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页(1 / 1)
('
心里边却有些吃不准这位老谋深算的状元公是不是脑子有坑。
你这位师尊是啥人你还不明白?
就看到了官家赵佶不禁脸色一板,将高璋的手一拦,满脸嗔意地道。
“行了,你这孩子,但凡自己有点好东西就想要往师尊这里送。”
“这些玻璃镜子,你送予为师便可,怎的连自己的秘方都要予为师?”
“正所谓有事弟子服其劳,今我大宋进行财政困顿。
师尊忧国,自身之用度常有不足,故尔弟子觉得生产经营这玻璃镜子……”
高璋一脸诚恳地解释起自己身为弟子的孝悌观念,自己有的,师尊当然也要有,总不能看着师尊为国为民,而减了自身用度,这让弟子心中惴惴,日夜难安。
所以,希望这玻璃镜子能够为师尊添一笔进项,避免师尊的用度不足,唯有如此,弟子方可安心。
看着跟前的高璋,听着他那直抵人心深处的真挚之语。
官家赵佶愣愣地看着高璋,眼眶不知何时已然泛红,看着那高璋再一次递上前来的玻璃镜子的秘方。
官家赵佶隐蔽地扭头轻弹眼角,郑重地接到了手中,打量着这份秘方,想了半天这才意味深长地一笑。
抬起了脑袋,看了那杨戬一眼,杨戬识趣地快步朝着书房外行去。
他这才将这一份秘书递还给了高璋,迎着高璋那错愕的表情,官家赵佶正色吩咐道。
“为师决定,将此秘方赐于小高你,万万不可再轻示于人前,不然,你就是对为师不敬。”
“师尊您……”
“怎么,为师的话都不听了?”
“弟子,弟子遵师尊之命。”高璋只得老老实实地答道。
“你这孩子,我可是你师尊,乃是大宋天子,富有四海。”
“你之前,将那汉唐金属工坊的股份给了为师,为师焉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如此。”
“既然师尊觉得如此不妥,弟子自当谨遵师命,要不这样,弟子会办理一家镜子工坊,将一半的股份,贡献予师尊,如此一来,弟子……”
最终,他看在爱徒高璋可怜兮兮的份上,为了不使爱徒伤心,官家赵佶勉强收下了两成的股份。
接下来,官家赵佶关切地询问起了明日的春季大阅,毕竟这次的大阅,自己这位精通治军练兵的爱徒可是出了大力。
不论是他爹高俅,还是那诸多武臣,对于高璋都是赞誉有加。
作为他的师尊,与荣有焉的官家赵佶自然巴不得这位爱徒争气一些。
日后,也能够如那范文正公一般,上马提剑上阵平天下,下马执笔拜相安天下。
唯其如此,西夏何愁不定,幽燕十六州何愁不复,大宋当可得复汉唐之荣光矣。
不然,就连自称一个大宋,都明显有点信心不足,一听到辽国的动静,朝堂中的不少臣工腿肚子都在哆嗦,实在憋屈。
……
官家赵佶再一次亲自将高璋送到了书房门口,又遣了那杨戬去送高璋。
高璋拜别了师尊之后,与那杨戬一同朝着宫外行去。
行不多远,杨戬忍不住小声了拍起了马屁。
“状元公,您方才那么做,当真是让咱家佩服,不过,若是官家真的收了您的秘方去……”
高璋扫了一眼杨戬,露出了一个温和的笑容,语气波澜不惊。
“家师就算是收下了我呈上的秘方,难道你觉得家师会禁止我做这门生意不成?”
杨戬听得此言,亦是只能点头附和道。
“……这倒真是,以官家对状元公之青睐,自然不会如此绝情。”
高璋呵呵一乐,镜子生意必定会是一门赚钱赚到头皮发麻的生意。
不然老子为什么要赶着趟的献镜子又献秘方,还不就是为了欲擒故纵,方好杜绝后患。
第三百六十二章 春季大阅已然开始
自己这位昏君师尊的性格到底是怎么样的,高璋不敢说百分之一百地拿捏,但是想要拿捏个八九成完全没有问题。
毕竟昏君师尊有着一股子浓浓的文青气质,自己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又先送上了那么多的玻璃镜子,再掏出那份秘方。
这样的情况下,昏君师尊倘若还好意思收下那份秘方,那他就不应该是行事喜欢讲感情的宋徽宗。
而是为了财帛连官爵什么都敢拿来卖的汉灵帝才对。
行至无人处,高璋轻拍前额,在那杨戬疑惑的目光中伸手入怀。
杨戬就看到了高璋从怀中取出了一块也就约一寸半左右大小的小圆镜,然后抬手递了过来。
“都差点把这件送给杨中官的礼物给忘了。”
杨戬可真没想到自己居然也有礼物,一时之间错愕当场。
“还请杨中官收下此物,莫非是觉得小了?”
杨戬接到了手中,打量着镜中面白无须,两鬓飞霜的自己,不禁喜笑颜开,第一时间就把此物给收拢入怀中。
“不不不,多谢状元公,没想到,状元公您居然还记得咱家……”
“杨中官说的什么话,我在宫外,为家师办事,少不得那皇城司诸官之助。”
“而杨中官你乃是家师身边的得力心腹,若无你授意,那皇城司办事,焉能如此尽心尽力……”
高璋笑眯眯地看向这位师尊的心腹近宦,这位老太监倒也算是一个妙人。
至少跟他打交道感觉还不错,而且他又深得昏君师尊的信任,笼络住对方,也利于自己行事。
杨中官抬手摸了摸藏到了怀中的这小镜子的轮廓,想了想,把嗓音压得极低,朝着高璋一阵低语道。
“多谢状元公的美意,状元公且宽心,咱家在官家身边,定然会多说一些状元公的好话……”
“不不不,不必如此,只要杨中官像过去一般,与我交道就好。”
“若是你总夸我,指不定家师还觉得你我之间……”
听得此言,看到这位状元公脸上不变的笑容,杨中官心领神会地点了点头,不再多言。
……
第二天,大宋的文武重臣们,皆尽齐聚于那位于东京城西边,与那位于顺天门大街北面的金明池相对应的琼林苑。
大宋官家赵佶,已然高居于那面对着那开阔而又巨大的空旷平地的南面高丘之上。
这座高丘之上,建有楼阁亭台,山下还铺设着彩石所铺设的道路,并且在这苑中,不少地方都种植着岭南、江南进贡的名花。
如今正值春季,正是百花艳丽之时。
只不过今日官家赵佶与一干文武重臣来到这里,自然不是来赏花看景的,而是来欣赏大阅兵的。
此刻不光是大宋臣工聚集于此,还有不少的百姓,此刻也都聚集在这开阔广场的外围,密密麻麻,不下数万。
好在每年都是这般景象,一干开封府差役,配合着那些不参加今日大阅的禁军。
将那些喜欢凑热闹,看热闹的东京百姓们远远地隔绝在这即将展开大阅的广场之外。
官家安然而坐,大宋文武重臣,分坐于两侧。
哪怕是坐在了这里,准备看大阅兵,那些文官们却半点也不消停。
有对着那些正在盛开的花朵摇头晃脑,吟诗作对的,亦有一些臣子,正在卖弄自己肚子里边的军略,还有引经据典在那里唾沫星子横飞地纸上谈兵。
更有一些不喜欢打打杀杀,总觉得什么事情,大家都可以坐下来慢慢聊的官吏,甚至还在小声的叽叽歪歪。
总觉得这样的大阅,就是在浪费国库的财帛,与其花耗不菲地来搞这样假模假样的阅兵。
倒还如拿这些财帛来多干点正经事,总之就算是让他们贪了去,也比拿钱浪费在军事建设方面强。
而此刻,吴执中与那陈侍郎也同样处于观礼的臣工之中。
两人此刻目不转睛地打量着那混迹在年轻官员人堆里的高璋,看着他此刻正在那里眉飞色舞地也不知道是在聊个啥。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