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页(1 / 1)

加入书签

('

但是,到最后,他们却只得了中等的考评,留职原任。

唯有余俨一人,在瓦剌进攻最迅猛的时候亲赴前线,押送辎重,甚至在路途当中,亲自支援了一处隘口,身先士卒击退了瓦剌的一队骑兵,立下了大功。

此等背景之下,他才勉强在吏部的考评之下,得到了中上的考评,从监察御史迁任到六科,任都给事中。

要知道,当初余俨被放到都察院做御史的时候,朝中是有异议的,因为余俨并非是正经的科举出身,而是监生出身。

换句话说,是所谓的“浊流”,而科道官员,向来是清流的专属。

但是,因为余俨潜邸旧臣的身份,最终也没人多说什么,然而随着他一次次的在前线亲冒矢石,以文臣之身立下战功,随着他一次次的在朝堂之上弹劾发声,所有人都不得不认可,这位余大人,是有真才实学的。

因此,即便是最封闭的清流圈子,也终于慢慢接受了他,不然的话,余俨想要坐稳都给事中的位置,可没那么容易。

不过,能力余俨肯定是有的,但是,他的立场,也必然是天然注定的。

因此,他一开口,朝中所有人的目光,便都聚在了他的身上。

余俨站在殿中,却无丝毫惧色,开口道。

“朱阁老所说三处,其一是礼法,此乃礼部之事,昨日大宗伯已有言道,东宫出阁仪注于仪典礼法之上,并无不可变通之处,余某相信,关于礼法仪典之事,没有人比大宗伯所说,更能令人信服了吧?”

话音落下,礼部这边也有了动静。

胡老大人今天没有睡觉,在朝臣们都顶着两个黑眼圈的时候,他老人家反倒精神奕奕的。

手里捧着笏板,胡濙适时上前,禀道。

“陛下,昨日老臣回部之后,重新召开了部议,如今太子出阁的详细仪注,已然成形,为防意外,臣共拟定了两份仪注,无论今日朝议结果是否为太子殿下备府,礼部皆可照仪注办理,请陛下御览。”

说这话,胡老大人呈上一本厚厚的奏疏,递给了从御阶上走下来的内侍,片刻之后,便摆到了御案上。

看着眼前的奏本,朱祁钰抬手翻了翻,不由有些无语。

这老家伙……还真是会倚老卖老啊!

要说这个时候,胡濙站出来呈上仪注,实际上是支持了余俨的说法的。

但是,他偏偏点出来有两份仪注,这话中的意思,就是两不相帮了。

不过,这也的确符合胡濙一直以来的性格。

他这个人,在朝中一向低调,若非是昨天李贤在朝上太过分,他也不会如此动怒。

但是,生气归生气,胡濙不可能因为李贤改变自己的立场。

这份仪注,就是他对东宫之事的回应。

不主动,不帮忙,不添乱,不负责。

廷议出什么结果,礼部就认什么结果,忠实执行,但不参与决策。

果不其然,递上了奏疏,胡老大人像是完成了任务一般,一躬身便移步回了朝班之中。

见此状况,群臣神色各异,王文一脸怒意,朱鉴却面露喜色。

而仍在大殿中的余俨,眉头却拧了起来,不过,他心里知道,胡濙这种级别的大臣,做出的决定,他根本干预不了。

所以,定了定心神,余俨继续道。

“大宗伯所言,文武百官都听到了,东宫出阁,仪制之上并无难处,所以,朱阁老奏疏当中所言,不合礼制,实乃无据可依。”

说这话,余俨渐渐的又找回了属于自己的气势,道。

“至于第二处,朱阁老说不备属官,会令太子成一腐儒,更是无稽之谈,余某想问,哪家的孩子,三岁之时便开始接触国家大事?”

“太子纵为储君,但也终归只是孩童,朱阁老只看到了建文之祸,可曾看到殿下如今的年纪,根本无力驾驭政务?”

“还有最后一处,余某只想问一句,陛下圣明仁德,对东宫太子,亦尽心尽力,朱阁老从何处看出,陛下有易储之心?”

这一番话说下来,余俨的气势越来越足。

话到最后,他上前两步,站在朱鉴的对面,声色俱厉,道。

“朱阁老,天子对你深恩厚德,屡次倚重提拔,然则你方一入内阁,便掀起党争,搅动朝堂舆论,如今又不顾东宫现状,强行为东宫备府,更有甚者,谤言陛下,有辱圣明,到底是何居心?”

面对余俨的诘问,朱鉴倒是平静的很。

他心里清楚,自己提出的几点理由,本就不够充足,余俨的反驳,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但是,他既然敢这么做,自然也并非全无把握。

微微一笑,朱鉴开口道。

“余大人不必给老夫扣大帽子,东宫乃是储本,一应安排自当慎重,何况,太子殿下和陛下乃是叔侄,并非父子,因此,民间对此本就议论有加,老夫自然清楚,天子圣明仁德,但是,乡间百姓愚痴,不能体察圣心,正因于此,老夫才建议陛下为太子殿下备府,以昭明圣心。”

“至于,太子殿下是否年幼,能否承担政务之重,太上皇行出阁礼时,比如今的太子殿下还要年幼,既有先例可循,何有不妥?”

这话说出来,朝臣当中顿时掀起一场议论。

这位朱阁老……

当真是敢说啊!

这几句话,无异于将天子逼到了死角,仿佛天子不同意为太子殿下备府,那么在民间百姓的眼中,就成了篡夺侄子皇位之辈了。

说的冠冕堂皇,但是底下听的人却心惊胆战。

诚然,无论在朝上民间,都有这样的言论一直不绝,但是,却没什么人敢说出来,因为谁也不知道,天子到底有没有这个心思。

或者换句话说,无论天子有没有这个心思,这句话说出来,都必然会惹得天子不悦,到时候那后果,谁也无法预料。

果不其然,面对朱鉴明褒暗贬的话,天子的脸色也隐有冷峭,但是,他老人家仍旧什么都没有说。

相对的,倒是底下的余俨的神色一滞,一时竟没有说出话来。

倒不是被朱鉴驳倒了,而是觉得荒谬。

不错,太上皇的确是两岁多就行了出阁礼。

但是,当时的情况,谁不清楚?

彼时,先皇登基数年,始终没有皇子降生,方得一子欣喜若狂,加之当时的孙贵妃,如今的孙太后又是宠妃,迫不及待的,先皇就将太上皇册封为了太子,次年就举行了出阁礼。

但是这二者岂可同日而语?

当时的太上皇出阁,更多的是仪典性质的。

出阁礼是行了,府官也备置了,但是实际上,太上皇仍养在宫中,直到五岁左右,才真正的开蒙读书。

以至于当时的很多大臣,对此都颇有非议,觉得先皇逾越礼制,操之过急,折腾的朝廷上上下下都不安宁。

更不要说,如今的情况,太子殿下之所以要出阁,是为了蒙学。

要是备置了属官,那么每日所学必然要加入政务,而一旦加入政务,就像语言所说的,三岁的孩子,又能懂得什么国家大事?

朱鉴此言,明显就是在胡搅蛮缠。

余俨愣怔了片刻,正欲反驳,然而这个时候,殿中却又站出来了一人,道。

“陛下,臣亦以为,太子既然出阁,自然当备属官,纵然殿下一时不预政务,但是为储本计,朝廷总要早做准备。”

大理寺卿,杜宁!

谁也没有想到,第二个站出来发声的三品大员,竟然会是这位。

要知道,大理寺卿虽然在官职上,只比六部侍郎稍强一些,但是,杜宁的身份有些特殊。

他是翰林清流出身!

尤其是在高谷,彭时,商辂等人接连被贬之后,翰林出身的官员,在朝中越发的稀少了。

但是就算在稀少,这支势力在朝中依然地位不低。

一是因为,翰林清流本就是士林当中的顶层,第二则是因为,翰林一脉,在朝中还有一位中流砥柱。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