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页(1 / 1)

加入书签

('

杜宁在南京兵部侍郎的任上,虽然待的时间不长,但是才能出众,将一应政务打理的井井有条。

土木之役的消息传出去之后,他接连上了数道奏本,呈上了自己对于边境备御的建议。

其中有不少,都被于谦直接采纳,正因于此,在朝局稳定下来之后,他便被召回了京师,原本是打算补江渊的缺,做刑部侍郎。

结果任命还没下去,镇南王一案,薛瑄被罢官归乡,于是,他便成了大理寺卿。

此人有能力,有声望,有人脉,虽然资历比不上高谷,但是却是翰林一脉当中,极被看好的后备人物之一。

杜宁本身和高谷并没有太深的交情,能够支使的动他的人,只有如今不在京师当中的陈循。

因此,最开始高谷出面弹劾王文的时候,杜宁并没有开口,但是如今,王文明目张胆的打压高谷,要将他打发到南京去闲置,杜宁就不得不出手阻止了。

毕竟,如今翰林一脉在朝中能够有实质性发言权的人,也就那么寥寥数人,其中还以陈循和高谷二人最尊。

杜宁还算有理有节的规劝,但是接下来出来的商辂就没这么客气了,直接便道。

“陛下,但是王文身为吏部尚书,心胸狭隘,动辄报复,高次辅不过秉公直言,纵然有所冒犯,也不过是政见不同。”

“先前,王文威胁廷臣言犹在耳,如今转头便要将刚刚与其争执的堂堂次辅转调南京,如此行径,堪当大冢宰之位否?”

这话就是直指王文在打击报复了。

一旁的杜宁不由感到有些头疼,到底是长久待在翰林院当中的,没有真正参与过政事。

没见着现在是什么局面吗?

他这边小心翼翼的想要息事宁人,那边立刻就开始激化矛盾,当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果不其然,王文的脸色顿时变得有些难看。

他原本也没想着真的把高谷干掉,只是想给他个教训,不然也不会做的这么明显。

却没想到,这帮翰林院的清流,还蹬鼻子上脸了,这般不依不饶的,真当他是泥捏的不成?

冷哼一声,王文沉着脸开口道。

“那依商侍读所言,老夫该怎么做?”

“先前彭时一事,虽然他庸碌无能,考评下等,吏部已经打算将其贬谪,但是终归未呈御前,未经朱批,老夫一时失言,这个老夫认下了。”

“可是南京诸部,尚书之位空缺已久,吏部主铨选,循例举荐乃是理所应当,准与不准皆在陛下,老夫无一丝违规之处,难不成,因为高次辅和老夫有过冲突,所以吏部以后铨选官员,便要处处避着他不成?”

说着,王文上前一步,走到商辂的面前质问道。

“既然如此,那么当着群臣和陛下的面,老夫倒想问商侍读一句,你口口声声说,老夫与高次辅不过是政见不同,正常争论,那么现在,你的一字一句,难道不是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吗?”

商辂的脸色一白,被这番连珠炮一样的质问怼的说不出话来。

杜宁在一旁叹气,还是太年轻了,意气用事。

真以为王文跟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冲动吗?

你一个区区的翰林侍读,跟堂堂的吏部尚书对骂,只会被人当做笑话。

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存在,现在被噎的无话可说,真是自找麻烦。

摇了摇头,杜宁再度拱了拱手,道。

“陛下,今日乃是廷议互市一事,南京诸部空缺已久,尚书之位也是二品大员,不可轻授,需要多加斟酌,故臣以为,改日由吏部主持廷推,另行商议,更为合适。”

朝堂之上,最忌意气之争。

这一点,杜宁比商辂要清醒的多,他的目的是保住高谷。

事实上,他和王文心里都清楚,不可能真的因为这点小事,就将高谷一个堂堂次辅,给调到南京去闲置的。

毕竟,就算刚刚高谷的言行举止略有出格,但是有没有真的犯什么错。

就算王文真的想这么干,天子也丢不起这个人,所以大概率,王文就是想要给高谷一个难看而已。

他们要做的,只是递个台阶,让王文安安稳稳的下来就是了,根本没有必要去跟他多费唇舌。

可惜,商辂从中进士开始,就待在翰林院修书观政,到现在都没有真正参与过朝局,所以始终看不清楚这一点。

如杜宁所料,底下乱糟糟的局面,明显也让天子有所不满。

因此,他奏完之后,天子很快便开口答道。

“杜寺卿所言有理,今日并非商议南京诸部出缺,此事该日吏部另行主持廷推,如今诸卿还是好好商议一下,互市一事究竟该是什么章程。”

第371章 金老大人感觉被孤立了

不得不说,相比现在的商辂,杜宁的段位要高上不止一层。

这满朝上下,能压服王文这个倔老头的,只有御座上的天子一人。

杜宁直接将台阶递到了天子的面前,请天子亲自出面调停。

王文便果然不再揪着不放,轻哼一声,便迈步回了队列当中。

主角都退场了,其他的大臣们也纷纷移步回列,这场风波算是暂时平息。

短暂的平静之后,户部尚书沈翼出列,开口道。

“陛下,开放互市,于国而言,可息战止戈,保边境平安,于朝廷而言,可充裕国库,缓解财政压力,户部针对于此,已商讨良久,此乃大善之事。”

紧接着,兵部尚书于谦也站出来,道。

“臣附议,朝廷连年大战,需要时间休养生息,互市一开,可得边境平安,纵使未来烽火再起,我大明亦可有充足准备,乃利国之举。”

依旧是两位七卿出来继续站台,不过这一次,朝堂上下虽然有低低的议论声,但是却没有人再站出来提出反对。

不过,仔细观察下来,便可看出,朝堂上还是有不少的大臣,脸上带着犹豫之色。

只是有了刚才那番激烈的碰撞在前,大家都踌躇,没人站出来而已。

但是只要有疑虑,总归是会有人提的。

片刻之后,内阁大学士江渊谨慎的出列,开口道。

“陛下,沈尚书和于少保所言俱有道理,但是仍需顾虑,蒙古各部关系紧张,迤北局势动荡。”

“何况互市一事十分复杂,许多条款都需要仔细斟酌,并和蒙古特使商定,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如今我使团已出使瓦剌,正在谈判迎回上皇,故臣以为,此事可以缓行,待太上皇归朝之后,再推行不迟。”

这才是正经商量事情的态度。

裴纶和彭时那种,完全就是在挑起冲突。

江渊的话,实际上说出了很多廷臣的心声。

沈翼说得对,于谦说得也对,如果能够按照预想当中的方式来开放互市,那么对于国家和朝廷来说,的确是好事。

但是,唯一隔着的问题就是,会不会对太上皇造成威胁。

这个其实谁也没有办法确定,但是,出于安稳的角度考虑,老大人们肯定是希望一动不如一静的。

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即便是能够推行下去,大多数朝臣的心中,只怕也始终会存在疑虑。

于是,在众人的瞩目下,某天官再度出列。

瞧着王文那张苍老的脸一步步靠近,江渊下意识的往旁边躲了两步。

不过即便如此,王老大人说话也还是一贯的作风,不给人留面子。

“江阁老此言差矣,难道不开互市,也先便会自己将太上皇送回来吗?”

江渊面色一滞,侧了侧脸,又移了半步,再离王文远了一点,表示自己没有跟他吵架的意愿。

所幸,王文也并非不知收敛,江渊既然没有针对他,那么他也不会无故树敌。

反驳了江渊一句之后,王文便转向天子,奏道。

“陛下,也先狡诈,贪欲不足,挟持太上皇已久,先有索财帛金银,后有假上皇诏命,欲夺我城池,即便是紫荆关大败之时,也不曾送归太上皇,足见其狼子野心,久存要挟大明之意。”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