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页(1 / 1)

加入书签

('

沈尚书狐疑的看了看于谦,见他又是黑着一张脸不理自己,心中有些迷惑。

难道说,这回于谦的九边策略,没有提前跟天子商量过?

出于户部尚书逢出钱砍一刀的本能,沈尚书觉得天子的这个要求,应该还可以讲讲价。

但是抬头看了看天子似笑非笑的脸,他忽然又觉得,还是不要得寸进尺的好。

于是,沈尚书犹豫了一下,开口道。

“陛下既有旨意,臣定当竭尽全力,保证明岁边军的例银不被削减。”

出于谨慎,沈翼到最后还是没有给打包票。

不过让他意外的是,天子并没有为难他,而是轻轻点了点头,道。

“如此便好,既然这样,那沈先生先退下吧,朕和于先生还有些话要说。”

一直到迈出了乾清宫的大门,沈翼还是有些搞不懂。

天子这次叫他过来,到底是有什么用意。

难不成,就是为了看他和于谦吵一架?

摇了摇头,沈尚书决定不去多想,反正,钱袋子保护好了,就一切大吉。

其他的事情,和他也没啥关系。

于是,大怀快慰的沈尚书,哼着小曲就迈出了宫城。

有高兴的,就有不高兴的。

没有多花钱的户部尚书高高兴兴的离开了,没要着钱的兵部尚书,却垂头丧气的还在宫里。

沈翼离开之后,乾清宫中除了宫女内侍,就只剩下了朱祁钰和于谦两个。

很明显,于谦有些不高兴。

不知道是单纯的因为自己的提议受挫,还是因为沈翼刚刚的那番话,让他觉得九边通过朝议的难度,比自己想象中要大得多。

望着略显挫败的于谦,朱祁钰依旧带着温和的笑意,开口道:“先生可知道,刚刚沈先生在时,朕为何不替先生说话?”

于谦拱了拱手,道:“陛下为天子,当通盘考虑,兵部有难处,户部也有难处,陛下得一碗水端平,这一点,臣自然明白。”

这话说的得体但客气。

朱祁钰摇了摇头,脸上的神色也变得认真起来,道。

“不止是因为这个,先生的九边策略,从长远来看,对社稷是有好处的。”

“但是,朕想要告诉先生的是,并不是所有利于社稷朝廷的事情,都能够去做,也都能够做成的。”

“何况,先生的想法一旦实行,几乎是要举朝廷之力而为之,想要通过廷议,谈何容易。”

于谦沉吟不语,道理他当然懂。

但是,他心中仍旧感觉十分遗憾,九边的策略是为了边境长久的安宁。

所以于谦一直认为,只要能够建成完整的边防线,别说是几年,就算要朝廷上下再过十年苦日子,也都是值得的。

可很显然,朝廷当中,像他这么想的,毕竟是少数。

犹豫了一下,于谦还是决定再争取一下。

在他看来,或许自己的力量还有所不够,但若是有天子的竭力支持,还是有希望通过朝议的。

只不过,他还没开口,天子便似乎看穿了他的想法,直接摇了摇头,道。

“这件事情牵涉太大,即便是朕,也不能同时和文武百官为敌,所以,先生若真的想将九边策略付诸实施,到最后还是要依靠自己……”

第461章 天心莫测

靠自己?

于谦苦笑一声,一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先前在早朝上,他可不就是靠自己嘛,结果,被满朝反对。

他承认,低估了群臣在这件事情上反对的激烈程度。

但是,朝廷政务就是这样。

尤其是这种国政大事,能够一次通过的反而很少,通常情况下,都要经过不断的拉扯,数次的讨论和相互妥协,最终才能有所定论。

真正麻烦的地方在于,就像天子刚刚说的一样,这件事情涉及的范围太广。

即便是他放下身段去游说一波能够支持他的人,再将各项准备都做足了,他还是不认为,自己能够让此事通过朝议。

想不通就索性不想,于谦抬头看了看天子,道。

“请陛下明示。”

朱祁钰沉吟着,组织了一下语言,开口道。

“不瞒先生,九边策略虽然势在必行,但是,不仅是沈先生及朝廷诸臣,即便是朕,也不会同意,将整年大半的赋税都用在建设九边上。”

“如此作为,和连年征战一样,都是在耗竭民力。”

闻听此言,于谦心头的挫败之意更盛。

九边的策略,是他呕心沥血,不断推敲,耗费了无数的精力才最终制定出来的方案。

如果能够付诸实施,那么他有信心筑成一道坚固的防线,让大明百年之内,不会再面临被人长驱直入攻打京城的窘境。

数年的艰难,换来近百年的休养生息时间,在于谦看来,是完全值得的。

只不过,让他有些失望的是,天子也是这样的态度……

望着于谦有些失落的神情,朱祁钰脸上浮起一丝笑意,话锋却是一转,斩钉截铁道。

“所以,朕既赞同沈先生的想法,不会答应将所有的岁入都用于九边,同时,也赞同先生的想法,九边一定要建,而且,最迟明年一定要开始。”

这下真的轮到于谦感到迷惑了。

什么叫不把岁入用于九边,但是九边还是要建。

这是打算不给马儿草,还让马儿跑?

话到此处,朱祁钰索性也就不再卖关子,直接了当的道。

“先生可还记得,前些日子,朕和先生讨论过的军屯一事?”

军屯?

于谦皱眉思索了片刻,眼前顿时一亮。

这件边境军屯的糜烂,朝廷当中很早就有过讨论。

早在互市之前,天子和他,还有杨洪,范广等人,也曾经论及此事。

于谦还记得,当时天子还跟他说……

“陛下的意思是,望臣能去整饬私垦田,恢复军屯?”

这番领悟力,朱祁钰还是满意的,点了点头,道。

“不错,太祖曾言,大明养兵百万,不费百姓粒米,先生饱览史书,当知洪武之时,我朝岁入尚不及如今,但边军例银耗费,却不足现今军费的十之一二。”

“其根源,便在于防线收缩,私田滥行,军屯废弛,将领腐败,如此重重积弊,致朝廷军费逐年递增,而底层军户的日子,却越过越苦。”

“朝廷不可能无限制的拿出银两支持边军,所以想要支撑起九边的建设,要从边军自身入手。”

于谦愣了片刻,心中不由升起了一丝叹服。

这位陛下还真是……圣意难测!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边境的防线构筑上。

甚至于他,在得知被召见的时候,心中也隐约怀着一丝希冀,觉得天子可能是来拉偏架的。

但是,没有。

天子的想法,永远能想到所有人的前面。

到了这个时候,于谦忽然能明白过来,天子刚刚让户部维持边军每年的例银水平,究竟用意何在了。

诚如天子刚刚所言,洪武之时,大明的军费数量,占不到每年岁入的十分之一。

其核心原因,就是依靠于屯田,民运,开中等方式,让边军基本能够做到自给自足。

那个时候,朝廷给予的京例银,更多属于赏赐性质的锦上添花,而非维持生存的必须。

但是,随着国家的安稳,当然,最重要的是塞王体系的破坏,京军边军轮守制度的确立,加上将领的腐败,私垦田的泛滥等种种原因。

军屯逐渐废弛,仅靠民运和开中,已经难以支撑边军庞大的靡耗,只能由朝廷出手来补足。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如果能够整饬私垦田,重新恢复军屯,完全是有可能,让边军每年省下来一大批的银两。

如此一来,在户部维持原有京例银拨付不变的情况下,多出来的银两,完全可以用于九边的建设。

同时,还不会因此而影响到国家的正常运转。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