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页(1 / 1)
('
“才开蒙三载,那岂不是说这位举子是一位世间罕有的神童才俊?”
“若是如此,那么定个上上等,亦不为过矣。”
……
最终,这位很是善解人意,很懂得揣磨上司心意的初评考官给出了一个上上等的评定。
看到了这位初评考官如此上道,陈侍郎满意地轻拍了拍这位下属的肩膀,这才晃晃悠悠地朝着别处行去。
那边,吴尚书也在溜达,欣赏着那些考生的答卷。
看得越多,越发地觉得,高璋那个少年郎的策问的质量。
着实远在这些通篇引经据典,却没有自己想法和解决问题手段的策问之上。
不过,在所有考生答卷还没有经过两次,或者是三次定等之前,一切都只能藏在心中……
吴尚书与那陈侍郎正坐在一间不大的小屋子里边喝茶休息,一面低声交谈。
差不多一天的光景,二人溜达浏览下来,还真没有见到有比高璋那两篇策问更加精彩的文章。
高璋那孩子的两篇策问,单以其核心而论之,都那样的精彩绝伦。唯一所欠缺的,便是其行文。
可对于吴尚书这位忧国忧民的朝廷重臣而言,行文再华丽,能有什么用处?
进士取士,取的就是能够经世济民的良材美玉,而不是要一帮子书呆子照本宣科。
这也是为何,大宋科举改制以来,哪怕是新旧两党再怎么反复。
但是对于科举改革,从过去以诗赋论高低,便成以策问论上下的规定,就再没有变动过。
这也可以算得上是大宋保守派与改革派唯一达成了共识的制度改革。
“尚书,照这么看来,下官居然觉得,今科的省试魁首,怕是会有些与众不同。”
听到了陈侍郎这句半玩笑半认真的调侃之言。
吴尚书呵呵一乐,抚着浓须,悠然言道。
“少年才俊,古已有之,夫项橐七岁为圣人之师,甘罗十二为相,王勃十四便写出旷世奇文《滕王阁序》……”
“便是我朝,元献公晏殊十四进士及第,亦为世之美谈。
倘若真无可与那两篇策问比肩之文章,他高璋凭此两篇经世大作,判为省元又有何不可?”
说到了这里,吴尚书声音越发地低沉。
“他的那笔字,你我二人也都见过,用笔之老辣纯熟,怕不得有十载之功。
而官家独创的瘦金体大成,至今不过数月。这等神异之事,足堪见此子绝非凡俗之物。”
同样知晓官家于梦中相授瘦金体这等异事的陈侍郎愣了小半晌,这才低声言道。
“省元,会不会显得……”
“我大宋自仁宗盛治之后,每况愈下,再难有复昔日之盛境……
这些年来,更是奸佞满朝,昏……咳咳,忠臣能吏朝中难寻。
这位高璋,却让老夫看到了一个极为难得的契机。”
“他这两篇策问文章,随便挑出一篇来,都足可令朝堂之上尸位素餐的诸公羞煞。”
“老夫最为看重的,还是他写下的第二篇策问,一招摊丁入亩,简直就是让人头皮发麻。
可是细细想来,却又不得不承认,的确可以限制过度的土地兼并。
而且还能够让那些失土的百姓们,可以继续依附那些大地主生存。”
“至于他想要解决流民问题,居然另辟蹊径,想到了厢军。
将流民编入厢军,以功代赈。这等法子,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啊……”
“我大宋积弊久矣、冗官、冗兵、冗费更是令朝堂诸公都头疼的大问题。
他这篇策问,既可以解决流民之患,还能够让国家耗费钱粮养出来的厢军,有了用武之地。”
“厢军战力如何,这自然是不消某家再言,可是若用他们挖渠修路……”
看着这位德高望重,在朝中素有重望,哪怕是面对蔡京那位奸相,也敢硬刚,丝毫不怂的吴执中。
听到他在跟前侃侃而言,分明就是已经意动,有意把高璋弄成省元。
陈侍郎整个人头大无比,面对着位德高望重的顶头上司,忍不住提醒道。
“可他是一个才十一岁的孩子。”
“不错,正因为他还是个孩子,才十一岁。”吴尚书无比笃定地道。
第六十六章 最后的关头,今科省试魁首是谁?
“因为他年少,所以我等更不能放弃这么一位旷世之才。”
“更何况,他如此小小年纪,尚未蒙面便已令官家苦苦寻之,绝对是空前绝后。”
“若是能够得官家亲睐与信任,那么这样一位愿意经世济民的少年奇才。
与那些朝中的权宦奸相相比,哪一个更能利国利民?”
看着越说越激动,一副无法淡定的吴尚书,陈侍郎下意识地抹了把脸。
“尚书莫要忘记了,他可是高俅之子。”
“高俅之子又如何?你看那奸相蔡京长子蔡攸,与其父政见不和,世人皆知。”
面对着这位有理有据的顶头上司,陈侍郎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办法去反驳。
或者说,他自己也已经怦然心动。
“既然尚书已有定计,那么下官愿附骥尾。”
看到这位志同道合的得力臂助,被自己成功说服,吴尚书忍不住露出了一个欣慰的笑容。
打量着远处那些尚在审稿定等的考官们,吴尚书脸上的笑容越发地显得灿烂。
一干被关在贡院中的考官都没有意识到,不光昏君在搞骚操作,就连大名鼎鼎铁面无私的主考官吴尚书,居然也玩起了骚操作。
他们可没有闲功夫去打听这些破事,呕心泣血地搞完了初评之后。
都没有什么休息的功夫,又紧锣密鼓地开始了第二论的复评。
……
杨戬这些日子,也是过得甚是提心吊胆,对于省试的举子选拔有着决定权的吴尚书根本就不搭理自己。
至于那位陈侍郎,态度要比吴尚书好点,可是跟自己漏出来的尽是一些敷衍之词,就没给个准话。
这让失了宝贝,没能完成官家交待的杨戬简直度日如年。
不过在这最后定等之日,杨戬也只能游走在屋外,焦急地等待着定等录于榜上的事务结束。
天已经过了子夜,里边却还是灯火通明,仿佛里边有成千上万只鸭子在叽叽歪歪一般。
激烈的争论声,此起伏彼,听得那杨戬甚至以为里边快要动手了都。
但是最终,在那位吴尚书与陈侍郎的联手弹压之下,最终,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
显得十分憔悴而又兴奋的吴尚书正在审视着摆在长桌上的最后一张榜。
此刻,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那就是今科省试魁首是谁?
经过了激烈的争论,还有吴尚书与陈侍郎涛涛不绝的雄辩,最终说服了在场的考官。
吴尚书这位主考官深吸了一口气,提起了毛笔,在那张大红色的纸张上郑重落笔。
看到了高璋这两个字,显得那样醒目地落于红纸之上。
一干考官中,满满尽是羡慕嫉妒恨。
主要还是因为高璋这小子,居然是那个幸进权臣高太尉的独子。
而且居然才十一岁,但是偏偏他写出来的那两篇文章,让一干考官,也不得不自愧不如。
直到把这个省元也给确定了之后,身心俱疲的一干考官这才如释重负地吐了口浊气。
终于,今科省试,算是走到了最后一步,接下来,那就是即将张榜公布了。
陈侍郎打量着屋内的滴漏,这才惊觉,早就已经过了三更天。
“诸位同仁,都已经过了子夜了,大事已了,赶紧让厨房弄些吃食来大伙填填肚子,好好地休息。”
“明日一早,本官会亲自携今科及第名册入宫。”
听到了屋内传来的声音,杨戬可忍耐不住了,直接就敲响了房门。
不大会的功夫,吴尚书便领着杨戬离开了这间屋子,走到了一旁边。
毕竟那屋内全是考官,真要当面相问,指不定那些考写还以为今科省试有什么黑幕。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