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页(1 / 1)

加入书签

('

不过,沈翼的出面,其实也宣告着廷议到了尾声。

尚书级别的大臣,不轻易表态,但是表态了基本上就是最后的表决了。

于是,朱祁钰开口问道。

“内阁的几位先生,是何意?”

王翺这段日子,在朝中的存在感并不高,闻听此言,他依旧保持着波澜不惊的神色,道。

“回禀陛下,此事本涉内阁诸臣,不该由臣等出言,但是陛下既问,臣不得不答,臣以为,太子不当长于深宫,听教于宦官。”

“太祖之时,懿文太子出巡各地,素有贤名,太宗继位,屡征漠北,亦是由东宫监国理政,更不消说,先皇自幼长于军中,跟随太宗皇帝四处奔走。”

“我大明历代先皇,之所以英明神武,德泽八方,无不是因为潜邸之时,便体察民情,早触政事,不囿于深宫之中。”

“惟太上皇自幼长在宫中,未有历代先皇奔走四方之机会,以致于土木一役,朝廷大损,社稷动荡,如今东宫所幼,但亦不能重蹈覆辙,理当自幼教导,上体天心,下察黎民,此臣之愚见也。”

这番话说的堂堂正正,暗暗的,甚至还踩了太上皇两句。

但是,满朝上下,却没有什么人提出异议。

于是,天子等了一等,见其他的大臣皆没有说话,便道。

“既然如此,那么东宫出阁之事,便着手安排吧,翰林院会同内阁,挑选为太子启蒙的塾师名单,礼部辛苦些,拟个仪注出来,户部……”

众臣明显的看到,天子的脸色略显无奈,停顿了一下,然后道。

“户部也不容易,太子出阁的一应花费,从内库中出。”

话音落下,沈尚书大喜过望,俯首拜道。

“陛下圣明!”

有了这么个七卿领头,其他的大臣脸上掠过一丝无奈,也只得俯首道。

“臣等遵旨……”

第519章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朝会结束了,事情似乎也圆满解决了。

但是,老大人们总感觉有哪不对。

一直到出了殿门,回了衙门,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抱着茶壶思索了良久,不少大臣才反应过来,这种怪异的感觉从何而来。

太平静了!

东宫出阁牵扯甚多,前朝后宫都有涉及,尤其是在天家如今复杂的情势之下,更显得敏感。

这样的大事,往日里,朝廷不吵上个十天半个月的,绝对不会有个结果。

甚至于,廷议之上,吵的脸红脖子粗的,谁也不让谁,那都是常有的事情。

但是,这一次,从奏疏递上去,到明发各衙门,再到廷议通过,不过六七日的时间。

而且,更重要的是。

从头到尾,这场廷议都透着一股敷衍的劲儿。

应该说,无论是从礼制方面,还是从国库用度的层面,这件事情都是很有可辩的余地的。

但是,礼部和户部,虽然都站了出来,可却明显态度并不那么坚定。

往日里,这种事情七卿们不吵一架,是决没个结果的。

这次大佬们却个个和和气气的,有矛盾争吵,也就停留在侍郎的级别,连内阁大学士都没有出面,就平和的通过了朝议。

尤其是,当一些有见识的老大人复盘过整场朝会之后,惊讶的发现,这件事情当中,最关键,也最紧要的一点,那就是关于太子之后的发展,六部七卿,内阁大臣们,竟然没有一个人提起。

太子是储本,是未来的君王,是国计所系,可以说,太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的社稷朝局。

这是出阁本身就值得细细讨论的问题。

如今东宫才勉强刚满三岁,此时出阁,会不会过早?

要知道,无论是内阁大臣,还是翰林学士,都是饱读诗书之辈,一旦有成为东宫教导的机会,必然会倾其全力。

宫里的开蒙,就是单纯的识字,了不起就是熟读百家姓,千字文,若再加些唐诗宋词之类的,就已是十分重视了。

但是,这些翰林们来教,可就不一样了。

倒不是说他们会刻意的给东宫太大的课业压力,而是他们本身见识广博,熟读经义,即便不主动去讲授,平时的授课当中,也不自觉的会带出一部分,旁征博引的,无形当中,就会让课业的压力变大。

再就是,大明虽然重视嫡庶,但是却更重人伦,母子之情乃是天性,不可违背,因此,一应的皇子皇女,在出阁读书之前,都是交由生母亲自抚养,哪怕这个生母出身再卑微,也是一样的。

所以,即便是孙太后再担心孙子,在慈宁宫养了一段时间之后,也得送回周贵妃宫里。

可是如今,东宫出阁,就代表着需要迁居别住,这是礼制的要求,相对的,太上皇即将归京,作为太上皇的后妃,周贵妃也必须迁居南宫。

虽说东宫和南宫相距不过一道东华门,但是,毕竟分居两处。

太子幼弱,却要母子分离,这一点是否悖逆天伦?

这也是一重大杀器!

但是,也没有人提,这才是最怪异的地方。

老大人们惊讶的发现,作为大明战斗力最强的御史团体,竟然在这次朝会上,集体失声了一般。

不得不说,怪异的很……

慈宁宫。

孙太后虽然不算是个雷厉风行的人,但动作也算是快的,短短几日的时间,她就已经将太子接到了慈宁宫中,并且备好了一应的人手器物,准备着就着几日,就打算开始为太子授课了。

当然,授课的人不可能是孙太后自己,而是一个内书房的宦官,名为覃昌。

应该说,孙太后也考虑到了王振之事的殷鉴,所以,她在挑人的时候,十分谨慎。

这个覃昌,今年三十多岁,同样是个落第的秀才。

不过,和王振不同的是,他入宫之前已经成家,和王振为了谋求机缘入宫不同,覃昌之所以入宫,是因为自己的妻子生了重病无钱医治。

宫中招收宦官,是会给一笔银两作为补偿的,为了给妻子治病,覃昌这才选择了自阉入宫。

单这一点,就足够孙太后高看他一眼。

入宫之后,覃昌因为熟读经书,所以被送进了内书堂两年,此人虽明敏机变,但却不好钻营,谦虚谨慎,丝毫无骄矜之气。

正因于此,孙太后才选了他,过来给太子授课。

而且,出于谨慎考虑,她还特意将授课的地点放在了慈宁宫,方便自己时时看顾。

除了授课的人选之外,其他方面,孙太后也做了准备。

她心里知道,朱祁钰不可能这么好心,让太子一直安稳下去,就她自己来说,能够顾及到的只有内宫。

生活起居方面,自然是万贞儿负责照顾太子,这个宫女,也是知根知底的,孙太后自然放心。

但是仅凭覃昌和所以,在覃昌之外,她另选了两个太监,一同服侍太子。

一个叫梁芳,这个人,其实孙太后一直很犹豫。

和覃昌相反,梁芳最擅长的就是奉迎机变,这一点和最初的王振很像,之所以要选这样一个人放在太子身边,是为了应对宫中的各种腌臜手段。

不过和王振不同的是,梁芳胸无点墨,没读过书。

这一点让孙太后是放心的,既然没读过书,最多就是贪好财货,不会有王振那股子“功业之念”,直接插手司礼监政务的可能性就不大。

权衡到最后,孙太后还是用了梁芳,无他,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太子能够安全长成才是最紧要的。

最后一个人,名字叫牛玉。

这个人就了不得了,他是这些人当中,资历最老的宦官。

和王振一样,牛玉曾是朱祁镇的伴读太监,文武双全,忠心耿耿且性格谨慎,正是因为这份性格,让他在土木之变之后,主动称病,交出了御马监的权柄,主动到了慈宁宫当一个洒扫太监,而躲过了数次内宫的大清洗。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