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页(1 / 1)

加入书签

('

说到底,内臣当中,也是要争权夺利的。

不过孙太后却不生气,不管是谁,为自己谋划都是人之常情,水至清则无鱼,她倒也不至于强求金英当什么圣人,有些自己的小心思,反倒让她放心。

点了点头,孙太后道:“你所言有理,这一点哀家心中有数,刚好李永昌被下了狱,这几日你选些得力清白之人,哀家见见,放到各处去值守便是。”

金英低头领命,孙太后又道:“此事不难,毕竟就算郕王继位,也不至于越过哀家,拦他不要株连,还是可以的,不过你方才说,迎回皇帝是何意?难不成,他敢在此事上做手脚?”

说着,孙太后的眼神有冷冽起来,别的事情她都可以让步,但是唯独这一条,是底线,绝不可能让步。

金英道:“圣母不必忧心,说到底,皇爷是大明天子,那郕王再猖狂,也不敢明面上阻拦迎回皇爷,最多是暗中使些绊子,不然的话,外朝的那些大臣,也是不会答应的。”

“内臣担心的是,迎回皇爷之后,该当如何?”

孙太后明白了。

所谓权力动人心,到了手的东西,焉有让出来的道理?

这会朱祁钰承继了大位,那万一到时候皇帝归来,他会愿意将皇位还回去吗?必然是不会的。

不仅他不会愿意还位,只怕外朝的大臣,为了所谓的朝局安定,只怕也不会让朱祁钰交出皇位。

眉头不由自主的拧了起来,孙太后打消了心中对金英的最后一丝疑虑,开口问道。

“你方才也说了,郕王继位已是势不可挡,若想要拦,哀家是拦不住的,可除此之外,哀家又能做些什么呢?”

金英沉吟片刻,道:“圣母,所谓大义名分,郕王所持者,无非大义而已,当此局面,的确拦他不住,不过倒不妨暗中做些手脚,在名分上做些文章……”

说着,金英压低了声音。

孙太后听完之后,眉头略松了松,有些犹豫不定:“这样,能成吗?”

金英拱手道:“世上无万全之事,内臣想的这个法子,也是预备不测,这样万一有一日……也好师出有名。”

孙太后点了点头,叹了口气。

“也只好如此了,既然这样,明日过后,你将胡濙召来,哀家亲自同他说。”

第83章 册立东宫

翌日,一大清早,太阳还没露头,朝廷的文武百官,就已经在午门外准备好了。

如果说昨天的朝会,是这些日子以来,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场大事,那么今日的朝会,就是最重要的一场仪典。

因为今天,是东宫太子的册封大典!

卯时的钟声刚刚响起,宫门被力士缓缓拉开,诸臣在礼官的指引下,终于再次踏入了久违的宫城之中。

说起此事,礼部还着实是头疼了一番。

按照礼制来说,天子不在京城,各处正殿不可贸然启用,但是册封太子,又和普通的朝会不同,肯定不能在午门外。

本来,礼部的意思,是缩小规模,在文华殿举行册封大典。

毕竟,文华殿本就是为东宫而设,在那里举行大典,倒也说得过去。

但是到了孙太后那,却被驳了回来。

文华殿是寻常议事的殿宇,所以论宽阔地方,和三大殿是没法比的,若是在文华殿举行册封大典,那么势必要删减很多文武大臣。

没有群臣见证的大典,还不如不办!

她老人家在这一点上十分坚持,因此到最后,礼部在征求了郕王的意见之后,最终还是决定启用奉天殿。

高高的丹陛之上,随着鼓乐声起,礼官端正洪亮的声音响起。

“群臣进!”

一众大臣面容肃然,拾阶而上,排着队依次踏入奉天殿的门槛。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大门,投射在这座庄严宏大的宫殿当中,显得肃穆之极。

只不过原本应该是皇帝高居的御座之上,如今却空空荡荡,只有御座的下首处,摆设着一张稍小的坐榻。

待群臣在殿中分文武站定,孙太后一袭朝服,头戴凤冠,自后殿缓步而出,在一干内侍的簇拥下,迈上高高的台阶,坐定之后,礼官再次高喊。

“拜!”

于是群臣纷纷整齐下拜,三跪九叩,齐声呼道。

“圣母太后千岁千千岁。”

礼官再喊。

“起!”

群臣方起身站好,孙太后面色平静,开口命道:“金英,宣诏吧!”

于是金英拱手领命,从尚宝司准备好的案前,恭谨的捧起一份黄绢诏书,展开读道。

“迩因虏寇犯边,荼毒我大明百姓,皇帝深恐虏贼祸我大明祖宗社稷江山,不得已而亲帅六军往正其罪……”

这份诏书和之前发到礼部的那份,内容上其实差不多,只不过更加符合朝廷的典制而已。

说得明白些,也就是更加冗长。

金英一气读了小半盏茶的时间,重头戏才到。

“……惟国家安定之本,建储副以为先,皇帝长子见深天资粹美,日表英明,我朝廷宗室亲王,文武群臣合诚奉表,请立东宫,言之切切再三,故今以册宝,立见深为皇太子,正位东宫,豫定国本,以系天下之心,诏告万民,咸使闻知。”

随着金英将手里的黄绢合上,高声喊道。

“众臣领旨!”

于是底下朝臣再次跪行大礼,齐呼道。

“臣等谨奉诏!”

照理来说,这个时候,应该是皇太子殿下出场,领受册宝,然后接受群臣的朝拜。

但是鉴于如今的皇太子只是一个两岁的小娃娃,考虑到安全问题,礼部就直接把这段掐了。

不得不说,这场册封大典,虽然意义重大,但是从仪典规制上来说,却的确十分简单。

基本上到此处,大典的基本环节就结束,如果按照正常程序,朝臣们就该退场了。

但是在金英退下之后,礼官却并没有出来宣告结束。

反而是朝臣序列当中,有几位大臣缓缓出列。

文臣这边有五人,分别是吏部尚书王直,兵部尚书于谦,户部尚书沈翼,礼部尚书胡濙,左都御史陈镒。

武臣这边,则是丰城侯李贤,成安侯郭晟,忻城伯赵荣,以及驸马都尉石璟,共四位。

九位朝臣,分别代表文武百官,以吏部尚书王直为首,在大殿中央站定。

接着,王直自袖中拿出一份奏疏,带领九位大臣,拜倒在地道。

“圣母陛下容禀,今圣驾北狩,皇太子幼冲,国势危殆,人心汹涌,古语有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臣吏部尚书王直,同文武群臣共请与圣母,早定大计,以奠宗社。”

这也是提前商定好的,要知道,虽然在昨天的小型朝会上,太后和文武重臣,已经将此事敲定。

但是和册封太子一样,总要有昭告群臣的环节,当然,三辞三让也是少不了的……

孙太后高居于丹陛之上,望着底下拜倒的朝臣,目光有些复杂。

她知道,自己这句话一出口,便再无挽回的余地。

然而局势到了此等地步,又岂是她能左右的?

幽幽的叹了口气,孙太后道:“诸位爱卿所奏,乃国家大计,准尔等所请,以郕王祁钰即皇帝位,礼部具仪,择日行登基大典。”

今日是册封东宫的仪典,朱祁钰虽然总摄朝局,但是名分上依旧是臣子,故而并没有和孙太后一起坐在上首,而是和群臣一起站在底下。

闻言,朱祁钰对着拜倒在地的群臣。

“诸位大臣,何为此议?”

说罢,转身对着丹陛上的孙太后,同样拜倒在地道。

“圣母容禀,我为宗室,有何才何德,敢当此请?”

孙太后没有说话,而是丰城侯李贤开口道:“殿下何必固辞,国有长君,天下方安,殿下为宣宗之子天资英才,德行可昭诸王,如今国势殆危,尚赖殿下主持大局,恳请殿下以江山社稷为念,嗣位为君!”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