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页(1 / 1)
('
可苗地这边,苗人连围数城,气势正盛,很快就聚集了十万余众,但是负责剿乱的征南总兵官宫聚手中,却只有不到两万人。
加之当时边境危急,朝廷无力派军增援西南,因此,只能就近调派王骥的麓川大军。
何况,王骥的确是王振保下的,但是他做事要谨慎的多,并没有证据能够显示,他曾向王振行贿或者是有其他不法的行径。
因此,这件事情勉强还是能够归于正常的军务范围内。
毕竟,王振当时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他在太上皇的面前,对于很多事情都有发言权。
不能因为他替王骥说了几句话,就定王骥为他的同党。
出于这些考虑,七卿大臣们商议过后,最终还是压下了对于王骥的弹劾。
但是,这正是王骥的盘算。
他就是怕自己会被王振牵连,才迟迟不肯动兵攻苗。
不过,这回既然他自己送上了门来,朱祁钰也就不客气了,轻哼一声,他吩咐道。
“成敬,你去将内阁的王翱,俞士悦,兵部的于谦和后军都督府的石璟召进宫来。”
“就说苗地叛乱已久,王骥身为总兵官,忧惧避战,迁延不进,置苗地百姓于水火,朕要罢去他的总兵官之职,另派得力大臣,剿平苗乱。”
如今朝廷虽然已经封印,但是若遇紧急军务,也还是要处置的。
至于天子要换总兵官算不算紧急军务……这就要见仁见智了。
朱祁钰说的坚决,但是成敬却没有立刻离开,而是迟疑片刻,方道。
“皇爷,虽说苗地之乱迁延已有一段时日,但是以此为由更易总兵官,只怕外朝的老大人们不会轻易同意。”
“何况如今各衙门已经封印,此事也非需要立刻决断之事,就算是内阁拟了诏书,六科那边只怕也……”
成敬没有继续说下去,但是意思已经表达的足够明白了。
这件事情虽然是军务,可委实算不上是紧急,十万大军的总兵官,也不是说换就换的。
前线的战局瞬息万变,攻守之道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因此,如果不是前线的提督军务大臣上本弹劾,忧惧避战,迁延不进这个理由,着实是不够充分。
再加上如今朝廷已经封印,这诏书能不能拟出来还两说,就算是拟出来了,恐怕到了六科也会被封还。
这种风险,成敬必须给看起来生气的有些昏头的天子提个醒。
不过朱祁钰却摇了摇头,道。
“你放心,朕有分寸,你只管去召他们过来便是!”
第269章 陈年真相
景阳宫暖阁当中,成敬见朱祁钰如此说,便不再多说什么,行了个礼便要退下。
不过,他没走两步,却又听朱祁钰道。
“对了,把工部的陈循,还有内阁的高谷,都一并叫过来!”
成敬的脚步顿了顿,脸上有些迷惑,他越发的看不懂天子这番举动的用意了。
既然要换总兵官,那么召兵部尚书于谦和五军都督府的石璟,都是理所当然的事。
搭上一个内阁的俞士悦,是因为他如今在内阁当中,负责票拟兵部相关的政务,若要拟诏,还需内阁来做。
但是这和高谷这个内阁次辅,还有陈循这个工部尚书,又能扯得上什么关系?
不过他也没有再问,天子既然心中已有考量,他只管照做便是。
再度行了个礼,成敬出了宫门,急匆匆的去召几位老大人进宫去了。
待得成敬离开,朱祁钰才收了心思,将目光重新放回到舒良的身上,开口问道。
“你既然查出来,他们打算拿朱徽焲做文章,那么想必,他们定是查出了当年那件事情的内情,他们手里到底握着什么东西,你可查出来了?”
岷王府的这件事情,当时在朝中也算是轰动一时。
王世子越过自家父亲,向朝廷举报自己的嫡亲弟弟,说他诽谤已故的仁宗皇帝。
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兄弟阋墙,够丢人的了。
但是更丢人的是,这件事情竟然还是一场诬陷,亲哥哥诬陷亲弟弟,还是用这种罪名。
这件事情刚一被禀上来,岷王府就成了整个朝廷的笑话。
也就是时隔这么多年了,再加上如今,和岷王同辈的亲王们都已经个个离世,没人敢在他老人家面前再提此事。
不然的话,以岷王爷这个好面子的性子,说不准连京师都不会再进。
舒良点了点头,道。
“查到了,说起来,此事还要多感谢丰国公他老人家,帮着奴婢把人送进了成安侯府当中。”
原来,打从舒良顺着从东厂揪出来的那些人,查到了和杨善密谋的几个勋戚府邸之后。
他就开始安排人手渗透进这些府邸打探消息。
但是,不管是英国公府,还是阳武侯府,宁阳侯府这样的府邸,都是传承数十年的。
这样的府邸当中,能够接触到内院的,都是自幼长在府中的家生子奴婢。
而且,东厂的那些人被舒良揪出来之后,这几家府邸,明显的小心谨慎了许多。
舒良安排进去的人,短时间内,只能在外院做些杂务,打听不到什么紧要消息。
但是后来,成安侯郭晟也掺和了进去。
成安侯府虽然也是底蕴不浅的府邸,但是他毕竟属于降将一脉的勋戚,素日里交往的,也都是这一脉的勋戚。
因此,舒良便找上了丰国公李贤。
虽然说郭晟最近一段时间,跟英国公府走的很近,但是他的都督之职,毕竟是李贤帮他争取来的,两府的关系也很不错。
近一段时间,李贤新晋国公,祝贺的人不少,他老人家大多时候,都会循着礼节回礼。
这种勋爵人家,互赠仆婢下人,甚至是侍妾都是常事。
郭晟虽然和英国公府走的挺近,但是,很显然还没有到能够被张軏等人完全信任的程度。
至少,舒良在东厂当中,揪出了他们的探子这件事情,郭晟很明显就不清楚。
因此,也就不曾提防此事。
舒良就理所应当的,通过丰国公府,将东厂的人送进了成安侯府。
没曾想人刚送进去没多久,就刚好碰上,驸马都尉焦敬,广通王,阳宗王三人去了成安侯府拜访,立刻就派上了用场。
朱祁钰也没想到,这中间还有这层关节。
如此看来,当初将李贤彻底拉拢到他这边,果然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这颗钉子楔在勋戚当中,至少降将一脉的勋戚,有什么风吹草动,他都能及时的知晓。
舒良道:“成安侯等人谈话的时候,奴婢安排进去的人,一直在旁侍奉着,因此,他们的话也都听了个全。”
接着,舒良便将当时探听到的,当年的内情如实说了出来。
根据他们的谈话来看,当年王世子朱徽焲之所以会向朝廷举报他的弟弟朱徽煣毁谤仁庙,实际上是握了实证的。
彼时,恰逢岷王府被沐府弹劾,仁宗皇帝将岷王府封地改换到武冈,且迟迟不许重建王府。
老岷王对此事十分不满,朱徽煣为了讨老岷王欢心,也就常常顺着老岷王的话,口头发泄一番。
这原本不是什么大事,大多时候,朱徽煣还是有分寸的,不会在外人面前胡说八道。
但是许是压抑的时间久了,仁宗皇帝登基不久便龙驭宾天,朱徽煣便像是心头出了一口恶气一般,有些忘形。
在一次宴饮当中,他酒醉之下口出狂言,言及仁庙懦弱无能,偏私回护沐府,处事不公,甚至还当场挥毫泼墨,赋诗一首,言辞甚不恭敬。
这件事情,便被当时的王世子朱徽焲给抓住了把柄。
当时,朱徽焲身为岷王府世子,年近三十却迟迟膝下无子,反倒是朱徽煣,先生出了岷王府的长孙。
不仅如此,朱徽煣还十分擅长讨老岷王的欢心,因此,让朱徽焲感到十分不安。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