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页(1 / 1)

加入书签

('

王老大人眨了眨眼睛,好像有哪里不对的样子……

他的本意是隐晦的提出,劫掠部族的作用有限,但是现在,天子好像搞错了什么?

看着王文惊愕的样子,朱祁钰一笑,转而对着陈懋问道。

“陈侯觉得呢?”

老侯爷虎目一瞪,起身下拜,道。

“陛下英明,那瓦剌伤我军民,掳我君上,灭我大军,陈兵关外虎视眈眈,兵锋直指京师。”

“想我大明自太祖皇帝举义军起,何曾受过如此大辱?非以贼酋头颅祭我列祖列宗,不足以泄此大恨!”

勋戚,向来是一力主战的!

不然的话,土木之役的大败,朝臣也不会将责任大半都归到勋戚的头上。

尽管如此,作为曾经跟着太宗皇帝横扫漠北的老将,陈懋在见到土木军报之后,想的依然是要提兵上马,要那瓦剌血债血偿。

只不过朝廷上下,经过了土木一役,再无人提起主动出兵迎战之事。

即便是相对激进的于谦,也只是主张固守北京,拖延至各地大军赶到,然后再徐图反击而已。

陈懋是勋戚武将,但是他同时也在朝堂当中待了这么多年,明白朝廷大势。

土木之役的失败,带来的影响不仅是对边将的,同时也是对朝廷百官的。

大明举二十余万官军出动,都败的如此惨烈。

一旦在这个时候提出再主动出击,必定会被口诛笔伐。

但是现在不同!

一则,在场没有别人,只有寥寥数人,其次,天子刚刚明确的表示,需要一场大胜。

所以陈懋顿时再无犹豫,将自己的心里话一股脑说了出来。

朱祁钰没有说话,而是转头看向王文。

王老大人面露犹豫,有了陈老侯爷的示范,他也明白过来,皇帝应当是存了求战的心思的。

但是说实话,他和其他的文臣一样,对于主动出击,是不看好的。

不过抬头看了一眼于谦,见对方同样一脸无奈,但是并没有其他反应。

王文便知,天子只怕早有此意,于谦肯定是劝过了的。

想了想,王老大人起身同样拜倒在地,婉转的说道。

“皇上,陈侯所言固然有理,瓦剌狼子野心,此等大恨当需报之,然则我土木一役,大军损失惨重。”

“若再起大军,一则恐士气低落,难有战力,二则恐后勤不足,若因大军擅动,以致京师有失,则社稷危矣,伏惟陛下虑之。”

两个人都跪在地上,低着头,所以没看到朱祁钰的嘴角闪过一丝笑意。

这就是他选王文的原因!

若是换了其他的大臣在这,哪怕是于谦,头一个提出来的,只怕也是一句话。

太上皇仍在虏营,若大举开战,恐有伤君上。

但是王文不一样!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比于谦还要激进,满朝上下,他是唯一一个不主张迎回太上皇的。

在他看来,也先掳劫了太上皇,对于大明来说,已经是奇耻大辱,大明若还要低三下四的求他们放归太上皇,简直是把脸丢到地上,自己反复踩。

所以从一开始,他就一力主张,拒绝也先的一切要求,除非也先肯以臣子礼节恭恭敬敬的向大明认错,再主动将太上皇送回来之外。

其他一切免谈!

朱祁钰前世的时候,和王文有过多次奏对,虽然王文从没有说过,但是他能够感觉到。

在王文的心中,其实是将土木之役的大败,全都归结于皇帝的身上的。

对,是归结到皇帝身上,而不是归结到王振的身上!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王文和于谦是一类人,都是会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同时也懂得变通和大势。

但是不一样的是,于谦更加囿于礼法大义。

而王文更加固执,在他心里,皇帝远远没有国家重要。

不得不说,在君主至高无上,绝不会犯错的儒家观念下,王文是一个异类。

和所有的大臣都不一样,他打从心底里,就不想迎回太上皇。

说的僭越一些,王文是朝中极少的,认为天子犯下了如此滔天大错,压根就应该以死谢罪的大臣。

正因如此,即便是在朱祁镇后来被迎归之后,王文也十分赞成朱祁钰易储。

原因就是因为,他觉得闹出土木之役的太上皇一脉,根本不应该再拿回大位。

要说朱祁镇复辟之后,死的最不冤枉的,恐怕就是他了!

就像此刻一样,作为文臣,王文考虑的反倒是一旦调集大军开战,后勤是否能够跟得上,以及是否能够打赢,打不赢的话会不会危及京师。

至于一旦明军主动出击,是否会激怒也先,让他对太上皇下手?

不好意思,在太上皇在土木之役中被掳走的时候开始,王老大人就已经当他殉国了……

第119章 两条路

朱祁钰并不知道,从小受正统儒家教育的王文,为何会产生这种观念。

但是他只需要知道,王文是坚定站在他这一边的,就足够了!

回神过来,朱祁钰收敛神色,道。

“两位卿家不必如此,究竟如何,还需商讨再做定夺。”

说罢,命成敬带着两个小内侍,将二人扶起来。

然后朱祁钰起身,来到殿中的边防图前,开口道。

“前番兵部军报有言,此次也先出兵,主力攻大同,偏师攻甘州,另有两路攻宣府及辽东军镇,四路同下,方致使我军措手不及。”

也先这次对大明发起的进攻,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大规模入侵行动。

所以理所当然的,不可能只有一路大军!

事实上,大明如今的九边重镇防卫虽然还没有成型,但是辽东,宣府,大同几处重镇已有连点成线的趋势。

一处遭犯,临近边镇必然举兵拒之。

也先既然要进攻大明,自然是考虑周全,事实上,这次也先出兵,共分四路,动用了大约十五万的兵力。

他本人率瓦剌本部军队八万,从下路主攻大同,同时遣五千精骑为偏师围困甘州。

另一方面,鞑靼可汗脱脱不花则是率军三万自上路攻辽东,瓦剌平章阿剌知院率军两万,自中路攻宣府。

四路大军同出,才令各边镇只能各自备御,无力相互救援。

于谦在一旁点头,道。

“不错,这四路大军当中,辽东,宣府等处皆是为牵制我军,以骚扰劫掠为主,唯有也先所率的不对,是其主力。”

“不仅如此,也先用兵奇诡,其主力最开始陈兵于宣府,列阵以待,待我大军至宣府,却发现其早已转道大同。”

“因四路同下,我大军难辨其主力何处,劳师远征,疲于奔命,这才令其有了可趁之机。”

这也是也先的狡诈之处。

他四路大军同出,但是最开始的时候,他亲率的部队只有四万,另外四万被他分兵到宣府佯攻。

当亲征大军以为他要主攻宣府的时候,他却暗中将主力调回到了大同。

王振这个草包,带着大军先是赶到了宣府,扑了个空之后,又急着赶去大同。

结果到了大同之后,发现也先又带兵到了阳和卫。

整个战局,完全是被也先牵着鼻子走。

明军本就是自京城劳师远征,片刻不停的赶路这么久,后勤混乱,士卒疲惫,连敌人的影子都没见到,更是军心涣散。

到了这个时候,随行的一众大臣再也忍不了了,纷纷进谏要求回师。

恰好阳和卫被攻陷的消息,也让王振心生惧意,于是匆忙制定了返回的路线。

最终在土木堡,被也先一举击溃。

所以客观来说,土木之役除了因为王振太废物之外,也先出色的用兵谋略,也是起到了奇效的。

朱祁钰指了指地上摊开的地图,开口问道。

“想来这些情况,各位都已经知道,陈侯,你来告诉朕,如果是你来用兵,接下来会如何?”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