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页(1 / 1)
('
不过因为江南之前这才发生过动荡,所以这边的情况,皇城司还需要继续掌控。
为此,杨都知就留下了一位心腹在此,继续办差,甚至当着高璋的面吩咐了这位张押司。
所有派发往东京汴梁的消息,都必须要由高宣抚过目。
高璋自然也很清楚,这是杨都知在表明自己的态度,虽然高璋自认自己做事谨慎低调。
可也保不齐难免有什么疏漏,而杨都知这样的做法,高璋自然笑纳。
仔细地打量着这里边的情报,看到里边关于那藤原国的详细描述,还有那藤原国主的谦卑与恭敬都跃然于纸上。
里边还有不少吹捧高璋这位状元公,在苏州,甚至是为了整个两浙路的经济繁荣而兢兢业业呕心泣血的马屁话。
对此,高璋表示很满意,哪怕是他们拍得有点拙劣,但是高璋也不能下笔改动。
拍得拙劣,这才显得足够真实,肯定不是老子这位状元公亲自下笔改的稿。
详细地看了一遍之后,高璋将这份手册递还给了张押司,想了想又吩咐了句。
“你记得在里边再加上一句,就说本官今年已经试种那占城稻获得了成功。
所以决定今年要在苏州各县,全面推广两季稻。”
“是下官这就去办。”张押司老老实实地点了点头便快步而去。
高璋今年还真没种过那占城稻米,可问题是,明州那边早此年就已经有人开始种植了那种占城稻米,并且还获得了成功。
只不过那是早些年海商弄来的稻种,如今在明州一带,已经有好些农户开始试种。
听闻就连那泉州,也有种植这种可收获两季的双季稻。
但是那两地的官府都不怎么在意,可高璋不一样,听到了消息之后,不禁心中暗喜。
这踏马不拿来刷一刷政绩,简直对不起自己。
当然,皇城司的情报,是防备万一师尊有了雅兴去瞧而准备的。
自己这边,当然不能把功劳独占,还是老规矩,雨露均沾。
……
在那些送往东京的财帛物资还在半路之时,书信已然提前被送抵了东京汴梁。
蔡京这位大宋执宰,正朝着那书房行去,这才刚来到了书房门口,便听到了有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一扭头,就看到了一名管事快步赶来。
“相爷,童中官遣人送来一封请柬。”
蔡京微愕,接过之后,摊开一看,就看到了请柬里边童贯的亲笔书信,意思就是今日自己得了一幅书画,不知真伪。
特地邀请蔡相到城外庄院一同鉴赏,另外,他还邀请了那太尉高俅。
看到了这份请柬的内容,蔡京都有些懵了。
毕竟自己与那太尉高俅不仅仅表面不和,实际上也不是一路人。
反倒是与那童贯还有些共同语言,毕竟二人也算得上是守望相助。
可是今日,童贯却特别点明他还请了那太尉高俅。
几眨眼的功夫,蔡京就反应了过来,旋即面色微微一沉。
“既然如此,老夫不去终究不妥当,让他们速速备车。”
管事点头答应了一声之后快步而去,不多时,蔡京就登车而去。
而柱香的功夫之后,一匹风尘扑扑的快马,终于赶到了那蔡相府门前。
守在门口的蔡府家丁自然认得这位,乃是追随蔡老六在江南的亲随。
听闻那老爷已经前往赴宴之后,这位亲随不敢怠慢,问明了前往何处之后,便打马而去。
出了城行不多远,便来到了那位于城外不远处的东水门外,至虹桥畔的童贯私家庄院。
马车径直就驶入了大门洞开的庄院深处,撩开车帘,蔡京就看到了那已然从屋内迎了出来的童贯和高俅。
第四百九十四章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上)
“这等风雪寒冬,还要劳烦蔡相你跑一趟,实在是咱家的罪过……”
童贯朗笑着大步上前,招呼道。
一旁的高俅则只是朝着蔡京很礼貌地招呼了下。
披着厚裘的蔡京朝着这二人还了一礼,这才苦笑道。
“能让童观察与高太尉在如此天气在此相聚,又还让本相这把老骨头也来凑趣,想必事涉那几个……嗯,江南苏州之事吧?”
本想说孽畜,考虑到一旁还站着神童状元高璋的亲爹。
同样也很要脸的蔡京,可以在同样娃娃是孽畜的童贯跟前埋汰嘲笑自己儿子。
可他实在不想在高俅跟前丢这个脸。
话音刚落,就有一位庄园的管事快步而来,他的身后跟随着的,正是那位之前没遇上蔡京的信使。
“相爷,这是六郎命小人送予相爷的书信,六郎交待小人,务必要要到相爷手上。”
蔡京接过了这封书信,这个时候自然不好打开,三人就这么径直入屋。
相比起外面的风雪,屋里边则显得温暖了许多,特别是那个大铁炉子,杵在屋子中央。
这屋子里的温度虽然比不上春天,但也舒适了不少。
而这种烧煤的大铁炉子,最开始出自开封金属工坊之手,现如今,东京汴梁不少的铁匠、铁器铺子也开始大肆地制造这种炉子。
相比起那碳而言,这种烧煤的炉子不论是火力,还是发热效果,可都比那碳盆强上百倍。
唯一有些碍眼的,就是需要杵上一根长长的铁管,将那些燃烧所产生的烟气排出。
但是由于煤的价格十分低廉,使得百姓们的取暖得到了保证,而且这种铁炉子价格不贵。
以至于东京汴梁的这个冬天,特别是白日里大雪纷飞之际,就能够看到,处处皆是青烟盘旋。
都脱去了厚实的裘衣宾主分坐,那童贯便朝着那正打量手中书信的蔡京笑道。
“既然你家六郎的信刚到,那蔡相你就先看看你家六郎都说了些什么,回头,咱们再好好商议。”
“如此也好,那就得罪了……”蔡京撇开了二人,开始拆信。
不大会的功夫,自家六郎蔡杳那熟悉的笔迹便跃然于纸上。
书信中的内容详细地讲述了他蔡家麒麟子这些日子以来在那苏州的丰功伟绩。
就连那前段时间大火大热,震惊了整个东南沿海地区的杭州万国商品博览会,正是他呕心泣血搞出来的策划。
另外就是,他蔡六郎的名声都已经传回了福建老家,甚至老家都有人慕名来到了苏州拜访他。
仅仅看到这里,蔡京的呼吸已经开始粗重起来,好在耳边传来了那童贯与高俅的低语。
总算是让蔡京控制住自己,不要在人前失了自己大宋宰执的风仪。
……
另外就是,在那高丽与那倭国之间,还有一个国家叫藤原国。
原本一直被倍受那倭国的打压,使得他们无法接洽到天朝大宋。
好在如今,本阁老无意中发现了这个小小岛国,便将他引荐给了高璋。
在书信的最后,蔡老六总算是讲了点干货,意思就是,这座岛国特产是金银这些大宋的朝贡系统稀缺的贵金属商品。
并且,那位藤原国主还亲自过来商议,愿意每年向蔡某,也就是本阁老,进献黄金千两,白银万两。
不过考虑到你是我亲爹,作为一位很懂得长幼有序的蔡家麒麟子,这些财帛,就当是我这个儿子对你的孝敬了。
蔡京甚是蛋疼地读到了这里,开始在脑子里边反复地挤压水份。
排除废话还有那个忤逆子的各种大逆不道之言后,得到的结论就是,这个藤原国是一个很值得大宋打交道的朋友。
当然,本相绝对不是看在那每年白拿那黄金千两、白银万两的份上。
只是在书信的最后一段,那藤原国现如今国内十分混乱,大量的匪徒四处作乱,而藤原国由于本身是一个岛国,没的铁矿。
所以,现如今哪怕是征召兵马,也缺乏武器,护具等等。
希望大宋朝廷能够怜悯忠诚的藩属藤原国,将大宋淘汰下来的各种武器,都贩卖给藤原国。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