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2页(1 / 1)

加入书签

('

“当时我自请出京,是为了解决伊王一事,伊藩素来跋扈,必要有雷霆手段,方可震慑。”

“但是如此一来,一则影响太大,会让朝廷动荡,二则……容易引发宗室反弹,陛下也未必能保得住我。”

话至此处,于谦的神色有些复杂,但是片刻之后,便也重新恢复了沉静,继续道。

“所以,陛下召了伊王进京,如此一来,只要伊王在京,伊藩自然可以顺利整饬,就如今日襄王一般。”

“可是……”

俞士悦点了点头,的确是这个道理。

撇开一直心向朝廷的岷藩和不知道怎么被说动了的代藩之外,襄藩的问题之所以能够顺利解决,最大的原因,其实还是因为襄王不再襄阳,而在京师当中。

因为他不在襄阳,所以地方的阻力减轻了不少,而且,收到消息也大大迟缓,更重要的是,天子若要问罪,相对方便容易的多。

结合于谦刚刚的表现,俞士悦也终于明白了过来,面色不由有些沉重,开口问道。

“你的意思是……到此为止了?”

于谦点了点头,道。

“不错,陛下让岷王兼管宗人府,便是明证!”

“岷王虽然辈分够大,但是,有之前兄弟阋墙之事,虽然并非岷王之过,可毕竟在宗室当中有了短板,加之他性格便擅长袖,并非可以一意得罪宗室之人,推恩安抚可用,但是,若要以雷霆手段临之,却不可以。”

“岷王爷的那个性子,唉……”

尽管不想承认,但是,这两桩案子接触下来,俞士悦也不得不承认,岷王这个人,擅于诡谋,善于揣测人心,但要论一往无前的勇气,却有些不足。

表面上看,岷王从最开始和两个兄弟对簿殿上,再到后来拳打襄王,在午门外负荆请罪,再到如今敲登闻鼓举告襄王。

一桩桩一件件,看似是冲动而为,可事后细细去想,却不难发现,无论是哪一桩事,岷王都事先有所准备。

而且,从他入京以来的表现看,岷王只对和他彻底站在对立面上的人狠,但是他并不是那种,能有豁得出去得罪许多人勇气的人。

不出意外的话,天子让他来做这个大宗正,应该更多的是看重了他长袖善舞的能力,可以处理好宗室和朝廷之间的关系。

但是,对于军屯这种关系到核心利益,必须要强硬冲突的问题,岷王解决不了,怕是他自己也不想沾。

如今勋贵侵占的田土,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只要能把藩王身上的这块肉剜下来,整饬军屯便大事可成。

可如果不能依靠宗人府的话,那么就只能……

第839章 私情与大义

于府的书房当中,俞士悦和于谦相对而坐,香炉紫烟袅袅腾起,扶摇直上。

良久,于谦开口道。

“整饬军屯,原本就该兵部出力,陛下爱重于我,已然替我挡下了诸多风波,但是,陛下并非无所不能,对于诸王宗室,陛下的身份始终只能震慑,而不能过分切责。”

“所以,就需要有人,一处处的去攻破各地的藩篱,将朝廷的大政,真正的推行下去。”

“这个人,只能是于某!”

这番话,于谦说的斩钉截铁,没有丝毫的犹疑。

俞士悦沉默着,道理他当然都明白。

自古以来,改革必然伴随着你死我活的流血牺牲,虽然说,整饬军屯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制度改革,更多的像是拨乱反正。

但是,触动了大批人的利益这一点,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既然如此,想要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就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在巡视诸边,看到了边境糜烂的场景之后,于谦就下定决心,要整饬军屯。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他就已经打算好了,要赌上自己的一切,性命,官位,乃至于名声,去替朝廷剜掉这颗毒瘤。

所以,他可以不顾朝野议论,将兵部揽于他一人之手,对于勋贵的弹劾攻讦,置之不理,冒着风险,决定亲自前去伊藩。

只是,就像于谦说的,虽然他做好了牺牲自己的决心,但是,天子却明显不愿将他当做牺牲品,因此屡屡回护,替他承担了大部分的压力。

兵部重组,天子允准的同时,又塞进去了李实等人,以平息朝堂舆论,勋贵弹劾攻讦,天子一边按下不提,一边通过种种手段,迫使勋贵低头配合,为此不惜恢复了成国公的爵位,允准了太子出阁备府。

这次藩王反弹,天子亦是动用了岷王和襄王打擂,又召了伊王进京,以震慑诸王……

这一桩桩一件件,固然是天子为了更顺利的整饬军屯,但是也更是对于谦的爱重。

可是,毕竟人力有时穷,身为九重天子,万乘之尊,也有无奈之处。

便如勋贵世家,毕竟是国之功臣,又是武臣的代表,打压过甚,便会文武失衡,无人可用,若临战事,则国家危矣。

所以,既要维持朝堂平稳,又要让勋贵吐出吞下去的利益,其中分寸实难拿捏。

若非因势利导,以宁远侯为威,以成国公府爵位及东宫幼军为诱,引得两大公府及太上皇一党四处奔走,想要让那群勋贵让步,难比登天。

而到了藩王这里,难度只会有增无减。

勋戚的根基,好歹还都在京城,但是藩王,却四散各地,强龙不压地头蛇,在自己的封地里,哪怕藩王有再多的限制,也是妥妥的地头蛇。

何况,宗亲大义,这一条就能让天子束手束脚。

身为天子,不能过分偏袒宗亲,这是自然,但是,如果连自家亲戚都不回护,过分苛责,岂能让天下百姓相信,天子有情有义?

更不要提,如今的诸王大多都是天子长辈,即便是有尊卑之别,可长幼之分也不能完全忽略。

所以,伊王闹了那么大的动静,天子也只能召入京中申斥,襄王被宗室子弟联合弹劾,又有代王,岷王举告,兵部举证,他也只是被夺去大宗正的职位,禁足十王府。

各个藩地有那么多的藩王,天子不可能每一个,都像对伊王一样召入京中,更不可能每一个,都像襄王一样多方算计。

天子的态度已然摆明了,但是,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

“君当君为,臣当臣为。”

片刻之后,俞士悦轻轻吐了口气,说出了几个字。

如于谦所说,在整饬军屯这件事上,天子已经承担了君王应有的担当,甚至,犹有过之。

剩下的,该是底下诸臣去做的事,也只能是诸臣去做,作为兵部尚书的于谦,当仁不让!

眼瞧着俞士悦终于认可了他的想法,于谦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道。

“不错,所谓君明臣贤,陛下乃千古明君,如今君既已明,臣岂可不贤?”

“话虽如此,可你……”

道理是道理,但是想起于谦的这副性子,俞士悦还是有些担心。

于谦这个人,性格刚正,向来不善妥协,往常在朝中还好,他有声望,有功劳,有天子的爱重,几乎是百无禁忌,呃,虽然时常挨骂,禁足,罚俸……但是都不伤及根本。

但是,一旦出京,面对诸藩王,可就不同了。

宗亲和文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于谦的影响力,在藩王那里能有几分,需要画个问号。

若是他的行为太过强硬,这帮藩王胆子大起来,不是没有可能做什么出格的事儿。

于谦一眼就看出了俞士悦的担忧,苦笑一声,道。

“仕朝兄放心,于某岂是那般冲动之人?”

“陛下你都敢天天招惹,何况这些藩王……”

俞次辅撇了撇嘴,一副你自己心里没点数的表情。

于谦愣了愣,片刻后,叹了口气,道。

”陛下和这些藩王,岂可相提并论?”

“于某是为了整饬军屯,又不是要整顿宗务。”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