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1页(1 / 1)

加入书签

('

这個时辰,太阳已然高高的悬在了天穹上,怀恩差遣着人,同时往不同的衙门和府邸出发。

或许是知道今日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哪怕是一向喜欢上班溜号的胡大宗伯,这次也老老实实的呆在衙门当中。

不多时,一干被宣召的大臣们,就在文华殿外相遇。

和成敬不大相同的一点是,怀恩的嘴惯例是很严实的,如果是成敬来宣召,多多少少会透一点口风给大臣们,让他们好提前做个准备,但是怀恩虽然同样笑呵呵的,但是,半点消息都难从他口中得知。

所以,直到来到文华殿外,老大人们也没想出来,这一大早上的,能有什么紧急政务,值得把他们这么多人都一块召来。

尤其是看到宣召的人当中,还有一干武勋,甚至还夹杂着一个朱仪的时候,老大人们更是摸不着头脑。

引着众人到了殿外,怀恩便拱手入内,众臣在殿外等了片刻之后,便有内侍出来传旨召诸人觐见。

于是,老大人们相互看看,带着浓浓的疑惑,在内侍的引领下入了殿中,拱手行礼。

“臣等参见陛下!”

第704章 天官大人蓄力中

进殿之后,众臣方发现,内阁诸人早已经在殿中,而且粗粗打量了一下,他们的眉头都皱的紧紧旳,显然,必定是出什么事了。

相对而言,天子的神色倒是平静的很,一如往常。

行礼过后,天子也未耽搁,直截了当便道。

“早些时候,内阁朱阁老递了牌子请见,说有要务需奏,朕召见之后,朱阁老递上来一份奏疏,乃护驾将军朱仪所奏,请早定东宫出阁之期,并依照先皇旧例,为东宫备设幼军。”

“此事牵连众多,又涉国本,朕召内阁诸位先生一同商讨,但是,一时也未能有一致看法,故朕今日再召诸卿前来,共同商议此事。”

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便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勾勒出了大概的轮廓。

虽然说内中有诸多细节,尚不明晰,但是初初一听之下,老大人们心中总算是大概有了个底。

或许是为了给众人接受的时间,天子说完之后,也并没有急着询问众人的看法,而是转手将奏疏递了下来。

按理来说,这种时候,应当是让人将奏疏读一遍来的最快,但是,天子却没有这么做,而是让底下诸臣一一传阅。

但是,不论如何,能够看到奏疏本身,总是好的。

于是,带着各式各样的心思,老大人们总算是拿到了这份闹腾所有人急急进宫的奏疏。

毋庸置疑的是,无论是从地位还是受圣宠的程度而言,第一个拿到奏疏的,都必然是吏部尚书王文!

虽然最开始入京的时候,王文身上的非议很严重,有人议论他资历不够,有人议论他脾气不好,也有人觉得他能力不够胜任天官,私下里等着看他笑话的人不知有多少。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脾气又臭又硬,不招人待见的老头,如今不仅稳居天官之位,而且从里到外,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首。

甚至于说句不好听的,现如今这位老大人,俨然已经成了朝廷一霸!

论官阶职位,他身加从一品少师,太子太师,朝堂之上在官阶上能够跟他并肩的,无非一二人而已。

论实权,他手握铨选大权,一场京察让所有人看到了这位新晋大冢宰的手段,而且更紧要的是,朝堂上的诸多大臣,明知道他是在排除异己,但是,哪怕他们拿着放大镜一处处的看,也找不到吏部京察过程中的丝毫错漏之处。

排除异己并不难,但是,能够合法合规,让所有人都挑不出毛病的排除异己,可就需要极高明的政治手段了。

如果有人觉得,王文仅仅是依靠吏部尚书的职权,强行威压百官,那就大错特错了,铨选之权固然重,但是,也要看在谁的手里。

王文在朝堂之上,的确得罪了很多人,但是,在天子异乎寻常的偏爱之下,这位老大人几乎像是镀上了一层金身,让他在朝堂上啥话都敢说,什么人都敢呛声。

跟他对骂,简直就是自己找气受!

更紧要的是,自从王文入京之后一来,和他产生冲突的人有不少,但是,只要细细观察就会发现,如果是政务上的纠纷对骂,那么大概率和王文发生冲突的人会被气个半死,然后两人各罚一个月或几个月俸禄。

而如果,一旦是有人真的打算把王老大人拉下马,那么,几乎无一例外的,后果都非常严重。

轻则被降出京师,重则罢官归乡,仕途就此终止。

这当中,固然有天子的干预,但是,王文本身的手段也不可小觑。

这样一个地位高,权势重,打不过,骂不赢的怪胎,已经不能用朝堂上的常理来衡量了。

现在的朝堂上,已经不是王天官考虑自己得不得罪人了,而是群臣基本上都躲着这位朝堂一霸走。

遇到和吏部相关的事务,能不得罪就不得罪,基本上都是用最快的速度处理好,以免自己被骂了还没处说理去。

此刻,王文拧着眉头,手里捧着朱仪的奏疏,却没有立刻翻开来看。

事实上,刚刚听到天子大致说了事情经过之后,王老大人就差点开骂,但是碍于天子没有发话,所以把话咽了下去。

如今拿着这份并不算厚的奏疏,王文先是扫了一样旁边年轻的朱仪,然后轻哼一声,将奏疏翻开。

尽管已经大概知道了其中的内容,但是,当真正细细读完了之后,王老大人的脸色还是变得颇为难看。

看到最后那一串的联名,尤其是当中刺眼的礼部胡濙几个字,王文皱着眉头看了一样旁边老神在在的胡老大人,却发现对方毫无任何反应。

再接着往下看,读完了内阁的小票,王文顿时脸色再变,狠狠的瞪着一旁的朱鉴。

这副做派,倒叫在场众人一头雾水。

不过,他们的疑惑也没有维持太久,王文看完了之后,盯着朱鉴哼了一声,随后便将手里的奏疏交了出去。

然后,随着奏疏在老大人们中一个个转递,大家也都差不多明白了王文这番表情的缘由。

待得众人都看了一遍,奏疏再度回到御案之上,王翺便主动开口,道。

“此疏本为朱阁老票拟,并奉之御前,因关系重大,陛下先召我等内阁诸臣询问,老夫以为,东宫出阁不可耽搁,但也不可操之过急,可定在春猎之后,六月之期。”

“俞次辅也基本赞同此事,不过,俞次辅以为,幼军之设乃是早年特例,不宜引为常例,所以恳请陛下将幼军恢复为寻常上直卫。”

“因内阁中意见难以统一,朱阁老便提议,召上奏此疏的朱仪将军及联名的大宗伯入宫详述,陛下虑及此事重大,故召诸位同来商议。”

这番话说的就比较详细,基本上把如今的局面给概括了出来,与此同时,也暗暗的撇清了内阁的干系。

那意思是,这事儿可不是内阁干的,是朱鉴自己搞的,在你们来之前,我们可已经尽力弥补了!

果不其然,话音落下,在场所有人的目光,基本上都落在了朱鉴的身上,与此同时,天子的声音也随之响起。

“既然事情的来龙去脉都已经说清楚了,那么诸卿便来议一议吧,这份奏疏所说之事,到底该怎么个章程!”

第705章 君子可以欺之以方

文华殿中,随着天子发话,殿中的气氛总算是变得稍稍活跃了几分,众人相互看了一眼,随后,果不其然,王文率先开口, 道。

“陛下,臣以为俞次辅所言有理,东宫虽应出阁,但是,幼军的确并无必要备设,土木之役殷鉴在前, 太子身为储君,理当更加研习圣人理义, 朝政经史,不可过分分心武事。”

“至于早定出阁之期,陛下,臣早在廷议之上便已有言,东宫储本之位已定,陛下圣明之君,断无无故更易之理,故此,出阁读书一事,完全不必急在一时。”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