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页(1 / 1)

加入书签

('

这种事情,即便是使团当中有来自瓦剌的使臣,也是不好拦的,毕竟,使团没有隐藏身份,是打出了大明的旗帜的。

这种情况下,还来偷窃,分明就是在找死。

“还记得当时,瓦剌的那个使臣纳哈出再三歉意,说平日里不会如此,当时我们只觉得是场面话,但是现在看来,恐怕是实话。”

在几个人疑惑的眼神当中,朱鉴继续解释道。

“草原上固然没有道义礼法的约束,劫掠偷窃之行随处可见,但是,这些部族牧民,也都是看人下菜的好手。”

“我们使团这么庞大的一支队伍,光是护卫队就有不下两百人,皆是装备精良的骑兵。”

“通常情况下,在草原上遇到这样的队伍,普通的部族都是要绕着走的。”

“但是这些部落的人,却胆大包天,敢趁着夜色来行窃,如果不是瞎了眼睛,那就只能是被逼无奈!”

闻言,罗绮也点了点头。

他早年随军出征过,同样清楚普通的部落牧民是什么样子。

“不错,使团队伍庞大,普通的牧民,若非是实在没有办法,一般是不会过来招惹的。”

“如此看来,瓦剌各部的境况,的确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程度,方才袁校尉说,那些普通军士,听说也先要和大明和谈,纷纷欢欣鼓舞,看来也是真的。”

确定了这个结论,在场众人都不由得感到有些振奋。

无论他们在朝中的立场是什么,政见是什么,但是从他们接下使臣的这个差事开始,他们的目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把太上皇成功迎回朝中。

虽然说,在出发之前,大家已经有了不小的把握。

但是毕竟人的想法是最难猜测的,万一也先怀恨在心,一时改了主意,无功而返也不是没有可能。

可现在,种种的迹象表示,瓦剌面临的局面,比他们想象的还要恶劣。

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意愿对大局的影响,其实已经降到了很低的程度。

瓦剌虽然是也先做主,也有所谓的太师,知院等各种官职。

但是说到底,无论是瓦剌还是鞑靼,本质上都不过是游牧部落的联盟而已。

也先就算个人威望再强,也需要顾虑到各个瓦剌贵族的想法。

窥一斑而知全豹,很明显,现在瓦剌的军中,从上到下都在期盼着和谈。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也先还是囿于个人的怨恨,为难大明的使团的话,那么首先不答应的,就会是这些瓦剌贵族。

确定了这个之后,一旁的李实便开口道。

“朱大人,既然如此的话,那么明日的谈判,我等或许可以态度稍微强硬几分,若能快刀斩乱麻,当是最好不过。”

悠悠摇动的烛光下,朱鉴皱了皱眉,轻轻点了点头……

第472章 和谈

翌日,晴空万里,秋高气爽。

一大清早,朱鉴等人就穿戴整齐,手持敕书,在护卫的随行下,来到了也先的中军大帐前。

很明显可以看出,也先对于这次的和谈,还是十分重视的。

帐前宽阔的空地上,已经被连夜搭起了一座高台,上头同样铺着厚厚的毯子,分东西放置着案几。

朱鉴等人到时,已经有数个瓦剌贵族在案几旁坐下,见他们过来,纷纷起身,热情的打招呼。

对于这些人,朱鉴大多都感到有些陌生,但是其中有个人他却是认识的。

那就是也先手下的重臣阿剌知院。

剩下的几个人,明显是和阿剌知院平辈论交,可见身份地位同样不低。

客气的寒暄了两句,朱鉴等人在东侧落座。

不多时,也先也进了场。

他依旧是传统的贵族装扮,身上挂着各种金饰玉饰,看起来精神奕奕,没有丝毫疲倦之色。

在他的身后,跟着伯都王和赛干王两个弟弟,不过他们的穿着就相对朴素的多。

也先的身影刚刚出现,在场的所有贵族立刻就站了起来。

朱鉴等人迟了片刻,但同样起身拱手示意。

各自落座之后,朱鉴率先开口,道。

“此次我朝陛下遣我等前来,意在和太师息战止戈,迎回我太上皇帝陛下,此处有我朝陛下敕书在此,请太师听敕。”

朱鉴从一旁随从捧着的盒子当中,拿出了绢帛书写而是的明黄色敕书,却没有递过去,而是拿在手里,望着也先。

场面一下子变得有些冷。

在场不少的贵族,纷纷望向也先。

他们也没有想到,这次的使臣一上来,就摆出如此态度,他手拿着敕书,分明是想要让他们以臣属之礼跪接。

面对这样的场面,也先眯了眯眼睛,但却并没有显露出丝毫的怒意。

略一思忖,他站起身来,道。

“既然如此,便请贵使宣读敕书吧!”

他就这么站在原地,紧跟着他站起来的,是一干瓦剌贵族,但是也先没动,他们也没动。

就这么站着,没有丝毫要行礼的意思。

朱鉴和李实等人对视一眼,也没有强求,于是,朱鉴展开敕书,读道。

“太师遣使至我京师,议和之意朕已具悉,今命右都御史朱鉴为正使,礼部侍郎李实,大理寺少卿罗绮为副使,往太师处专为迎奉朕兄太上皇帝大驾。”

“朕念朝廷自祖宗以来,待瓦剌甚厚,一旦因嫌构隙,以致连兵,太师既能复修旧好,朕亦当勉从所请,继今益宜,上顺天意,下顺人心,休兵息民,永保和好。”

读罢,朱鉴将手中敕书,转递给一旁的随从,送到了也先的面前,不过眼神却始终盯着也先。

面对着这份敕书,也先倒也没有显得过于无礼,稍一犹豫,便俯身行了个礼,然后命人将敕书封存。

到此为止,双方算是交锋了头一个回合。

朱鉴等人,试图以大明的威势压迫也先低头,获取谈判的主导权。

也先这边,虽然不愿翻脸,但是也不愿一开始就被人压上一头,所以做出了些许让步,可依旧没有按照臣属的礼节来接敕书。

这一局,算是双方谁也没有占便宜。

再次落座之后,未等朱鉴开口,也先便先声夺人,问道。

“自永乐皇帝后,你我两家和好年久,缘何去岁擅自拘留我使臣,减了赏赐,以致乱起有战?”

话音落下,朱鉴的脸色不由一变。

也先这就是胡搅蛮缠了。

他指的使臣,并非是土木之役后,在双方传信的使臣,而是早在太上皇北征以前,正统十四年四月,也先为朝贡而派去的使团。

这也是双方最初爆发战争的导火索。

这回朱鉴没有说话,一旁的李实便冷哼一声,义正言辞的起身反驳道。

“太师这话说笑了,先前永乐年间,太师之父遣使朝贡,使团不过三四十人,我太宗文皇帝陛下厚待藩属,念及瓦剌苦寒之地,跋山涉水朝贡不易,故而使团所讨物事,不拘珍贵与否,一应与之,从未计较。”

“然至太师为瓦剌首领,使团人数逐年递增,贪欲不足,至去岁,呈递于我朝廷之使团名单,竟至三千余人,其中多有虚报欺瞒,哄骗赏赐,所朝贡之物未添一毫,所求之物却逾永乐年间百倍。”

“使团中人鱼龙混杂,不守臣礼,为奸为盗者占使团半数之多,我官军查察,则躲藏各处,隐匿欺瞒,自不归草原之地,何谈我朝廷扣留?”

“使团名册三千余人,到京人数却十不存一,我朝廷无非依照入京朝见之实数给赏,罢去虚报欺瞒者,何谈减了赏赐?”

使团之所以需要有正使和副使的区别,就是因为需要有人强硬,有人打圆场,视情况相互配合。

在这次的谈判里头,李实就是那个,负责说难听话的人。

但是事实上,这番话也不算是过分。

因为这件事情,的确是瓦剌这边不占理。

仗着大明朝廷恩宽,所以一再得寸进尺,拿大明朝廷当冤大头看。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