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0页(1 / 1)
('
所以,才有了王翺上次的奇怪举动。近些日子以来,俞士悦对朝中的风向,也隐隐有所察觉,他本来还在奇怪,内阁当中的闲谈,怎么会传的这么快,现在想来,既然这个局是王翺组的,那么散布消息出去的,自然也是他。那次‘闲谈’,王翺说了两件事,其一是就之前御前奏对进行‘解释’,其二是表达了对年富等人的赞赏。当时俞士悦一直在奇怪,王翺为什么要做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但是现在看来,他的举动并非是没有意义,只不过,目标不在他身上而已。凭他的那几句‘解释’,不可能化的开俞士悦对他的不满,也更不要谈于谦知道以后,会‘谅解’他,事实上,王翺的所作所为,也根本不是想要缓和关系。相反的,他恰恰是要将此事宣扬开来,他要让朝野上下都知道,于谦入狱时,他曾经劝谏过皇帝,要趁此机会整肃兵部,打压于谦,如此一来,王翺和于谦,便算是结下了仇怨。这种仇怨,放在平时,当然是坏处,但是,放在如今,却正好能够帮助王翺上位。既然如今天子决定将于谦调出京师,那么也就意味着,短时间内,不会再刻意打压兵部,如此一来,这个新任的兵部尚书,就必须要能够替天子完成这件事。所以说,继任之人,势必是一个和于谦敌对之人,不仅如此,这个人还必须有足够的威望声势,否则的话,必然没有办法压得住兵部剩下的人,毕竟,这些人多多少少,都和于谦有关系,自然会同仇敌忾。如此一来,可选的范围就小的多了。当然,天子也可以选一个相对中庸平和的大臣接掌兵部,如此一来,倒是会让底下的官员更容易接受,但是,这么做的话,整肃兵部要花的时间,会长的多。因此,在王翺已经造出这样声势的情况下,他能够继任的可能性至少是七成以上。而这最后的三成,则是朝臣的态度,说白了,兵部尚书出缺,势必会引起各方势力的关注和争夺。这种情况之下,如果说于谦和俞士悦这些人,不惜一切代价,要阻拦他上位,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之所以这是最后的三成,原因就在于,这既是王翺要考虑的,也是天子要考虑的。换句话说,前头所做的这些努力,目的是让王翺成为天子心中的人选,只要这个目标达到,那么剩下的困难虽多,可有天子在,解决起来,就容易得多。于是,便有了今日的奏对,刚刚天子这句话,问的既是俞士悦,也是于谦。这种时候,如果俞士悦否了,那么,天子势必要再三考量一下,是否要用王翺,但是代价可能就是,俞士悦自己在天子心中,会留下不识大体的印象,连带着于谦,也会受到影响。而俞士悦最终自己‘举荐’了王翺,实际上,也就是在此事上做了表态,无论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是至少明面上,他不可能再阻拦王翺继任,甚至于,待得消息传到朝堂上,有俞士悦今日的表态在,之后王翺到了兵部,他也不能在明面上掣肘对方。如此心计,可堪称的上一句老谋深算,过往时候,俞士悦到底还是小看了这位首辅大人。也是,当初王翺进京之时,内阁还是陈循和高谷的天下,可结果他入京之后,短短的数月时间,就坐稳了内阁首辅的位置,岂会是那么简单的?这次甫一出手,当真是算尽人心,手段又准又狠!“有没有谋划,首辅大人自己清楚,只是,这兵部尚书的位置,拿得住,也得坐得稳才是,兵部事繁,还望首辅大人能够料理的住。”看着王翺得意的样子,俞士悦不由轻哼了一声,口气也不怎么好。见此状况,王翺笑意收敛,道。“其实,我离开了内阁,也是好事,若我继任了兵部尚书,那么内阁首辅一职空出来,自然该当时次辅大人继任,如此一来,今日次辅大人在陛”这话一出,俞士悦脸色越发的不好看了,盯着王翺开口,道。“皆大欢喜?”“首辅大人此言,怕才是在说笑吧。”俞士悦自己心里清楚,就算是王翺走了,这个内阁首辅的位置,也轮不到他来坐。不为别的,恰恰是因为,他如今身上还兼着的太子府詹事一职,因着一身两职,俞士悦在内阁当中,本身就拥有可以和王翺相抗衡的实力威望,如果说,再把首辅的位置给他,那么今后内阁当中,怕是就算其他几个阁臣联合起来,也难以牵制于他。如今,刚刚有了兵部的前车之鉴,以天子的英明,怎么可能再让内阁重蹈覆辙,他俞士悦手里,可没有一个整饬军屯的大政。所以说,这次的事情到了最后,最大的得利者只怕是……俞士悦看着对面的王翺,冷冷开口,道。“……却不知道,首辅大人是什么时候,和张阁老有的这么近的交情!”第1113章 尘埃落定文华殿前的谈话,到了最后,到底是不欢而散。说白了,王翺这次,不仅是谋算了兵部尚书一职,顺带着,连内阁首辅的位置,都一并算计了。按照当今陛下的行事作风来看,内阁在朝堂上的职位,是低于六部的,最明显的一个标志,就是官品的差别。内阁诸臣,皆加六部尚书之衔,看似和六部平齐,但是,尚书衔外,还有太子三师三少之衔。朝廷惯例,像是三公,三孤之衔,并不轻授,发展到如今,太子三师和太子三少,也已成荣衔。如今的朝堂之上,王文加少师,胡濙加少傅,于谦加少保,但是,这皆有缘由,王文是因他在辽东孤身出使,力转战局,尔后又在紫荆关一战力压任礼,奠定士气,再加上他素受天子宠信,重重原因叠加,因而有此殊荣。除他之外,胡濙和于谦二人,则是因为拥立之功,和他们一样在天子登基过程当中出力的李贤,也同样得了国公的荣赏。换句话说,这几个人的三孤之衔,几乎是不可复制的,所以,不可当做常例来看。但是,太子三师和太子三少却不一样,前次太子殿下出阁读书,天子几乎给朝中份量重的大臣,都加了荣衔,当时,许多人都议论纷纷,不知其意。可只要仔细观察,便可看出其中端倪,如今的六部七卿,包含已经有了三孤之衔的胡濙,王文在内,身上都还有一个太子三师的加衔。吏部,兵部,都察院加太子太师,礼部,户部加太子太傅,刑部加太子太保,基本上就是按着六部的排序来的,唯一例外的是工部陈循,加太子太师,不过,他的情况特殊,是第一个由内阁转迁尚书的大臣,而且此前还挂着翰林学士的职衔,调任工部尚书后,加衔自然有所不同,倒是不妨碍什么。与之相对的,则是内阁诸臣,虽然仍有六部尚书之衔,但是,却仅加太子三少之衔,首辅王翺,次辅俞士悦为太子少师,剩下的阁臣,皆是太子少傅或太子少保,就连如今真正主管东宫事务的俞士悦,和此前曾同样立下大功,且在太子出阁一事中有所贡献的朱鉴,也不例外。由此可见,这绝非是偶然,而是天子有意为之。原本内阁并无定制,但是,加了尚书衔之后,加上票拟权在手,隐隐有和六部争锋的趋势,可这一点,明显是天子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在此之上,借着太子出阁的机会,重新对六部和内阁的关系做了调整,太子三少是正二品,六部尚书也是正二品,所以对于阁臣来说,这个加衔,并不能带来官位品阶上的提升。可是,太子三师则不一样,皆为从一品,身加此衔,依照惯例,便可依照一品朝职视之,除了俸禄不同之外,朝堂上的站位,乃至是袍服都有所区别。从一品也是一品,有资格着文官中最高级别的绯色仙鹤袍,可正二品却只能着次一级的绯色锦鸡袍,这便是不同。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