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页(1 / 1)

加入书签

('

“回想过去的种种,咱们这位天子,做事总是习惯留有后手,会不会……”

后面的话,朱仪没说,但是意思已经很清楚了。

焦敬沉着脸色,冷声道。

“不出意外的话,小公爷猜的应该不错,东宫是我们的软肋,但是偏偏,就捏在天子的手中。”

“廷议之上,如果真的闹到不可开交的地步,那么,抛出东宫,便是化解文武之争的法子。”

“如此一来,既通过了整饬军屯的章程,又显得我等勋戚心虚胡闹,那帮文臣被我等一激,必然会下死力去查。”

“而咱们这位陛下,居中调和,安安稳稳的化解了一次激烈的朝争,自然又当被赞颂为圣天子。”

从瓦剌大胜之后,围绕着迎回太上皇的事情,大家也算是明里暗里交手过了不少次。

焦驸马自然也摸出了一点门道。

如今皇位上的这位天子,最擅长的就是面子里子全都要。

明明是在恶心人,还得让人欢欢喜喜的感恩戴德。

这番手段,他们早就吃过无数次亏了。

闻言,朱仪明显有些着急,道。

“如果真的如此,那我等该怎么办?驸马爷,东宫出阁备府乃是大事,可不能耽搁啊!”

焦敬看了一眼朱仪,心中也不由叹了口气。

果然是年轻人,平时的时候沉静稳重,但是,遇到大事就会慌了神。

不过,他也能够理解。

成国公府如今爵位悬而未定,东宫出阁,对于成国公府来说,其实也是不大不小的一个机会。

毕竟,太子出阁读书,照例是要大赦天下,普天同庆的。

如此一来,如果活动一番,成国公府的爵位,未必就没有可能借机拿回来。

这本就是朱仪投向太上皇一党的原因所在,感到急切也是正常的。

抬手安抚了一下朱仪,焦敬开口道。

“小公爷不必着急,东宫出阁一事,早已经是廷议定下的事情,反复是不会的,最多不过就是时间早晚而已。”

“不过,还是那句话,迟则生变,所以,恐怕这次的廷议,我等还是要好好的筹划一番。”

…………

正旦之后,便是为期三天的‘长假’。

初三日,朝廷开印,老大人们带着年节的余韵,满面春风的踏进了衙门里头。

虽然说年假的时间不长,但是,还是那句话,刚刚过完年,各处衙门都不可能立刻走上正轨。

何况,年节之后,立马就是上元佳节,中间也就六七日的时间,便又有休沐之期。

这短短的几天时间,其实无非也就是处理一下封印的这些日子积压起来的公务而已。

所以,总体而言,老大人们还是很清闲的。

不过,有些该来的,当然还是要来的。

初五日,宫中便传下了旨意,将兵部整饬军屯的章程明发各衙门,下诏于正月十七日群臣廷议。

这份章程,虽然早在年前就有风声传出来,但是,真正具体的内容,直到这个时候才被朝堂所知。

于是,原本就十分清闲的老大人们,一下子就找到了话题。

京城当中,各个衙门都变得热闹了起来。

夜,朱仪乘着马车,在一座气势恢宏的府邸前悠悠停下,早有仆人在府门前迎接。

“给小公爷请安,我家侯爷已备好了宴席,在府中静候,请小公爷随小的进府。”

下了马车,朱仪没有看这个迎上来的,明显在府中地位不低的仆人,而是凝神望着眼前偌大的侯府。

最终,目光定在了牌匾上的“宁远侯府”四个大字上,神色复杂。

半晌,那个前来迎候的仆人感觉自己的脸都快要笑僵了,正盘算着要怎么开口,方见到这位小公爷摆了摆手,道。

“前头带路。”

进了府邸,扑面而来便是一股富贵之气,不论是周遭的布置,还是领路的仆人,都十分精致,可见主人家必是做了精心的准备。

朱仪看在眼中,心中却忍不住摇了摇头。

这就是世家大族和新晋勋贵的区别,任礼虽然资历不浅,但是,到底爵位来的晚,和老牌勋贵比起来,总是少些底蕴,只能靠这种面子工夫来显摆。

不过,这种情绪也只是稍稍显露,便被他好好的掩藏了起来。

这次宴席,原本是该定在英国公府,或者是焦敬的府邸的,之所以换到了宁远侯府,本就是为了给任礼面子,方便‘劝’他,所以,让人家显摆一下,也无可厚非。

继续迈步往前走,一直过了二道门,距离待客的花厅还有数十步的时候,任礼一身侯服方疾步而来,笑着道。

“小公爷大驾光临,老夫未曾远迎,失礼了。”

朱仪笑着拱了拱手,态度也很谦和,道。

“任侯客气了,今日是小侄叨扰,何敢劳动任侯亲迎,不知二爷等人可到了?”

任礼点了点头,伸手一招,道。

“二爷,焦驸马,薛驸马,还有宁阳伯都已经到了,朱阁老和徐学士稍后便至,宴席已经备好,小公爷请随老夫进来。”

寒暄了两句,朱仪便跟着任礼入席,果不其然,该来的都来的差不多了。

张輗,焦敬,薛桓,张懋,加上任礼和他,基本上算是齐了。

朱鉴和徐有贞来的稍晚,但是,也在他们入席之后不久,便到了。

宴席之上,众人倒是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相互谈论些风月轶事,待得宴席结束,酒足饭饱,众人移步到了更加方便说话的书房当中各自落座,任礼方道。

“有劳诸位今日奔忙一趟,老夫性子直,也不拐弯抹角了,今日请诸位过来的原因,想必诸位也清楚,就是为了数日后的廷议!”

第626章 任侯爷的志得意满

宁远侯府的书房中,任礼坐在主位上,环视着底下的诸人,尽管知道这个时候不应该,但心里还是忍不住升起一阵志得意满。

任家没有什么显赫的家世,任礼的祖籍在河南彰德府,早年间,遭了大灾,他无路可去,就投了军籍,原本也没想着建功立业,就只想着活命。

当时还是洪武年间,边境尚有前元余孽,屡屡犯边,于是,新征的兵员大都被送到了边境,任礼自然也不例外。

原本,任礼的命运应该和许许多多一同入伍的普通军士一样,屯边,操练,巡视,杀贼……

最后,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年老退役,换自己的儿子继续入伍,重复他的一生。

然而,命运是如此的神奇,到了边境后,任礼被分到的卫所,叫大兴卫。

当时,负责掌管大兴卫的人,是太祖皇帝的皇四子,燕王殿下!

于是,靖难之役爆发。

任礼没读过书,也没好好的练过武,他就是有把子力气,在战场上敢拼命,再加上人也机警,在战场上,是一等一的夜不收。

一场场战役当中,像他一样的人有很多, 有的人死了, 有的人活了下来。。

任礼很幸运, 他没死。

战事固然惨烈,但是,活下来的人, 也得到了应有的殊荣。

燕山戍卒,从普普通通的边军, 摇身一变, 成了皇帝陛下的嫡系部队。

与此同时, 在一次次的战场搏杀当中,任礼也从小小的戍卒, 一步步成了小校,百户,千户……等到燕王殿下登基的时候, 他已然是堂堂的都指挥使。

然而, 还是那句话, 像他这样的人很多。

都指挥使已经是任礼不敢想的官职, 但是,大封群臣的那天, 任礼站在队伍的中间,看着一块块丹书铁券,一道道华丽的麒麟, 白泽补服,他的心中, 还是涌起万分的艳羡之意。

勋爵世家,简简单单的几个字, 是所有像任礼这样的武将,一生追求的象征。

后来, 任礼追随太宗皇帝北征,跟着宣宗皇帝平定汉王叛乱,步步高升,但始终难以跻身勋爵世家之列。

世袭铁劵,非社稷军功不封!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