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页(1 / 1)

加入书签

('

“地上太脏了,你赶紧起来,瞧你这一身的灰,走吧,咱们去屋里,你画给为师看就是。”

杨戬看着这对师徒,隐蔽地翻了个白眼,殷切地跟上。

……

高璋站在书案跟前,提起了紫毫笔,很快就一挥而就。

一张惟妙惟肖,十分典型的大唐王朝制式步兵长弓就出现在了宣纸之上。

为了能够让师尊明白这柄长弓的长与宽,为此,高璋还顺手就在一旁边写下了一组数据。

穿越之前,高璋一直都是唐粉和明粉,在他的意识里边,大宋就是大怂。

这个朝代,除了经济十分的发达之外,军事、外交,几乎全是渣,让人实在是相当的嫌弃。

但是对于唐朝和明朝的方方面面,高璋自然是耳熟能详,特别是军事方面更是让人神往不已。

什么唐十三甲,还有什么唐明光甲,还有唐横刀,唐陌刀如此种种。

对于唐朝的军事但凡是有一定了解的,亦必然会知晓那些只会出现在唐朝的军事装备。

而那种板弓,或者是昏君口中的扁担弓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直到后世的考古专家们,在一次次的光明正大的发掘科研活动中。

寻找到了这种盛唐的弓具,加上盛唐的墓室中的壁画的描绘,这才得以确定,这是弓而非是长兵器。

感谢后世的视频媒体的发达,让他在网络上都见到过这种长弓的复原物。

并且经过测试,这种大唐盛世的板弓,虽然所使用的材质为柘木和桑木,逊色于紫衫木。

也就是说在材质上,不如英格兰长弓优良,但是其结构更为合理,威力上只高不低。

啥叫结构合理,就是上下那两块类似扁担宽度的造型,给予了弓臂更优秀的输出效率。

而英格兰长弓是一种较为原始的设计,其能量输出效率是很低的。也就是弓的能量不能很好的传递给箭。

这当然不是高璋自己在瞎鸡儿吹牛逼,而是有科学依据的,大唐就是牛逼,军备亦然。

第二百三十一章 军国大事不如狗……

听了高璋那样一番讲解,官家赵佶倒是听得深以为然。

“你不说,为师也很清楚,我大宋武备废弛,不是一天两天了,之前的手刀,还有你今日所言的弓。”

“你可知道,一柄西夏所制良弓,在东京卖价多少?”

“这个弟子真不知道。”高璋赶紧摇了摇头,表情很茫然。

“三百至五百贯……”官家赵佶翘起了手指头,满脸不无羡慕,却又无可奈何地道。

“西夏小国,人口不过两百万口,可是其甲之坚,其兵之利,其弓之劲,皆在我大宋之上……”

“每每有西夏之物流入我大宋,都会被视若珍宝,这简直就是我朝之耻。”

说到了这,作为大宋天子的官家赵佶不禁有些气极败坏。

高璋也一脸蛋疼,心有戚戚,那咋办?军备这玩意,还不是让朝廷一票贪婪无度的官员给玩烂的。

重要的还是,重文抑武,这一项基本国策,导致的大宋王朝更注重于文官,甚至将一国之军国大事,都拿来作为党争内卷的手段。

比如变法派想要攻打西夏,保守派就会觉得你们就是瞎鸡儿乱搞纷纷跳出来表示反对。

总之,乱糟糟的屁事太多,好在,高璋还是个孩子。

重要的是,自己的师尊是一位昏君,有这样一位昏君在朝,若是有像张居正这样的执宰获得他的全盘信任。

至上而下的进行变革,不愁大宋不兴。

只可惜,蔡京那个奸相是什么货色,历史对于他的评价,已经很清楚。

所以,自己来了……

官家赵佶发了一通脾气之后,越发地觉得高璋是想自己之所想,忧自己之所忧。

这位爱徒的本事,他相当的清楚。

不过作为一位爱护弟子的师长,官家赵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小高啊,你的本事,毋庸置疑,为师自然是相信你的。”

“可是这军械改革,你如何说服朝廷百官,还有无数将士,认可你,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毕竟你所言的这等长弓,既无实物,也无人见识过。”

“为师给你一个建议,最好是先弄出样品以试之,倘若真的如你所言一般犀利,且又物美价廉。”

“那么为师自然会站在你这一边,让那开封金属工坊,拿下制弓的外包业务。”

“弟子谢过师尊关爱,弟子回头就去请工匠试制,争取尽快制作出来,献到师尊驾前,请师尊品鉴。”

看到高璋对自己的建议言听计从,这让官家赵佶这位几乎就没有实操教过高璋什么东西的师尊很有为人师表的爽感。

“好好好,为师之言,你能听得进去,这是再好不过了。”

“你不必着急,用心做,耐心做便是,只要做好了,有为师作你的后盾,此事定可大成。”

高璋乖巧而又老实地点了点头,其实自己早就已经暗戳戳地找工匠开搞,现如今已然在反复测试阶段。

但是这些话,自己能说吗?说出来,只能说明情商太低。

作为已经揣摩昏君师尊的心思近乎十拿九稳的爱徒,高璋可没有那么蠢。

另外一件东西胄,也就是头盔,之所以高璋只制作头盔,而不制作全身甲具。

重点还是担心遭遇朝廷臣工的强烈反对,自古以来,私藏甲具那可是重大罪刑。

而且,大宋制甲,成本可真不便宜,一副制式铁甲,本朝是二十贯到二十五贯之间。

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差别,自然是精良与否。

最普通的制式铁甲全套二十贯,高档一些的也就二十五贯。

而搞了那么多调研的高璋倒也清楚,这玩意的成本最多十二到十五贯之间。

而大宋的将士披甲率是多少呢?呵呵,百分之七十以上。

是的这个数字不需要别人,亲爹高俅就给了高璋答案,当然,那些厢兵,乡兵之流,自然是不可能获得披甲的资格。

这里的披甲率,指的正是边军与禁军的七成以上,而且以全身甲为算,短甲不算。

因为这些人都是特殊人材,例如像一些重盾手,重弩手之类的,就只能披半甲或者短甲。

毕竟大家都是要上战场的人,别人都全身重甲,你特娘身上除了戎衣外,难道就一条兜裆布护住要害不成?

是这样你乐意上战场?挨着就伤,捅着就亡,这样只有一条兜裆布防身的禁军将士或者边军将士不造反才怪。

想一想这是一门多大的生意?所以,高璋很清楚,自己倘若敢直接说老子要做铠甲外包。呵呵……

为了自身的安全,同时也是为了温水煮青蛙。

所以,只动头盔,正好讨了个便宜。

对于掌握了水力锻压技术的开封金属工坊而言,这特娘绝对是印钞机一样的好宝贝。

头盔最适合的就是锻压,想想后世二战时期的许多经典款头盔,不就是锻压出产量吗?

虽然头盔只能防弹片或者是一些流弹之类的玩意,可是用来防弓箭还是很可以。

因为头盔这玩意,在大宋也是一个精细活,大宋的头盔使用的仍旧是札甲式。

先搞出铁片,再慢慢地锻打成型铆接起来的,费时费工费力。

甚至于有不少的头盔居然是毡帽盔,毡料为宽帽沿,只有在头部位置才是铁片或者是皮革。

这样的头盔,在高璋看起来,简直有点儿戏。

……

就在高璋这才刚刚开始聊起那头盔之事,还没多大会的功夫,那边,就已经有宦官前来禀报。

说是那条哮天神犬已经运抵,听得此言,官家赵佶当即两眼一亮站起了身来。

似乎又觉得有些不妥,转过了身来,朝着高璋颔首一笑。

“小高你不必多说,为师还能信不过你吗?”

“回头你把那长弓,还有头盔都制作出样品,拿来让为师给你品鉴。”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