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3页(1 / 1)

加入书签

('

至少,都察院的科道官员,这回怕是又要填补一波空缺了,没想到这大计当中,首先得利的,竟然是都察院……

紧随其后,便是户部,沈尚书紧赶慢赶,总算是勉强完成了天子的交代。

“……据各地最新呈报公文,迄今为止,南直隶,河南,山东,陕西,浙江等地,常平仓已按朝廷令谕,备足八成粮食,其余各地,至少也已填满五成。”

“臣已按照陛下旨意,切责尚未完成之地官员,命其限期完成,两日一报,预计五月之前,多数地方可以完成,只是,青州,临洮,解州等八处州府,因去岁灾情歉收,民间粮食亦有不足,若强行征调,恐令地方粮价大幅上涨,故而此八州府,臣恳请陛下允准,不限常平仓之数。”

这番话说出来,在场的大臣们都纷纷侧目不已,要说户部这位沈尚书,虽然平时看着不显山不露水的,但是办事真是一把好手。

这全国各地,多少个州府,各地的常平仓加起来,少说有数百个,不出意外的话,里头大多数储粮数量都在两成到三成左右,甚至还有些地方,怕是空着的,这既有前两年打仗的缘故在,也和各地的官员以及过往的旧账有关,情况复杂之极。

但是,从皇帝降旨到现在,区区几个月的时间,就能够将各地的常平仓情况理顺,大半完成皇帝的要求,实属是不易,这满朝堂之上,怕是换了任何一个人出来,都很难做到。

然而,让一众朝臣没有想到的是,即便如此,天子似乎仍不满意,看完了详细的奏疏后,皱了皱眉,天子道。

“此事不可疏忽,青州等地去岁虽遭灾情,但是常平仓乃是预备荒年救命之制,不可轻忽,这几处州府若确实困难,便由户部协调,从他处常平仓运粮,无论如何,各处储粮不得低于六成。”

啊这……

沈尚书心中默默的叹了口气,要是能协调,他干嘛还要去天子面前讨这个骂呢?

要知道,天子的旨意下的急,命令来的紧,所以,光靠地方的官员,压根就不可能这么快完成,之所以能够有现在的成果,已经是沈翼费尽心力,动用了各种手段。

包括但不限于,将各地之间的粮食储备协调均衡,从国库拨付银两,从粮食充裕之地大批低价购入,然后快速押送到缺粮之地,乃至是动用他的私人关系,给地方的巡抚写信,督促他们务必尽快完成。

甚至于,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还昧着良心截留了几个藩王离京之前答应下来要献给天子的数万担粮食,几乎算是拼上了老命,才勉强弄成了这件事,可现如今……

抬头看了看天子的神色,沈尚书原本到了嘴边的话,又吞了回去,他很清楚,天子为什么这么急切,因为钦天监之前的‘预言’,虽然说,他对这件事情一直将信将疑,可是,他隐隐有一种预感,至少在陛下这里,是当成真的来办的,如果说因为他的缘故而耽搁了的话,雷霆之怒,怕不是那么容易承受的。

因此,哪怕是再无奈,沈翼也只能上前开口,道。

“臣遵旨……”

待得户部退下,众人的目光,顿时纷纷移到了一旁的兵部尚书于谦身上,自打上次在朝堂上参劾了宋文毅之后,这位于少保,一直都低调的很。

据说这段日子,承旨意,一直都在为整饬军府做准备,相比较刚刚的那两桩事,整饬军府,才是如今朝野上下最关心的事情。

不出意外的话,今日早朝,于少保便要将奏疏呈上,随着这道奏疏呈上,最终的主事者也必定要敲定下来。

却不知道,勋贵那边,会不会再闹出什么幺蛾子来……

第1075章 试探

文华殿中,于谦一如既往的板着一张脸,不苟言笑的禀告着兵部几经商讨,敲定下来的章程。

这般大事,肯定是要廷议共同讨论,因此,天子看完兵部的奏疏之后,便令群臣各抒己见。

不出意外的,有不少勋臣武官,对于章程中的诸多细节,都提出了看法,而于谦自然是一一对答。

既然敢拿到朝堂上来,那么,于谦肯定是做足了准备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是,让群臣感到意外的是,在场的勋臣们,个个都只揪着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讨论不休,对于兵部这份章程的整体思路和框架,却并没有提出太多的异议。

尤其是像成国公府,英国公府这样的顶级勋贵,一直都按兵不动,似乎对此事并不关心一般。

难道说,他们就这么放弃争夺整饬军府的控制权了?

是的,他们放弃了!

整饬军府牵扯到各方利益,因此,哪怕只是细枝末节的东西,也攀扯了整整一个时辰才渐渐理顺。

眼瞧着讨论都已经到了尾声,不少大臣都纷纷望向最初挑起此事的张輗,但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到了这个时候,对方还是一脸平静,丝毫没有要出言质疑兵部或是于谦的意思。

很快,看到群臣的声音渐息,上首天子也便开口,道。

“兵部下去之后,将此章程再行完善,五月初便可依此推行,此次整饬军府,由兵部尚书于谦主持,各军府及都察院协理,凡查得罪行属实者,移送刑部依律严惩。”

然后,早朝就这么结束了……

直到退朝,许多大臣预想中的文武激烈争端,也没有出现,兵部拿到主持权,顺利的让人有些意外,甚至就连许多朝中重臣,眼中也不约而同的闪过一丝疑惑之色。

但是,无论如何,大局已定,陛下金口玉言,总不可能再生变故……吧?

“国公爷,如你所预料的,此事如今已经落到了于谦的手中,接下来,可以动手了吧?”

英国公府中,下了朝之后,张輗便遣人去请了朱仪过府,二人在书房当中坐定,张輗张口便直奔主题,全无在朝堂上时的稳重。

然而,让他有些不悦的是,朱仪略一沉吟,却仍旧道。

“二爷,还要再等一等……”

果不其然,这话成功的让张輗的脸色沉了下来,道。

“国公爷,你先前可不是这么说的,难不成,又有什么地方出了‘意外’?”

口气当中隐含嘲弄之意,显然已经不满之极。

见此状况,朱仪苦笑一声,道。

“二爷莫急,意外倒算不上,但是,我近来确实得了一个新的消息,若是利用好了,恐怕真的能让于谦彻底跌落云端……”

“什么消息?”

张輗皱着眉头,强按着怒意,开口问道。

朱仪明显有些不太想说,但是看张輗这副样子,再瞒下去怕是两家决裂就在眼前,因此,踌躇片刻,朱仪压低声音,道。

“按照我们商定的计划,揭发于谦的那件事,不能由我们来做,甚至不能和各家勋贵有牵扯,否则便会让文臣抓到把柄,厮闹起来,不好收拾。”

“但是,如今朱阁老又不宜高调,所以若我等不动,想在朝中大臣当中找一个有分量的人参奏,怕是不易,官位低阶的,又怕引不起什么风浪,所以最终,我去找了襄王爷!”

“襄王爷?”

张輗略略有些惊讶,他倒是知道,朱仪有利用宗亲的这个想法,但是他一直以为,朱仪的目标是伊王,毕竟,伊王和于谦的仇怨不浅,但是后来,朱仪在十王府碰了壁,再加上后来诸王陆续离京,他便以为,朱仪绝了这个想法,却不曾想,朱仪是将目标,转移到了襄王的身上。

只是……

“襄王爷肯为此事参与朝政?你要知道,那可是于谦……”

如果说是伊王,张輗觉得还有几分可能,但是襄王,他确实想不到,他有什么参与此事的缘由。

不过这个,朱仪却不愿细说,只道。

“这个二爷不必担忧,襄王爷已然应允,只不过,我在和襄王爷商谈此事时,却意外得知了一个消息,正是这个消息,让我决定,再等待一段时间再动手。”

“二爷可还记得,当初因为代藩移封之事,代王爷堵了户部的大门,随后,陛下曾召诸王和户部的沈尚书一同觐见之事?”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