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5页(1 / 1)
('
你要说这个,大家可就不困了。王文的话音落下,在场的一众大臣,眼中都闪过一丝若有所思,原本反对的态度,也渐渐软化下来。说白了,身在官场,很多时候,大家的立场是灵活可变的,主要的一点就是看,到底是否有利可图。如今,天子明显是已经下定了决心,要清查这些案子,然后从抄没的银两当中,来填补朝廷赈灾的亏空。所以,这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事情了,既然如此,那么,就只能想想,如何在这件事情当中,获得更大的利益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未必就不是一次,重新划分朝堂上势力的机会。如今的朝堂之上,虽然皇帝早有旨意不准结党,但是,官场之上,相互提携,互有交由,这本就是难以避免的事情。很多时候,朝中的威望,地位,也靠的就是官场上的人脉,即便是像殿中的这些重臣一样已经算是到达了核心层,可有很多事情,总不好亲自出面。所以,底下有人能够替他们办事,朝堂上能够替他们说话,也是很重要的。从这一点而言,这次刑部的举动,乃至是将来的京察,未必就不是一次大好的时机。见此状况,朱祁钰的脸上也露出一丝笑意。所以说,朝堂之事,不能一味的动用权威强硬,威逼利诱一起上,才是最好用的法子。眼瞧着众人都没了什么意见,朱祁钰点了点头,道。“此事就这么定了,明日早朝,朕会在朝上公布此事,命各衙门配合。”言下之意,早朝上如何安抚众臣,就交给你们在场的几个人了。“臣遵旨……”对于这一点,显然几人都并不意外,毕竟,这么大的事情,也不是下一道旨意就能完事的,肯定要经过朝议,既然如此,那么,朝中重臣,尤其是牵扯其中的重臣对此的态度,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翌日,太阳照常升起,群臣像往常一样早早的来到了金水河畔,随着沉重的钟声响起,宫门大开,早朝正式开始。不出意外的是,旨意公布的第一时间,就引起了群臣的议论,随后,便有不少大臣站出来反对。不过,和一干重臣私下里奏对时实话实说不一样的是,这些大臣的理由,听起来就冠冕堂皇的多。什么“犯官胡乱攀咬”,“朝中有奸臣蛊惑陛下,大兴刑狱之事”,“圣天子治下,朝政清明,何来吏治污浊”。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但是可惜的是,此事既然是以圣旨的形势公布的,自然代表了没什么可以商量的空间。很快,吏部,刑部,户部的几个尚书就站了出来,将其他的声音都压了下来。其他的几个重臣,紧随其后,也表示赞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一回,都察院的王副都御史,竟然出奇的保持了沉默,并没有站出来彰显自己的存在感,倒是叫许多大臣觉得十分意外。不过,无论如何,这件事情已成定局,就算是有些人心怀不满,也无法改变,也就只能想想,之后该怎么办了。夜,陈循的府邸当中。“陈师,事情原委便是如此,还请陈师救我……看着自己面前的这个学生,陈循的脸上闪过一丝苦涩。当初王铉找上他的时候,他就已经觉得有些不对劲了,但是,他怎么也没有料到,竟然是这样的结果。那个现在还被关在狱中的季同,王铉之所以力保他,不是为了什么交情,而是因为,季同贪污的那些常平仓的粮食,在发卖给当地的粮商之后,有三分之一的利润,都送到了京师打点,替他代为奔走的,就是王铉。自然,这些赃银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进了王铉的口袋。“回去吧,我帮不了你。”无力的垂下手,陈循摇了摇头,一下子像是苍老了许多。“陛下心意已决,刑部此次也决不会容情,你们既然敢犯下这种事情,事到临头,自然难逃罪责。”“老师!”王铉脸色难看的叫了一声,但是,陈循却并不想听他再多说半句话,挥手便让管家送客。见此状况,王铉也不好再继续多说,沉着脸色拱了拱手,转身便离开了陈府。出了府门,上了轿子,王铉却并没有立刻回家,而是在陈府前的一个小巷子前停下,然后上了一辆马车。马车当中,一身儒衫的徐有贞,正含笑而坐,瞧见王铉上车,眉头一挑,道。“我早说了,你去找陈师,没有用的,他的性格,不是肯为吾等出头的人,否则的话,当初商辂等人被贬出京,你以为真的是因为他远在地方,无力阻止吗?”听到徐有贞的这番话,原本就神色难看的王铉,脸色变得更加阴沉了几分,道。“徐兄说得对,是我太天真了。”“既然他如此绝情,那也就别怪我不顾念师生的情分了……”“本该如此!”见此状况,徐有贞双手一合,笑着开口道。深沉的夜色下,无数的波涛,正在酝酿当中,却不知,到底会有多少人,会被卷进其中……第1155章 天灾人祸随着一道道旨意下达,整个朝堂上下,都忙碌了起来。“启禀陛下,征倭大军刚刚发来军报,经过数月的围堵,海上倭寇已经开始逐渐偷渡上岸,都督张輗分兵多路,暗中潜伏,查得有当地乡绅暗中运送物资,协助倭寇共十三家,如今,这十三家乡绅府邸已经被查封,阖家上下被府衙收押,上岸倭寇斩首八十二级,俘虏二百一十三人……”早朝上,兵部尚书王翱站在殿中,将刚刚收到的军报一字一句的读了出来。随着他的声音响起,底下的一众大臣,也开始窃窃私语。算算日子,征倭大军出兵也有三四个月了,如果从于谦出京算起,怎么也有快半年了,这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这么长的时间,却仅仅拿到这样的战果……“陛下,大军出征已有数月,朝廷倾尽全力供应粮草军需,然则,数月过去,总兵官张輗,提督大臣于谦始终裹足不前,坚守不出,如今虽则出兵,却仅仅斩获八十余首级,实乃怠慢拖延,臣请陛下降旨斥责二人,命其从速剿寇。”很快,兵科都给事中叶盛率先站了出来。紧随其后,都察院的几个御史也纷纷出列,道。“陛下,大军如此耽搁,实则是徒增靡耗,如今朝廷财用紧张,河南,山东等地尚有旱灾,饥民已有饿死之事,亦有民变发生,恳请陛下顾念民生,令大军回返。”朝中对于这次出征,本就并不看好,只不过,碍于皇帝的威权,所以,才捏着鼻子应了下来。如今,有了这么一个机会可以借题发挥,自然是揪着不放,大肆发挥。不过,所幸的是,朝堂上也不全是反对之声,眼瞧着这么多人将矛头对准了于谦,兵部的几个郎官,立刻就坐不住了。要知道,于谦虽然离京了,但是,兵部却还是他的大本营,里头的不少官员,都是受他一手提拔起来的,自然不能任由这些人弹劾于谦。武选司郎中洪常率先出列,开口道。“陛下明鉴,倭寇狡诈,又习水性,茫茫大海,大军若要率先出击,必定是劳而无功,徒增伤亡,于少保定下固守之策,逼迫倭寇不得不与我官军上岸交战,实则是损失最少之计。”“何况,军报当中已然有言,如今倭寇已然按捺不住,开始偷渡上岸,若是此刻命大军改变策略,则前功尽弃尔,请陛下三思。”不过,这些科道官员们也不是好惹的,洪常的话,虽然是站在战略的角度出发的。但是,对于这些御史们来说,他们管什么战略不战略的,当下,便有人开口,直接了当的道。“前功尽弃,也比坐视灾民饿死要强得多,天下百姓的安危,岂不比剿倭更加紧要?”“何况,大军出征,向来是求速战,于少保如此迁延不进,当真是顾虑倭寇分散难以剿灭吗?还是畏惧倭寇凶悍,迟疑不敢出兵呢?”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