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页(1 / 1)
('
当然,鉴于这次继位的特殊性,这份诏旨当中,对于上一任皇帝,也就是还在瓦剌营中的天子,只简简单单的说了一句:“虏寇犯边,我大兄皇帝恐祸连宗社,不得已率君亲征,不幸车驾误陷虏廷……”
毕竟,天子又没死,不能跟普通的继位诏书一样,把一生功绩都盖棺定论。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天子好像也没啥可夸耀的,索性就一笔带过,反正也不是重点。
至于第二个部分,主要是说明新君继位的正统性。
朱祁钰这么一提,立刻就有记忆力好的大臣,想起了诏书中的原文。
“……皇亲,公,侯,伯,暨在廷文武群臣,军民耆老,四夷朝使,皆以天位久虚,神器无主,人心遑遑,莫之底定,数次同请早定大计,皇太后以太子幼冲,未遽能理万机,故命眇躬君临天下……”
到这为止,都没什么问题,但是接下来,就是郕王所说的不妥当了。
“……恰逢虏中有使节回朝,口宣我大兄皇帝诏旨曰,宗庙之礼不可久旷,朕弟郕王年长且贤,其令嗣位大统,以奉祭祀……”
不过想起来是想起来了,还是有不少大臣不明白郕王所说的不妥当指的是什么。
要知道,这份所谓的“口宣诏旨”,自然是子虚乌有的事,是礼部编的。
但是说到底,还不是为了郕王您继位的合法性嘛……
自古皇位传承,乃是一等一的大事,所以自然是有一套完善的典制法统的,甚至于可以说,一切的礼法,都是围绕着皇位传承延续而出。
在礼法当中,对于皇位传承自有一套深入人心的规则。
首先的第一条,就是皇权不能通过抢夺而拿走,那是篡位,更不能凭空产生,那是谋反。
这一条是最重要的铁律!
甚至于就连开国之君,百战得天下后,也不会否认前朝的存在,究其根底,就是因为需要从前朝继承其法统。
当然,大明和其他历朝不同,大明承继的法统是大宋,宋为元灭,而明又承之,恢复宋之山河天下。
因此天下人才会赞誉太祖皇帝,得位之正无过于此。
而除了开国之君外,一般来说,皇位的传承只有两种情况是被天下百姓认可的。
第一,是皇帝在世时立有储君,崩逝后由储君继位,第二,就是皇帝在世时没有储君,遗诏指定新君人选。
落回到现在的局面,就显得无比棘手。
一则,现任皇帝还没死仍在,但是被掳走了,自然没有也没办法有什么遗诏,二则,皇帝虽然没有指定储君,但是太后立了一个,储君储君,本就是储备之君王。
这才是孙太后一直坚持,郕王继位不符合礼法的底气所在。
但是话又说回来,也先大军压境,真要按着礼法,立一个两岁的小娃娃为君,也不合适,如胡濙之前所说的,礼法重不过江山社稷。
但是不管怎么说,总要给天下万民一个交代!
这个交代,就是郕王继位,法统从何而来?
国势殆危,朝臣拥戴?
别开玩笑了好吗!
皇权为天子所有,不是朝臣所有,他们凭什么传承给新君?
要是只需要国势殆危,朝臣拥戴,就可以另立新君,那被部下强行套上黄袍的赵老大,应该是得位最正的。
所以不能这么算!
话说到底,新君的法统需要一个来源,那么这个来源,要么来自于宣宗皇帝,要么来自于如今尚在虏庭的天子。
新君只能是从他们中的一个的手中接过的皇权,才是名正言顺。
礼部绞尽脑汁,思量了再三,最终还是选了后者。
至于原因……
胡濙叹了口气,开口道。
“殿下容禀,依照礼法而言,若皇帝无子而逝,方上溯先皇之子继位,如今天子尚在,且有东宫太子,故而依礼法而言,当由太子继立,然而皇太子幼冲,难秉国政,臣等方苦劝太后,命殿下继位。”
“若殿下之法统源于宣宗皇帝,则无异于宣诸天下,今上大位不正,然宣宗皇帝,早在宣德三年便明诏天下,立皇上为储君,正位东宫,又有宣宗皇帝遗诏再上,法统断不可动摇。”
“故而臣等议之,殿下之法统,当源于今上。”
第86章 僵持
应当说,胡濙的这一番话,说的已是非常出格了。
在场众人当中,也就只有他,资历深厚,历仕三朝,又被先皇遗命辅政,才敢说的这样直接。
说白了,在当今皇帝有子的情况下,如果朱祁钰要继位,法统若来自于宣宗皇帝,那么就是否认了当今皇帝的正统性。
但是问题就在于,如今这位皇上,根红苗正的太厉害了!
从继承规则上来说,本就是宣宗皇帝长子,虽然其生母是后来被扶上的皇后之位,但是考虑到元后无子,他的嫡子身份也是被认可的。
既嫡又长,继承大统无可指摘。
从继承程序上来说,宣德二年,他就已经被立为储君,昭告天下。
储君继位,天经地义。
何况宣宗皇帝崩逝的时候,还留下了五位辅政大臣,他们每个人都是见证人。
要否认今上的正统性,就得否认先皇在宣德二年立储君的诏书,否认先皇弥留时的遗诏,否认为朝廷呕心沥血的五位辅政大臣。
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说出去天下人根本就不会相信,朝臣们也不会认可!
他们要做的是另立新君,可不是要废了如今的皇帝。
这种情况,其实有些类似奉天靖难的太宗皇帝。
当然,不全一样,太宗皇帝是主动起兵,而现如今朱祁钰是“被迫”继位。
但是从名分上来说,其实道理是差不多的。
当初太宗皇帝以“清君侧”之名奉天靖难,未入京城,建文帝及其所立储君便自焚而死,死后未留遗诏另立新君,所以从礼法上来说,当自宗室之中择长者继立。
当时,太祖长子朱标,次子朱樉,三子朱棡,皆以病亡,太宗皇帝便是以太祖四子,诸王之长的身份入继大统。
换句话说,即便是当时的太宗皇帝,也不敢堂而皇之的宣扬,自己的皇位是得自太祖,否认建文帝位的正统性,毕竟有太祖遗诏在上,天下皆知,想推也推不翻。
所以虽然很不可思议,但是无论是在朝野上下,还是对民间的说法,甚至是在太宗皇帝他老人家自己的口中,其法统都是来自于自焚而死的建文皇帝,而非直接来自于太祖皇帝。
事实如何,权且不论,但是当年的帝位传承,在对天下人的说法当中,便是如此!
这份情况,和现在十分类似,说到底,当今天子是正正经经,根红苗正的宣宗皇帝遗命嗣君,这一点是推不翻的。
所以胡濙说,殿下的法统,当源于今上。
胡濙说完,底下静悄悄的,老大人诚恳的看着朱祁钰。
他自然清楚,法统对一位新君的重要性,所以他不惜犯了忌讳,将话说的明明白白,就是为了让朱祁钰明白,不要做无谓的努力。
然而让他失望的是,听完这一番话,朱祁钰的脸上依旧维持着淡淡的笑意,仿佛这件事情对他毫无触动一般。
“大宗伯误会了,今上承继先皇法统,名正言顺,本王岂会有此想法,我所说的不妥之处,也并非指的是这个……”
胡濙狐疑的看了看朱祁钰,确定他没有说假话,方才犹豫开口。
“既然殿下不是指这个,那难不成指的是这份口诏的来历?”
胡濙觉得,这位郕王殿下应该不会傻到这个地步。
他们为了法统来源于何处,都快绞尽脑汁了,这位殿下要是揣着明白装糊涂,非说这份口诏不存在。
那还承继什么大位……法统又不能凭空产生!
朱祁钰脸上笑容不变,淡淡道:“本王所猜不错的话,这份诏书,太后娘娘已看过了吧?”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