样望着于谦。
不过于谦的目光闪烁不定,但是朱祁钰的目光却是平稳沉和。
他没有回答于谦的问题,因为没法回答。
他之所以知道,是因为前世的时候,他当了七年的天子,兵部的所有数据,对于他来说,都没有秘密。
但是这些,他不可能对于谦说的,说了他也不会信。
同样,朱祁钰也不能告诉于谦,他就是提前有所准备。
于谦的秉性刚直,心中有所猜测是一回事,但是真正确认又是另一回事。
说到底,于谦还是臣的一员,礼法大义,对于臣来说,是许多臣来说,是不可触碰的律条。
朱祁钰不想去赌
所以他只能从另一个角度来提醒于谦。
当此状况之下,本王便是知道又如何?
于谦低头,仔细的咀嚼了一番这句话,半晌,才叹了口气,道。
“王爷所言甚是,备倭军战力强于备操军,应当同时调来。”
朱祁钰点了点头。
于谦是聪明人,聪明人最大的好处就是,一点就透。
朱祁钰避而不谈他是如何知道的,他这句话的重点,在于,当此状况之下。
现在是什么情况?
京师危难,朝野动荡,也先大军步步逼人。
如今的首要任务,是保住京师不失。
至于他这个郕王,是不是有什么心思,那是保住京师之后再考虑的事情。
何况朱祁钰不信,作为正三品的大员,于谦会没有考虑过,一旦天子回不来的情况下,大位该如何归属。
前世的时候,于谦可是坚定地支持他登基为帝的大臣之一。
虽然如今局面和前世不尽相同,但是一个人的脾气秉性,他面对重大局面时候的抉择,朱祁钰觉得大概率是不会改变的。
果不其然,于谦并非那种固守礼法的腐儒,他的心中,还是江山社稷重于一切。
他既然这么说了,便代表他也不愿再提此事
殿中沉默了半刻,朱祁钰继续问道。
“后日朝会,兵部提名提督京营的人选,于侍郎心中可有备选?”
于谦敏锐的察觉到,这应该才是这位郕王,今天将他留下来的最大原因。
沉吟片刻,于谦道。
“京营提督大臣事关紧要,既要在军中有所威望,又要令群臣慑服,更要和瓦剌打过交道,或者至少,要三占其一”
其实于谦本来想说,是应该三个条件都齐备的。
但是盘算了一番京中如今勋戚的现状,只得又改了口,道。
“臣拟定了三个备选之人,其一是为事官石亨,其二是忻城伯赵荣,其三便是驸马都尉焦敬。”
朱祁钰听见石亨的名字,眸光不由得一闪。
这个人,他比于谦的印象还要深刻。
此人本为宽河卫指挥佥事,早年和瓦剌交战,屡立战功,累迁都督同知,在边境将领当中,声望能力仅次于杨洪。
正统十四年,他和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共同镇守大同。
后来瓦剌犯边,随宋瑛和敌军战于阳和关,宋瑛,朱冕二人战死,石亨单人独骑逃回京师,被贬为为事官。
前世的时候,亦是于谦举荐的他,提督京营。
北京保卫战之后,石亨因功封爵,成为勋戚集团的代言人,也成为朱祁钰制衡于谦的重要武臣。
但是最终,就是他伙同徐有贞等人,冲入南宫,发动了夺门之变
历史兜兜转转,于谦这次,终于还是将他举荐了上来。
不过,前世的时候,朱祁钰并不曾这样深度的插手朝政,更不曾帮着臣打压勋戚。
虽然最终,勋戚还是惨遭臣集团的反攻,但是不是现在,也不是针对五军都督府。
不过那是后话,至少当时,虽然是由于谦举荐,但是还是经由五军都督府直接报送到朱祁钰这里,直接核准任命的。
不曾由兵部提名,更不曾经过什么廷推。
这一世,朱祁钰之所以从五军都督府的手中,夺过提督大臣的提名权,除了稳固他和臣的关系之外,还有另外的用意,其中之一便是
“如今京师上下,正是团结一心,奋力抗贼之时,京营乃京师守备最重要之地,需有得力大臣提督,因而本王之意”
“由于侍郎亲自充任提督大臣,于侍郎可敢?”
朱祁钰轻描淡写的说道,不过神色却是认真无比。
一句话说完,于谦顿时瞪大了眼睛,眉头也紧紧皱起。
他没有想到,这位郕王爷,竟然这么大胆
京营提督大臣,向来是五军都督府的核心权柄之一,基本上都是由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之一来兼任。
其任职条件更是无比苛刻,前番便说了,任何一名五军都督府都督,都需得到勋戚,天子,臣的三方认可。
京营提督大臣,便是如此!
但凡能够兼任这个差遣的,无不是天子最最看重的高级勋戚。
大明朝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位臣,曾经提督过京营!
这位郕王爷,到底是什么意思
于谦一时陷入了沉思,朱祁钰也不催他,好整以暇地等他考虑清楚。
过了半晌,于谦才缓缓摇了摇头,道。
“王爷容禀,京营提督大臣,向来由勋戚担任,此等紧要时刻,当以京城安危为重,若擅自更易,恐勋戚不满,徒增内耗。”
“况臣身为兵部侍郎,蒙王爷垂爱,代兵部拟定提督大臣候选名单,若以自身列名,恐有谋推自用之嫌,故而臣以为不妥。”
于谦说得委婉,但是实际上这两条是一个意思。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