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7页(1 / 1)

加入书签

('

不过,如果不是说的炉火的话,那么……

朱徽煣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往一旁的怀恩身旁凑了凑,道。

“怀恩公公,这刚刚,两位阁老跟陛下在里头谈什么呢?陛下是不是心情不大好?”

说着话,两枚金锞子神不知鬼不觉的,进了怀恩的袖子里。

见此状况,怀恩也是一阵无奈,这位岷王爷,还真是……

叹了口气,他看了一眼远去的俞士悦,压低声音,道。

“刚刚二位老大人过来,是来送于少保的奏疏的,于少保的性情,王爷应当也知道,言辞有些……总之,王爷一会入殿,还是谨慎些。”

闻听此言,朱徽煣心中立刻警醒起来,对于刚刚俞士悦的举动,也大约明白了过来。

“多谢公公。”

“王爷客气了……”

殿中依旧温暖如春,朱徽煣跟着怀恩来到殿中,恭敬行礼,同时偷偷的打量着天子的神色,却见天子一如往常面带笑意。

平身赐座之后,看着略显有些拘谨的朱徽煣,朱祁钰道。

“离过年还有一个多月了,之前叔祖说的,关于宗学学生是否能够归家探亲之事,朕想了想,觉得怎么做都不妥。”

“若是让这些学生归家,一则来去奔波,少则一月,多则数月,如此来回,学业难免耽搁。”

“而且,近些日子各地出了诸般事端,这些孩子在京中拘了大半年,就这么送回去,他们的年是过好了,这年后开印,朕的案头怕是又要堆成山了。”

“何况,路途安全难以保证,所以,还是让他们安心在京中过年吧。”

朱徽煣是聪明人,自然立刻就明白了天子的意思。

宗学里头,固然有不少潜心向学的,可纨绔子弟也不少,在京城里头,他们没有靠山,又在天子脚下,自然不敢太过放肆,但是回了封地,可就不一定了。

而且,宗学的设立,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存着要钳制各地宗室的原因。

不出意外的话,天子除了担心这些孩子回去闹出什么事端,只怕也在担心,没有这些人在京城,地方的宗室们没了忌惮,自己也闹出什么事来。

点了点头,朱徽煣道。

“陛下圣明,既然如此,臣回去之后,便和礼部商议,安排这些学生在京城年节期间的一应事务。”

事实上,对于朱徽煣自己来说,这些学生走还是留,都问题不大,反正他自己走不了的。

相反的,他倒是希望天子可以允准各地藩王进京拜贺,如此一来,自家大儿子就可以回来跟他一块过年了。

但是,这件事,他一个人说了也不算,藩王进京干系重大,虽然说,如今已经不是洪武时代,藩王手握重权,一旦进京,有各种各样的风险。

可说到底,让各地宗室进京,无论是对地方还是对朝廷来说,都是一桩大事。

尤其是对于礼部来说,各种各样的仪注,迎来送往的,头疼的很。

所以这桩事,一直就卡在这,礼部明里暗里的,都是推脱之词,朱徽煣自己,虽然想让朱音埑回来,但是,倒也不至于因此跟礼部闹起来,所以一来二去的,就拖到现在了。

这些朱祁钰自然是知道的,不过,他考虑的和朱徽煣有所不同,召诸王进京,首先当然是动静太大。

更重要的原因是,现在正值整饬军屯之时,诸王本就对朝廷有所不满,有些藩王,只怕也不愿在这个时候进京。

而且,有伊王的先例在前,这个时候召他们进京,很容易被视为朝廷要对他们动手。

还是那句话,诸王虽然不复当年的声势,但是在地方上的影响力,仍旧不可小觑,又是尊长宗亲,一旦他们闹将起来,丢了颜面事小,真的闹出什么乱子,可是大事。

因此,考虑良久,朱祁钰到最后还是决定选一个折中的法子。

“不过,话虽如此,亲亲之道也不可轻忽,朕也知道,这些日子有不少长辈给叔祖写信,想要进京朝拜,既是如此,朕也不好太不近人情。”

“朕回头会给礼部下一道旨意,各地藩王宗室,如有想入京朝拜者,如若已经递过奏疏,或者写了家信给叔祖的,准其入京,由礼部安排。”

“自明岁起,除朝廷依照典制召入京师朝拜者,年节之时,各宗室若需入京朝拜,提前半年呈递奏疏,待朝廷奏准后,允其入京后,便可自十月起,陆续启程赴京朝拜。”

第980章 老胡从不摸鱼

乾清宫中,朱徽煣坐在墩子上,听到天子平静的话音,不由愣了愣神。

这么大的事,就这么定了?

大明对于宗藩的管理,一般情况下,遵循着两条原则,一个是太祖皇帝颁行的《皇明祖训》,这是所有宗藩事务的最根本法令。

甚至于,就连当初太宗皇帝靖难,也是打着“朝无正臣,内有奸恶,亲王可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这一条兴兵而起。

当然,后来建文失踪,那所谓的天子密诏,也就没人提了,流程上来说,是有问题的,但是,总归是有依据的。

除此之外,另一条原则,就是历代先皇针对各地藩王的各种旨意,这些旨意,在不违反皇明祖训已有内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藩王,逐渐完善了各种情况,进一步限制了藩王的权力。

但是总的来说,这些旨意,基本上都是借着皇明祖训没规定清楚或者有争议的模湖地带,进行调整的。

而且,通常不会是什么大规模的调整,大都是某些藩王犯错之后,朝廷对其进行处置,训戒,然后收走某些权力。

简单地说,就是一王一策,各有不同,虽然总体上是在收紧的,但是手段相对温和的多。

正因如此,朱徽煣才会感到意外。

刚刚天子说的虽然轻描澹写,但是,这道诏命,却是针对于全体宗室的。

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天子的这道诏命,和皇明祖训,是有冲突的!

踌躇片刻,朱徽煣有些坐立不安,试探着开口,道。

“陛下,朝廷对诸王朝觐已有典制,年节下宗室大批进京,似乎和典制相悖,是否要再考虑一下?”

当初太祖皇帝分封诸王,自然也对诸王的朝觐有所规定。

还是那句话,太祖皇帝对于藩王的态度,其实有些矛盾,既觉得只有自家人可信,指着他们藩屏各地,但是,同时又怕藩王权力过大,生出乱局来。

所以,皇明祖训当中,有相当大的篇幅,规定的都是诸王和天子相见的各种场景。

按照皇明祖训的规定,诸王需每年皆需朝觐天子,但是,在朝觐的顺序上,却有严格的限制。

简单的说,由嫡至庶,由长至幼,轮流朝觐,而且,不许一时同至,一王来朝后,还国无虞,别王方可来朝。

这条规定,既是为了防止诸王借朝觐之机私下勾连,也是为了保护诸王,不会被朝中奸臣给一起害死。

但是,天子的这道诏命,却毫无疑问,是在打破这条规矩,虽然之前天子登基的时候,已经搞过一回了,可那个时候,毕竟是特殊情况,临时而为。

这道诏命一下,之后大概率可就要变成常制了,虽然天子说的轻飘飘的,可朱徽煣自己,却不得不谨慎几分。

看着底下这位叔祖坐立不安的样子,朱祁玉自然知道他在想什么,轻轻摇了摇头,道。

“诸王朝觐的典制,还依着便是,朕刚刚说的,是宗学之事,诸王过来是探亲,顺便朝拜,正式的朝觐,还按过往典制便是。”

“何况,朕也不是召诸王一时同至,只是让有子嗣在宗学读书的宗室们,提前奏明之后,可以进京探望。”

“若是并无子嗣在宗学读书,或者不愿来回奔波者,也可如往常一般进贺表便是,这算是恩典,和典制算不上相悖。”

啊这……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