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8页(1 / 1)

加入书签

('

“你不必说了,此事太上皇固然做的不对,但是,倒也不必如此小题大做,若是那脱脱不花,因为太上皇收留了一个瓦剌女子,而来攻我大明,那只能说明他早有预谋,不因此事,也有别的由头。”

“偌大的一个大明,能打赢一回,就能打赢第2回 ,太上皇当初禅位给皇帝,就是相信,皇帝能够定国安邦,保社稷祖宗平安,朝中如今有诸多贤臣辅佐,哀家相信,这点问题,还不至于应付不过来!”

“至于这个蒙古女子……”

虽然这一番话是纯纯的在替太上皇说话,但是,提到其木格这个人,孙太后的脸色还是有些不好看,轻哼一声,孙太后道。

“皇帝说的有理,我大明和瓦剌战事方息,册封也先之妹为妃,着实不太妥当,大明不怕草原生事,但是,臣心民心总要顾忌。”

“因此,所谓丽妃的册封,须得收回,不过,此女既然是太上皇故人,前来避祸,那若赶她回去,未免显得太上皇不近人情,便让她留在南宫当中,做一女官,侍奉太上皇身侧,得个安稳平安便是!”

“这……”

怀恩有些犹豫,似乎在想应该怎么说。

不过,还没等他想好,孙太后便已经抬手,对着身旁的王瑾道。

“此事便照此处理,你去拟一道懿旨,分别送到南宫和皇帝处,就说这是哀家的意思。”

得,懿旨一下,而且是给两边的,那就说明,这位圣母皇太后,是真的下了决心了。

反正再劝无用,怀恩也就索性不再多说,躬身道。

“圣母既然执意如此,那内臣这就回去回禀陛下,内臣告退!”

看着怀恩匆匆离去的背影,孙太后揉了揉额头,睁眼看着阮浪,又道。

“此事,哀家虽听了太上皇的话,但是,你回去之后,也将哀家的话带回去。”

“你且告诉太上皇,他今日行之事,太过冒失,不仅是今日,这段日子以来,他所作所为,都浮躁的紧。”

“朝局之事,哀家本不欲多言,但是,如今朝局动荡,人心浮动,宜静不宜动,往后日子还长,一切不必着急,须得戒急用忍!”

“圣母放心,奴婢一定将话带到。”

阮浪跪倒在地,神色恭谨中终于松了口气。

虽然说,太上皇交代的事情没有完全办好,但是所幸,也没有办砸,总算是能够交差。

领了旨意,阮浪便拱手告退。

待得阮浪离开,殿中一下子便空了不少,孙太后坐在榻上,手里的珠子被缓缓拨动,不知想到了什么,神色复杂之极。

片刻之后,幽幽摇动的烛火下,一声重重的叹息传出,回荡在整个宫殿当中……

第767章 告状小能手

文华殿中,天色早已经暗了下来,宫中却灯火通明,胡濙,于谦,沈翼等几位大臣,没有一个离开的,都安静的侍立在殿中,等候结果。

只不过,偶尔的窃窃私语能够看出,这些老大人们的心绪并不平静。

“陛下,怀恩公公回来了!”

随着内侍匆匆进来禀报,众人的精神顿时为之一振。

紧接着,当一袭蟒衣的怀恩从殿外走进来的时候,所有人的目光都立刻钉在了他的身上。

“奴婢叩见陛下。”

怀恩端端正正的行了个礼,倒是不紧不慢的。

“免礼,圣母怎么说?”

知道底下众人在关心什么,朱祁钰倒也不拐弯抹角,直接了当的便问道。

于是,怀恩拱手一礼,答道:“回陛下,圣母说,太上皇册封虽然不妥,但是毕竟是顾念旧情,赶回去倒也不好,便让她留在南宫当中,做一女官,侍奉太上皇身侧,求一平安便是。”

这个回答,显然并不能令人满意,在场的诸臣立刻就皱起了眉头。

他们想要的,是让孙太后下旨,将那蒙古女子送回去,让大明远离草原的纷争,静观其变。

可如今,册封倒是撤了,但是,人却留下来了。

虽然说,不是联姻,只是留下来当个女官,不算什么大事,应该不会让鞑靼有过多的猜测,但是,总归是留下了隐忧的。

毕竟,那可是也先的妹妹,收留她在宫中,就算不谈对鞑靼的影响,单是她的这个身份,也总让人觉得,她入宫的目的并不单纯。

躲避战火?

也先是孱弱到了什么程度,连自己的妹妹都保护不了,要来大明避祸?

真到了这种地步,只怕来的就不是他的妹妹,而是也先自己,带着一大堆瓦剌贵族了。

相互对视了一眼,资历最老的胡濙开口问道。

“怀恩公公,这件事情非同小可,你难道没有将其中的影响,对圣母分说明白吗?”

这话带着一丝质问的口气,而且是在天子的面前,因此,也就只能推年纪最大的胡老大人出马了。

不过,怀恩的脾气明显比他们想象的要好,或者说,他对于这种场景早已经有了预料,拱了拱手,便道。

“大宗伯放心,此事的来龙去脉,咱家虽然没有跟圣母细说,但是,也先之妹的特殊身份,及对朝堂的影响,咱家却仔仔细细的跟圣母说了,但是……”

怀恩的话头略停了片刻,眼瞧着一帮老大人似乎想到了什么,他方继续道。

“但是圣母说,区区一个女子而已,左右不得战事兴废,还说……还说陛下有些小题大做,若脱脱不花真的因为此事犯我大明,只会是因为他早有预谋,非因此事,也有别事。”

这话的口气和太上皇简直如出一辙,顿时让在场的老大人脸色都有些难看。

诚然,孙太后这话说的不无道理,战火若起,其深层次的原因,必然是因为双方或者其中一方想要打仗。

但是这并不代表,真正引起战争的导火索就不重要了,至少,它决定着战争开始的契机,这对于双方实力差不多的情况下谁能打赢,很多时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怀恩这话说出来,稍稍带有几分告黑状的嫌疑。

在场的大臣们,大多数都是和孙太后接触过,甚至是在土木之役后,跟着她老人家理过政事的。

平心而论,这位圣母皇太后,虽然政务能力没有那么出色,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识大体,懂大局的。

就算太上皇囿于当年在迤北时的交情,不好将那蒙古女子赶走,可孙太后又是为何?

怀恩自然感觉到了在场众人的怀疑之色,不过,他却并不在意。

这个时候,只见上首天子皱着眉头,似乎颇有几分不满,道。

“朕派你去传话,自然当详详细细,原原本本的对圣母将一切都说清楚,可你方才说,你只跟圣母说了此事的影响,却未说明孛都等人蓄意谋划,算计太上皇的一切,又是为何?”

见此状况,怀恩的脸色一滞,似乎有些犹豫,不过,天子垂问不可不答,因此,只是片刻,怀恩便继续道。

“启禀陛下,奴婢到慈宁宫时,阮浪公公也在,当时,奴婢刚刚进去,圣母便问奴婢,是否是为太上皇纳娶蒙古女子之事而来,还说,阮浪公公已经将此事告知于她,所以,奴婢便没有再跟圣母细说此事的来龙去脉。”

得,这不就破案了!

阮浪是谁?

太上皇的心腹宦官,而且,还是孙太后当初亲自挑选到南宫去侍奉的。

他在这个时候出现在慈宁宫,能是为了什么?

老大人们几乎连脑子都不用转,就明白过来,一定是太上皇派过去的,而且,十有八九,是为了料到了天子在找他不成之后,会去慈宁宫找孙太后,所以,提前让阮浪过去,把这条路也堵死。

不然的话,怎么解释孙太后说的话,都和太上皇一模一样呢?

这么说的话,就能解释的通了。

孙太后毕竟是太上皇的生母,所谓疏不间亲,就算她老人家再顾大局,可毕竟对朝务不够熟悉,太上皇的话在她老人家看来,肯定比外朝的这些人可信。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