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页(1 / 1)
('
不然的话,有他坐镇,勋戚也不至于闹得那般狼狈。
只不过回京之后,看到勋戚倚之为重的京营,竟然都被兵部拿了去。
老侯爷心里憋着火呢!
听于谦如此说道,陈懋浑浊的老眼陡然闪过一丝精光,道。
“本侯听说,于尚书执掌了京营之后,接连黜落了好几位勋戚子弟,不仅如此,还将原本的三大营,改建成了十团营,不知效果如何?”
面对来者不善的陈懋,于谦倒是沉静以对,拱手道。
“京营改制,乃是经过皇上首肯之事,如今京中驻军,并非只有京营,还有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的备倭军,以及运河的运粮军,来源复杂,各行号令,自当改制整合,方能发挥最大的战力。”
这个时候,朱祁钰也开口道。
“团营之制,想必除了宁阳侯,其他朝臣心中也有疑虑,于谦你不如借此机会,好好讲解一番。”
“是!”
于谦领了命,便开口解释道。
“自军报到京之后,兵部合议上报朝廷之后,便开始从各地调集军队,截至如今,除原本京营留守的七万余官军外,备操军,备倭军,运粮军,皆已入京,三者共十三万余众,加上京营兵力,我京师守备可调动官军,二十万有余。”
“然其中一则多有老弱,二则长久不习操练,三则间杂工匠,民夫等辈,战力偏低,加上各军来源不同,难以通力合作,故而本官在陛下首肯后,改建团营。”
“团营之制,自守备官军当中择精壮可用者,共计十五万,分十团,全军混编,以总兵官严加操练,每营火铳,火药,腰刀齐备。”
“战时以火器先发,再行箭雨,间以火药爆竹诈之,待贼以为我火药耗尽,驰马入攻之时,以火炮,火铳,火箭齐发,同时掩护我战车出动,马军先行,步军随后,马军刺人,步军以腰刀砍敌马腿,数轮相击,定可克敌制胜。”
于谦一边说着,一边对着城外的壕沟等处比划着。
他甚至仔细到了,大军列阵应该将骑兵放在哪里,步兵放在哪里,两者相距多少步,出现配合失控时应该如何调整,都一一细致的解说了出来。
听了片刻,一旁的成安侯郭晟问道:“这么说来,于尚书并不满足于守城,而是要将大军开出城外,正面迎敌?”
于谦点了点头,道:“不错,虽然官军在城墙上做了诸多布置,但是城墙乃是京师的最后一道防线,若真的被敌人攻到城下,必是已经到了危急存亡之时。”
“何况京师毕竟是我大明国都所在,若是打到城墙破损累累,即便能胜,也是奇耻大辱,倘出九门而战,我大军回退,尚有城墙可守,若倚城守之,则城墙若破,我官军退无可退,必将殃及城内百姓。”
“所以我大军当开出九门,与敌正面交战,依托城墙,快速整备,以逸待劳,方是上策。”
陈懋不满的瞪了郭晟一眼。
这就是个没打过仗的,真以为守城就是缩在城里不出去,隔着城墙放冷箭?
守城之战,名为守城,但是从来都是正面交战于城外。
之所以占优势,不是因为有城墙,人家打不上来,而是可以依托于城池快速的补给,替换伤兵。
只有城中实在没有兵员可派,完全无法正面交战,只能固守城墙的情况下,才会坚守不出。
守城之战,城墙是最后一道防线,但是绝不是唯一一道防线。
两军交战,除非兵力差距十分悬殊的情况下,以战代守才是上策,这是打仗的基本常识。
啥都不懂的丢人玩意!
第111章 团营制度
郭晟缩了缩头,不敢吱声。
同为侯爵,陈老侯爷是一刀一枪自己打下来的,可他就是承袭来的爵位,实力威望都没法比。
何况他爹死的早,他承袭爵位的时候才十四岁,又没上过战场,没打过仗的,上哪知道这些去。
要不然,太上皇出征的时候,他也不会被留在京师里头。
让他去五军都督府里头处理各种日常事务还成,这种具体打仗的细节他哪知道,他又没守过城……
不过这些话,他只敢在心里哔哔,当面肯定是不敢说的。
另一边,在场的大臣当中,或多或少都是和兵事相关的,听了于谦的解释,大致也在心中推演了一番战时的场景。
陈镒道:“皇上,此法大善,我京师城高壕深,城外又有民巷,瓦剌大军善骑射,城外交战,可以将骑兵的突进之力降到最低,反而能发挥出我战车和步兵之力。”
陈循也道:“不错,如此一来,我京师定可保安然无恙。”
看着文臣这边一唱一和,极尽吹捧之事,陈老侯爷心里一阵腻歪。
他少年为将,大大小小的战役打过无数场,眼光自然独到。
不得不说,于谦和文臣里头那些对兵事只知皮毛,夸夸其谈的人不一样。
他是有真才实学的!
这番安排,算不得什么奇谋诡计,但是最大的好处就是稳妥,一步跟着一步,环环相扣。
陈懋打了这么多年的仗,深深明白一点,打仗看的就是硬碰硬。
那些史书上的奇谋诡战,之所以能被记录下来,就是因为成功的太少了。
什么花里胡哨,都比不上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于谦把这一点贯彻的很好。
事实上,不管是守城的手段办法,还是军队的战法,于谦说得都不是新鲜的。
但是陈懋清楚,只要这些能够用好了,守好京师是不成问题的。
这一路走下来,各种守城的安排条理,器械准备,值守的官军换防,都十分得当。
可以说,只要开战的时候,负责指挥的将领不要掉链子,这场守城之战,大概率还是能赢的。
老侯爷心里虽然憋火,但是还是不情不愿的点头认可了于谦的这番安排。
不过虽然认可,陈懋还是开口道。
“即便如此,将各地调来的官军编入三大营,也是同样的道理,何必要另立团营?”
陈老侯爷这些年虽然久不在京师,但是看到了刚刚郭晟这种愣头青的样子,他已经对于京营的勋戚子弟不抱什么希望了。
但是团营之制,还是有必要说清楚的。
大明的京营又称三大营,分别是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每营有一个独立的总兵官负责管辖。
其上虽然有京营提督大臣,但是三大营相互独立,各自有专门的总兵官和督军。
但是于谦改制之后,十团营统领变成了各营的都督。
十团营的权力汇集到了一起,总设一名总兵官统领操练,另设一名提督大臣总督军务。
直白的说,团营之制相比三大营,提督大臣的权力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可以越过三大营的总兵官,直接提督官军。
如今的京营当中,总兵官是驸马都尉石璟,总督军务的正是于谦本人。
面对陈懋的质问,于谦依旧不急不缓,拱了拱手道。
“陈侯,京营积弊已久,其中将官上下相欺,苛待官军将士,由来已久,京师如今危难所在,自当整饬。”
“团营相较三大营之制,指挥齐整,操练得力,各团营分工合作,可以最大程度上发挥京营战力。”
“且三大营当中,惟神机营习于火器,改制之后,各营均有火器军,步兵,火器,战车操练之时便相互配合,方能在战场上得力。”
陈懋盯着于谦,想要开口,但是看了看淡定的皇帝,终于没有说话,但是脸色还是隐有不甘。
朱祁钰看着仍旧一脸不服的陈懋,心中叹了口气。
他自然晓得陈懋想说什么。
团营之制,固然对战力有所提升,但是也有缺点,那就是容易尾大不掉。
三大营之所以各不统属,就连提督大臣也不能直接统军,为的就是相互制约。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