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页(1 / 1)
('
可以说,只要朱鉴随口寻一个理由,推掉这件事情,回去继续当他的山西巡抚,不是什么难事。
但是,他最终还是接下来了,这就说明,他心里还是觉得,早日迎回太上皇,比他自己的官职,要重要一些。
闻听此言,孙太后的心略略放下了些。
不过,她还是皱着眉头,有些遗憾:“话是如此,可是……”
见孙太后如此神色,焦敬笑了笑道。
“臣知道圣母在想什么,太上皇若能成功回来,在朝中也需要帮手,朱鉴此人正好合适,但是如今这么一闹,他纵然仍能以大局为重,但是不免会心生芥蒂。”
孙太后点了点头,叹了口气,道:“此事的确是哀家欠考虑了,你在外朝,可否想个法子,弥补一番?”
焦敬想了想,道:“不敢欺瞒圣母,朱鉴这些年并不常在京中,臣和他交往不深,不过,倒也不是没有法子。”
“早些年先皇在的时候,先成国公给先皇举荐了不少人,有文臣也有武将,不知道这些人里头,有没有和朱鉴交情深的,或许能够试一试。”
“不过臣也只是猜测,具体还是要出宫之后,问一问小公爷。”
揉了揉额头,孙太后道:“也只能如此了,现下,还是以迎回太上皇为要,对了,之前你说,廷鞠之上,许彬等人都被判了斩刑?”
提起此事,焦敬也忍不住叹了口气。
这糟心事要是一出来,那是一件接着一件的。
先前时间紧,他没有跟孙太后细说廷鞠的情况,此刻她老人家问起,焦敬便仔仔细细的,将廷鞠上发生的一切,都说了一遍。
“就是这样,袁彬刚到京师就被带到了奉天殿,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将金刀拿了出来,然后,卢忠将那柄金刀和袁彬送到许彬等人面前一诈,张軏就熬不住了。”
“张軏这么一翻供,萧维祯也随着崩溃,三人便将此事认了下来,本以为还有太上皇的旨意护身,结果到最后,被于谦和王文反将了一军,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仅没有保住许彬等人,就连太上皇的声誉,只怕也有所损伤。”
“当时,臣曾想过将事情推到袁彬身上,但是,天子见机的太快,根本就没有给臣机会,反而借此卖了个好名声。”
说罢,焦敬的脸上,也浮起一丝焦虑,道。
“圣母,这件事情的发展,着实超出了臣的预料,许彬和萧维祯,是我们在朝中仅存的几个三品以上的官员,而张軏,则是英国公府的主心骨。”
“他们这次被判了斩刑,无论是文臣还是勋戚这边,我们的折损都颇为严重,臣担心,万一太上皇回来之后,天子想要对太上皇做些什么,我们在朝中,只怕想要发声阻止,都有些困难。”
孙太后眉头紧皱,脸色也颇不好看。
她之所以一直在竭力的想要发展势力,最大的原因,就是不想把自己和自己儿子的命运,寄托在皇位上那位的仁慈之心上。
但是现在,坏消息一个接一个的,让孙太后也感到一阵头疼。
片刻之后,她揉着太阳穴,开口道。
“文臣那边,你不是说,朱仪那里有些路子吗?让他想法子联络一些,另外,朝中没有了,就找地方上的官员,像朱鉴这样的,想法子调回来些。”
焦敬张了张口,想说话但是却没说出口。
地方上的确有一些官员,是像朱鉴这样支持太上皇的。
但是问题就在于,现在的吏部,是被王文那个老家伙把持着的。
他们能找到的,支持太上皇的官员,王文一样能够察觉到,不说把这些人压的死死的,但是让他们一直在地方流转,不给他们进京为官的机会,却并不是什么难事。
要知道,除非是到了巡抚,总督这样的级别,且政绩十分卓著到了必须拔擢的程度,除了升任七卿别无他途的。
其他的官员,哪怕你干到了三品,二品这样的大员,吏部一样有法子给你安排到地方上。
不得不说,天子虽然年轻,但是手段却是稳准狠,一登基就用王文死死的把控了吏部。
有他这位吏部尚书在,至少文臣这边,无论是孙太后还是以后即将归朝的太上皇,想要培植自己的人,都难上加难。
不过,虽然焦敬没有说出来,但是孙太后也不傻,显然看出了他的顾虑,接着道。
“也不拘是朱鉴这样的,哀家知道,每逢会试,各家勋贵,多多少少都会结交一些新科进士,这么些年下来,各家谁没有些人脉,只不过大多数散在各地罢了。”
“这些和你们亲近的人,选可靠得用的,花些功夫提携一下,这些关系复杂的很,吏部总不至于都能弄得清楚。”
“还有就是,像罗通那样的,曾经被勋贵保过,手里被捏着把柄的,也可以提携提携。”
说着,孙太后叹了口气,道。
“其实,这些人反而可靠,因为有把柄被捏着,而且能成把柄的事情,大多都不会张扬,关系也隐秘不好被人查,自然也就不会被吏部卡着。”
“总之,这不是个能急得来的事,你出去之后,多上些心,好好留意着就是。”
焦敬思索了一番,旋即,他点了点头,道。
“圣母所言甚是,不过,如此一来,只怕少不了还要依仗英国公府那边。”
见孙太后有所疑惑,焦敬进一步解释道。
“圣母说的这些人,要是去找倒是能找到,但是,我们在中枢衙门里头人少太少,想要提携他们,并不容易。”
“所以,只能靠他们自己的政绩过硬,这方面也很难,但是还是有法子的,英国公府那几家,有不少部将都在各地的卫所当值。”
“让他们配合着,地方上的官员,办事治理都会方便不少,这也是咱们能做的极限了。”
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中枢衙门没有人。
不过话说到这,孙太后的神色略冷下来,道。
“提起英国公府,哀家倒有一个疑问,待你出宫之后,替哀家问一问张輗……”
第448章 成国公府的底蕴
出宫之后,日头已经斜落,焦敬犹豫了一下,便命人赶往了成国公府。
在花厅当中落座,寒暄了几句,便切入了正题。
“今日廷鞠之上发生的事情,不知小公爷可得到消息了?”
虽然说,因为登闻鼓的原因,这次廷鞠的官员规模,比普通的廷鞠要大得多。
但是总归,得是勋贵外戚或是从五品以上的文武大臣,才有资格上殿旁听。
至于朱仪,虽然现在成国公府的牌子没倒,但是,他本人没有爵位,仅有一个护驾将军的差遣,是没资格上殿旁听的。
事实上,这也是成国公府现在面临的尴尬局面,爵位没有削去,但是遇到事情的时候,却不能拿这个爵位扛事儿。
朱仪这个小公爷,不过是人家给面子叫一声,实际上在官面上,不顶什么用。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上不得殿,但是打探消息,还是轻易的很。
坐在花厅当中,朱仪轻轻点了点头,叹了口气道。
“这是自然,其实,不用多费什么心思打探,外头也都传开了,朱鉴奉天子密诏,前往瓦剌谈判,带回了瓦剌使臣,随行的还有太上皇身边的校尉袁彬。”
“使团众人,见到袁彬之后,心虚之下只得认罪,天子震怒,判三人斩刑,择日行刑,如今外头各个衙门,从上到下,对使团可是骂声一片。”
焦敬听罢,倒是愣了愣神。
他刚刚从宫中出来,对外头的状况还没来得及多问,却不曾想,这短短半日的时间,消息竟然已经传开了。
不过也只是片刻,他便反应过来。
廷鞠是一场局,为的就是置许彬等人于死地,这一点,从天子秘密派遣朱鉴带回袁彬就可以看出。
既然对于结果早有预料,那么天子又怎么会放过这个败坏太上皇声誉的机会呢?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