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页(1 / 1)

加入书签

('

果不其然,下一刻,孙太后招了招手,将李永昌唤了过来,从袖中拿出一方小小的印章,塞在他的手里,然后又在他的耳边说了两句。

李永昌听完之后,头上顿时就肉眼可见地渗出了一阵阵冷汗,有心开口说话,但是一抬头瞧见孙太后强横的目光,只得咽了回去,心惊胆战地领了命,带着几个人就离开了。

待李永昌离去,孙太后才转过头,对着朱祁钰冷笑道:“既然你非要哀家去议事,那哀家便随你去又如何?走吧,郕王殿下!”

朱祁钰拧着眉毛,目光森冷的盯着李永昌离去的身影。

他敢确定,李永昌此去,定是奉了孙太后的命令,要去对吴氏和汪氏下手……

但是即便知道,他也没办法阻止。

刚刚的那一场大朝会,孙太后已经失去了对于京营和锦衣卫的控制。

但是真正宿卫宫城的上直二十六卫,哪怕名义上归京卫指挥使司统辖,也真要有事,他们只会听从孙太后的调动。

朱祁钰看得清楚,刚刚孙太后给李永昌的,便是调动宿卫的印信。

宫中,始终还是孙太后的地盘……

以朱祁钰如今的力量,根本不可能插得上手!

唯一的办法,就是他自己进宫,孙太后再大胆,也不敢对他这个监国亲王出手。

但是孙太后派李永昌回去,自己留下来,明显就是为了拦住他,不让他进宫去。

宫中尽在孙太后的掌握当中,他又不可能强闯,何况外朝的那些老大人们,此刻恐怕已经在往宫里面赶了……

朱祁钰脸色十分难看,但是作为始作俑者的孙太后却高兴得很。

今天的一场朝会,屡屡出乎她的意料,不知不觉间,她竟被朱祁钰算计的军权尽失,怎一个憋屈了得?

此刻见得朱祁钰被她反将一军,如何能不大大的出一口恶气。

但是让孙太后失望的是,朱祁钰很快便冷静下来,拱了拱手道。

“多谢圣母体谅,既然如此,那便请太后娘娘,随臣过来吧!”

说到底,两世为人,朱祁钰的心性要坚韧得多,过了最初的慌乱,也渐渐地冷静下来。

事已至此,再多担忧已是无用,先前孙太后执意要亲自回宫,无非是没有信心,别人回去一定能够奈何的了吴氏。

既然如此,那么朱祁钰只能选择赌一把!

就赌孙太后不在的情况下,没有人能够奈何的了他的母妃……

毕竟,孙太后早就准备,他也提前做了布置,相信以母妃的智计,定然知道该怎么办。

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朱祁钰定定的望着走在前方的肩舆,心中默默道。

孙氏,太后娘娘……

且看一看,到底是谁的手段更胜一筹吧!

第67章 新的格局

孙太后和朱祁钰是直接从左顺门到集义殿,而群臣是绕到了东华门入宫,相对来说,应该是孙太后他们更快,但是有了这一番对峙,耽搁了些时候,待他们到了集义殿的时候,金英已经带着一干大臣在殿内候着了。

因是重臣议事,所以这次来的人并不多,但是每一个都是朝廷当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的议事,文臣这边照旧是六部七卿加上内阁大臣,但是勋戚这边却不似上次一般大猫小猫三两只。

除了领头的丰城侯李贤,还有新任命的三位都督,另外来的,还有暂时署理五军都督府事务的,都督同知武兴和指挥佥事陶瑾,除此之外,还有便是掌管京卫指挥使司的都指挥佥事张輗。

如此看下来,单从人数而言,勋戚和文臣的基本上已经是持平了。

几位老大人来的早些,金英是个识情知趣的,知道他们劳累了一大早上,所以早早命人备下了茶点。

一干文武大臣,在殿中用了一些,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闲聊着。

不过和之前的剑拔弩张不同的是,在朝会上的时候,勋戚和文臣几乎是针尖对麦芒的谁也不让着谁。

但是到了这殿中,老大人们却都变得和和气气的,

说到底,到了他们这个地步的人,公事和私交大都能分的清清楚楚,便是心中有什么,也不会在脸上显露出来。

朝局之上,脸上笑嘻嘻,背后捅刀子的事情多了去了,但是不管怎样,面子上的工夫,老大人们还是做得很足的。

但是看他们自觉聚在一起的小团体,其实也能看出很多的东西来。

殿内的十几个大臣,此刻大约分成四个团体,但是并不是严格按照文武来聚集的。

从前到后,位于第一序列的,是丰城侯李贤,成安侯郭晟,礼部尚书胡濙,吏部尚书王直等几个的。

他们都是资历深厚,在朝中有很高的威望,但是年纪也都比较大了,其实并不怎么管事,但是只要他们坐着,就有震慑的作用,许是因为朝会上耗费了太大的精力,几位老人家都不怎么说话,坐在椅子上闭目养神。

紧接着第二序列,另一边则是左都御史陈镒和陈循,高谷,加上一些六科的官员。

这批人,要么是科道言官,要么是翰林清流,总之,在文臣当中地位清高,自己聚在一块,自成一体。

然后是第三序列,分别是兵部尚书于谦,户部尚书沈翼,及新上任的都督驸马都尉石璟和忻城伯赵荣几个人。

这些人都比较年轻,而且包括于谦在内,都是新上任的官员,又都是和兵事相关的,自然而然地也就聚到了一块,和前两拨人不一样的是,这几个人明显的有主次之分,身为兵部尚书提督京营的于谦,明显是他们几个的中心。

当然,第二和第三序列,只是叫法而已,除了于谦之外,实际上这两拨人的实力威望都差不多,不过朝廷推崇清流,所以习惯将清流文臣放在掌事官之前而已。

至于最后,则是官阶稍低些的都督同知武兴和指挥佥事陶瑾这几个人,前面的三个小团体都是大佬,只有他们连掌印官都不是,两边都不敢凑上去,只能自己躲在一旁。

刚刚被任命为都督的驸马都尉石璟捏了块糕点,看着殿内忙活的内侍宫女,不由得问道:“于尚书,此番议事到底所为何事,您可晓得?”

此次朝会,新任命了三位都督,郭晟和赵荣都是实打实的勋戚出身,只有石璟,虽然勉勉强强算是勋戚一脉,但是父祖不过是府军前卫千户出身,连爵位都没有,在宫里又不受待见,天知道都督这么重的权柄,怎么会掉到他的身上来。

昨日丰城侯李贤上门询问他的意见的时候,石璟可是大大的震惊了一番,不过既然权柄到了手里,石璟自然是想着要好好稳固下来,对于于谦这个炙手可热的兵部尚书兼京营提督大臣,肯定要好好套套近乎。

于谦抿了口茶,思索了片刻答道:“想必是为了昨日到京的军报,别的我也不知,对了,驸马爷如今执掌五军都督府,兵部和京营有些事务,恐怕还得驸马爷配合……”

话没说透,只点了一点,于谦便转移了话题。

这满殿的大臣,真正知道内情的,恐怕只有于谦一个人,但是他不能说。

但是石璟既然问了,他也不好不答,毕竟,于谦如今提督京营,之后整顿京师防务,还有不少地方需要五军都督府的配合。

石璟是聪明人,于谦这么说,他便知道有些事情于谦也不好透露,顺理成章地转而跟于谦讨论起兵部,京营和五军都督府之间的协调配合。

另一头,老大人们各自聊着闲话,金英却指挥着人,在正位的旁边有放上一个坐榻,然后在坐榻上搭起一方小小的珠帘。

见此情景,一旁的陈循不由得开口问道:“金公公,此番不是郕王殿下召我等议事吗?这怎么……”

朝廷议事,大臣们只能坐在下首,这也是上位者一词的由来。

在这大殿里头,无不都是朝廷重臣,如今的京城当中,有资格坐在他们上首的,除了郕王殿下,也就是太后娘娘了。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