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页(1 / 1)

加入书签

('

那种整齐划一的军姿,震撼了到场的所有人,就连原本只安坐着的官家赵佶,也情不自禁地站起了身来。

是的,过去,将士们的步伐,跟随着鼓点而来,队伍成列,旌旗飘扬,也就如此而已,最多也就再多喊几句口号啥的。

可是现在,眼前的这帮军人,仅仅凭着他们的军姿,还有他们的步伐,队列,就已然成为了整场大宋春季大阅的焦点。

“……连鼓声都没有,他们居然能够走得如此齐整,士气高昂,这,这……”

“前所未见,闻所未闻,这等矫健之军姿,这等齐整之队列……”

此刻,刀盾手方阵已然行进到了观礼台前二十步左右,伴随着分队长刘琦的一声厉喝声,然后头朝着观礼台方向看去。

身后的整支方阵,所有人都齐刷刷地朝着那观礼台方向看了过来……

等整支方阵队伍来到了观礼台正前方,齐琦再一次厉喝出声。

整支方队,所有大宋将士,整齐划一地齐刷刷地大声厉喝。

“陛下万岁,大宋万胜,陛下万岁,大宋万胜……”

数百人如一人的吼声,瞬间就在整个校场散播开来,三呼之后。

声音又瞬间收敛,而队伍,继续向前又用正步行出了数十步之后,这才恢复正常行军。

此刻,战鼓之声再一次响起,远处等待受检阅的方阵,开始朝着这边行进而来。

站在官家身后边,看得心神摇曳,感觉自己都被那种雄壮如山的纯爷们气息刺激得浑身发颤的杨戬。

看到了面色涨得通红的官家扭过了头来,朝着自己又快又疾地吩咐道。

“小高呢,让他速速到朕这里来,快去!”

而此刻,第二个方阵:板弓手方阵,已然即将到达指定位置,正要准备进行正步前进。

蔡京呆愣愣地看着那已经离开了观礼台,渐行渐远的刀盾手方阵,忍不住扭头朝着高璋看过去。

童贯无比心疼地看着自己方才揪下来的两根胡须,亦忍不住,也朝着那身披紫袍,正在跟自己爱子童智胜,还有那蔡老六蹲在一起的高璋望了过去……

第三百六十四章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这,这,珪璋老弟,这是你操弄出来的练兵之法?”

此刻,那面红筋涨的的童智胜两眼直勾勾地看着高璋,表情因为激动让他那张原本就满是横肉的脸显得有些狰狞。

不过,眼神里边充满了佩服,还有一种叫着羡慕嫉妒恨的情绪。

至于一旁的蔡老六,两眼看着那正在大步行进的方阵队伍,显得有些神神叨叨地嘟囔不停。

“不可能,这怎么可能,明明就是个读书人,居然还懂兵法?”

面对着那一张张羡慕嫉妒恨,还有置疑甚至是充满着隐晦敌意的表情和眼神。

高璋保持着谦虚的笑容微微颔首,从容不迫地站在原地,欣赏着大宋的武贲方阵。

虽然早就知晓了自己帮着亲爹操持这一次春季大阅的消息已经传扬开来,不过,高璋也没有想到,刘琦他们今日的亮相,的确是太过耀眼了点。

毕竟过去大宋的大阅兵,军队也就那样,能够缓步前行,维持队伍齐整,就已经算得上是相当优秀了。

他们何曾得见过这种,横、竖,斜,三条线都那么整齐划一的方阵。

更不消说,那些将士们所展现出来的精气神,还有他们的军姿,步伐,无一不在刷新着这个时代人们的三观。

就在高璋唏嘘感慨地当口,就听到了一声呼喝声响起,扭头一看,就看到了那杨戬正朝着这边快步行来,频频朝着自己招手示意。

得知乃是师尊召自己过去有事相询,高璋自然不敢怠慢,撩起自己那身师尊为自己特别订制的紫袍,就看着那边快步而去。

而此刻,那板弓方阵也已然开始迈起了正步,执弓于前,大踏步前行,这些大宋武贲们一个二个雄赳赳气昂昂、英姿飒爽的样子。

让那些在远处围观的东京百姓们喝彩连连,甚至还随同他们一起大声呼喝陛下万岁,大宋万胜。

口号虽然简单,却在那围观春季大阅的百姓口中此起彼伏,仿佛永远也不会停歇。

高璋在这个时候终于赶到了昏君师尊的身边,只不过看到昏君师尊表情涨得通红,全神贯注地瞪着前方的方阵。

高璋只能按捺住招呼的冲动,乖巧地站在一旁,等着这位昏君师尊先嗨完再说。

当板弓方阵,迈着矫健的正步,离观礼台越来越远之后,官家赵佶这才如释重负地吐了一口浊气。

一扭头,就看到了恭敬地站在身畔的高璋,不禁一乐,伸出了手拍了拍高璋的肩膀。

“这些便是用了小高你琢磨出来的治军练兵之法,所操练出来的大宋禁军。”

听到了师尊赵佶连小高都喊了出来,意识到对方情绪有些过于激动的高璋规矩地朝着师尊赵佶一礼,这才恭敬地答道。

“回禀官家,臣只是给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建议罢了,主要还是我大宋将士上下一心。

都愿意以最勇往直前的雄姿,还有他们不畏艰难困苦,也要为大宋,为官家效命……”

“好了好了……”官家赵佶,差点就被高璋一本正经地在自己跟前猛夸大宋将士的那番话给逗得笑出声来。

这孩子,总是那么的谦虚,就好像生怕别人把功劳压到他身上似的。

而此刻,站在一旁的那位白发苍苍的杨指挥使大步上前,朝着官家恭敬一礼。

“官家,莫要听小状元公谦虚,此番大阅,能有如此之效果,小状元公当居首功才是。”

这位杨指挥使干脆利落的肯定之言,亦让一干大宋武臣纷纷深以为然地连连颔首不已。

一干军中悍将,总不能连一个孩子的功劳都去抢,特别是这位神童状元,本就深得天子宠爱。

这二来,不论是方阵队列,还是什么正步,以及操练之法,皆出自他高珪璋之手。

更何况,高璋虽然还很年轻,对于军略却颇有见地。所以,提前示好,捧一捧这小娃娃,让他能够与军方亲善,终究不是坏事。

听到了这位杨指挥使的赞誉,官家赵佶朝着杨指挥使颔首一笑,露出了满意而又欣赏的笑容。

这位杨老爱卿果然是敦厚君子,有了他这番中肯的评价,足以证明,爱徒小高果然是依着那范文正公的模版成长的。

一个个的方阵,经过观礼台,在另外一边集结。

接下来,就是开始在官家与一干大宋臣工跟前进行军事演习。

官家赵佶,虽然不知兵,就连兵书,也就仅仅只是欣赏过那最知名的《孙子兵法》。

但是好歹每年两次的大阅,他自然是场场不落。

而今日所见之演习,亦让他感受到了与往昔的不同。

队伍的变阵,还有分散与聚合,明显相比起过往,要迅速了许多。

再有就是,哪怕是多兵种阵型,也不会像过那般,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够够建出完整的阵型来。

而且,当军阵摆出了前进,甚至开始突击之时,阵型的保持也要比过去完成。

这些,自然是官家赵佶这位外行人看出来的热闹。

可是一干大宋武臣们作为内行人,却很清楚,队伍的集结和分散,若是能够比之敌军多快上一分,有的时候,就足以扭转胜负。

而动作迅速、准确、协调一致的军阵,可以让将领指挥起来,如臂使指,使得作战更有效率和及时性,同样也可以成为战场上的胜负手。

又有谁能够想得到,仅仅只是队列的操演,就能够为大宋禁军带来如此之多的好处。

这也是为何杨指挥使赞誉高璋这个小娃娃,获得了一干武臣认同的原因之一。

此刻过千的大宋禁军将士,盾手在外,长予手在其后,而后方,则是大量的板弓手。

最先向假想敌发起进攻的,自然就是那射程超远的板弓手。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