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8页(1 / 1)

加入书签

('

毕竟正常情况下,太子和皇帝是天家父子,自己儿子,管的严了宽了的,都无所谓,但是,外人要是一个把握不好分寸,说不定会把父子俩一块得罪了。

幼军之事,便是如此。

往大了说这是政务,但是,往小了说,这种和东宫相关的特殊政务,其实很大程度上,要看天子的心情。

还是那句话,太子是储君,所以,要教养成什么样子,别人说了都不算,得皇帝说了才算。

这个道理,稍有官场常识的人都明白,朱祁镇自然也明白。

但是,正因为明白,他才更不能放过这个机会。

有一件事,在场的诸大臣其实都猜错了,那就是,朱仪提出这个要求,并不是朱祁镇指使的。

如今任礼已在狱中,英国公府迫切的想要拉拢成国公府,朱祁镇又岂会阻拦?

他又是找襄王,又是来春猎,费了这么大一番工夫,其实就是想让成国公府早日复爵。

但是,朱仪没有按他的计划走。

最开始的时候,朱祁镇很生气,觉得朱仪自作主张,但是,当听到东宫的时候,他立刻就明白过来,朱仪做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初的时候,朱仪承诺过,要让朝廷彻底定下太子出阁的日子,再为太子备府备设幼军,替勋贵们再开一条新路。

前者他做到了,虽然付出了停职待勘的代价,但是,毕竟是做到了。

至于后者,正因为朱祁镇知道,东宫的特殊属性,所以,他更明白,这件事情的难度有多大。

因此,他也不苛责朱仪,但是,却没想到,朱仪小小年纪,竟然如此赤诚忠心,宁肯放弃成国公府复爵的机会,也要把这件事给办成。

事实上,朱祁镇刚刚发出的那声感叹,并未矫揉造作,而是真心实意的觉得,朱仪当真是肱股之臣。

可以说,今天发生的种种,已经彻底让朱祁镇对朱仪放下了戒心,甚至于,对于朱仪刚刚的表态还有行动,朱祁镇是真的觉得十分感动。

正因如此,他觉得,自己不能浪费朱仪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机会。

淡淡的扫了一眼于谦,朱祁镇没有理他,而是继续朝着朱祁钰道。

“朱仪既然在春猎当中拔得头筹,自然是当赏不当罚。”

“何况,他毕竟是成国公之子,身份非凡,如今又是护驾将军,虽然是他自请入东宫做一侍卫。”

“但是,若真的就这么答应了,岂非不赏而罚,如此,不免显得我皇家气度狭小,反倒不美。”

“皇帝,你说呢?”

第792章 太上皇显然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高台上一片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上首两位大明最尊贵的人身上。

任谁都能看出,太上皇这话虽是在问,但是,其中却带着丝丝逼迫之意。

而反过来看,虽然说,天子顾及到朝廷颜面,不愿在这种场合和太上皇闹矛盾,但是,自从刚刚朱仪提出要求开始,天子已经一再妥协,这个时候,太上皇仍旧咄咄逼人,天子的性格,真的会继续退让吗?

老大人们的神色有些紧张,片刻之后,他们却见天子一笑,道。

“太上皇所言有理,作一侍卫,的确委屈了朱仪,至于幼军一事,既有先例,倒也无妨重设。”

“兵部?”

天子的话音落下,底下一众大臣不由感到十分意外,虽然心中已有预料,但是,他们却也没想到,天子真的就这么妥协了。

就连于谦,也愣了愣,才赶紧拱手道。

“臣在。”

“朕没记错的话,幼军之设,向来从府军前卫选精锐而出,可对?”

东宫幼军,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一支独立的军队,而是属于上直卫中的府军前卫下的一支。

府军前卫为上直二十七卫之一,也是禁军当中,人数最多的一卫,下设指挥使五人,指挥同知十人,指挥佥事二十人,卫镇抚十人,经历五人,下辖二十五所,满编制人数近两万八千余人。

要知道,就算是禁军当中最特殊,也最严重超编的锦衣卫,下辖也才十四所,人数不过一万三千余人。

府军前卫的人数,足足是锦衣卫的两倍还多。

之所以如此,最大的原因就是,府军前卫专司御前护卫!

东宫幼军,又称府军前卫幼军营,通常来说,都是自府军前卫当中选出的精锐,人数一般在两千人左右。

事实上,这也是昭示东宫储君身份的重要手段,毕竟,府军前卫的职责是护卫皇帝,幼军营隶属于府军前卫,本就能够说明,皇帝和太子实为一体。

于谦不知天子此言何意,只得点了点头。

“陛下圣明。”

于是,天子再问:“如今府军前卫人员可满?”

这……

于谦有些踌躇,不知该如何回答。

虽然说禁军直属于皇帝,但是,这只是指调动和管理方面,禁军的大小事务,都需要皇帝点头。

但事实上,真正最了解禁军的,其实还是于谦这个兵部尚书,所以天子这个问题的答案,他当然是清楚的。

可问题就在于,禁军的人数以及调动情况,按理来说,乃是机密,就算是在朝堂之上,也甚少提及,更遑论在这种场合,文武百官,四夷诸使皆在。

所以,一时之间,于谦也不知道,到底该不该说实话。

按理来说,天子既然问了,说明这个场合没什么关系,是可以说的。

但是,真要是说实话的话……

沉吟片刻,于谦还是没下得了决心,只得含含糊糊道。

“回陛下,尚有空缺。”

这话说的,于少保自己都脸红。

府军前卫如今何止是尚有空缺,而是整整缺编了近一半的人!

要不怎么说,土木之役,是大明建国以来未有之大难呢。

这场战役的失败,影响的可是方方面面的。

边军,京营,勋贵,文臣,还有百姓的民力消耗,这些都不说了,就即便是禁军,也折损了不少。

其中尤其以府军前卫损失最大。

没办法,谁让府军前卫专司御前护卫,太上皇既然是要御驾亲征,那么自然要有亲卫随行。

所以,那一次,府军前卫两万八千余人,就剩了个零头八千人在京城里。

至于结果……

太上皇自己都北狩迤北了,府军前卫自然也不能幸免,两万余人,九成以上都战死于难,只剩下了零零碎碎的一些人,回到京城之后,也落了一身伤残。

兵部盘点了人数之后,因为可用的人实在不多,便按照天子的吩咐给了赏赐晋封,随后都打发回家了。

随后就是整编京营,大战也先,一系列的大事忙活下来,府军前卫的事,便也就一直耽搁着。

虽然说陆陆续续的在继续选拔,但是,禁军和普通的军队不同,选拔标准尤其严格。

尤其是府军前卫,负责御前护卫,责任重大,必要选身家清白,武艺出众之辈,而且,还要熟悉宫中典制,最好是禁军的世袭军户。

在这种标准之下,虽然有因战功卓著,被破格提拔上来的人进来,但是填充的进度依然非常缓慢。

这么长时间了,府军前卫的数量,也就只恢复到了战前的一半左右。

当然,这其中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天子对此事貌似不怎么上心,不然的话,当初为南宫整编羽林后卫,其实是可以对府军前卫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补充的。

当时于谦曾经提过这个想法,但是,被天子搁置了,却没想到,这个时候天子趁机提了起来。

“东宫要备设幼军,府军前卫的空缺,要尽快补足,如此,才方便从中挑选最精英的将士,设幼军营。”

“是……”

于谦点了点头,但是,依旧有些一头雾水,直到天子又补充了一句,道。

“禁军多年以来,皆从世袭军户中选拔,一时要补充齐备,恐不容易。”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