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页(1 / 1)

加入书签

('

这位王甫本是开封人氏,其人却长得金发金瞳,容貌迥异于常人。

可是此子博学多才,极有天赋,科举之时,本该位列一甲。

却因为考官觉得他模样发色皆迥异于宋人,这才将会置于二等,乃是进士出身。

可有本事的人就是有本事,他入仕之后,很快就因为其才干能力过人,被上司举荐,入了秘书阁任事。

谁曾料想,却就在数月之前,来了一位嫉贤妒能的上官,秘书丞蔡六郎。

此人乃是宋国宰相蔡京爱子,得见那王甫做出了功绩,便将其功劳窃为己有。

“此子不忿,便与那蔡六郎当面理论,结果惹恼了那蔡六郎。”

“陛下您想必也知晓,宋国执宰蔡京权倾朝野,只手遮天。”

“那王甫无权无势,所有的不过是一身才干与本事。可他惹恼了蔡老六,就直接被对方编了个由头,罢官去职。”

“可是王甫本不心某,意欲讨回公道……”

结果自然是心狠手辣的蔡老六捏造罪名,意图将其除之。

好在他王甫的品德与才能甚是受人拥戴,使得一些不愿意他就此枉死的官员,便悄悄地知会于他。

他这才得以安然地逃出了东京汴梁,可是随着那在大宋只手遮天的蔡氏却要对他赶尽杀绝。

开始全国通缉,王甫悲愤地背井离乡,决定来此投奔西夏。

正好打听到了西夏国主李乾顺求贤若渴,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寻到了他景某人的府邸。

作为同样是曾经在宋国境内犯过大案要案,要被弄死,后来逃到了这西夏之后,一路长官发财的景询自然对他的遭遇十分的同情。

让他先在自己府中暂居,一面遣人打探消息真伪。

“老臣所遣之人,在与我大夏交界的宋境城池,都能得见那通缉告示。”

“又询问了刚刚回来的商贾,以及汉人商贾,可以确定,这王甫,的确是被宋国举国通缉。”

“老臣与他从番交流,亦觉得此人才智过人,又因其经历与遭遇,令老臣不禁遥想起自己过去之经历。”

“好在入夏之得,得蒙明主垂青,方才使得老臣得以一展才华,报效朝廷……”

听了那景询这番言语,亦是已经怦然心动的李乾顺先是好好地安抚了一番回忆过往,有些激动的景询。

这才询问起了这位被宋国通缉的才俊何在。

……

正站在西夏王宫外面,焦急而又忐忑不安的王甫看到了宫门内走出了一位披盔带甲的中年男子,目光一下子就落到了自己身上。

“你便是宋国儒士王甫?”

“正是,不知这位将军有何事吩咐……”

“走吧,随我来,陛下诏你入宫。”

此言一出,王甫陡然精神一振,赶紧谢过这位前来引路的西夏将军,这才快步朝着王宫深处行去。

一路之下,王甫反复地复盘着,今日见到了西夏国主之后,该当如何行止。

很快,这位将军站在了一座大殿跟前,朝着殿内恭敬一礼。

“陛下,宋国儒士王甫带到。”

“宣他进来……”从那殿中,传出来清亮的年轻声音。

王甫吐了口气,径直埋头,步入了殿中之后,便径直朝着那位站在景询景侍郎身边的那位年轻人直接五体投地。

“宋国蒙冤之弃民王甫,恳求大夏仁义之君收留……”

此只一言,便让李乾顺眼中一亮,这话说的,实在是让人深感欢喜。

在宋国蒙冤受屈之人,怕也唯有朕这样的仁义英主,方敢收留,并收为己用。

“王儒士,快快请起,起来且让朕好好瞧瞧。”

王甫这才缓缓地站起了身来,他那头完全迥异于汉人的黄发、黄眉、黄瞳,着实完全没有半点汉人的影子。

但是他那口流利丝滑的宋国官话却不是能作伪的。

而且嗓音宏亮而又铿锵有力,双目炯炯,虽异于汉人,却也不得不让李乾顺暗赞一声好相貌。

“来人赐座,朕近日在读春秋,正好有一些疑惑,不知王儒士,可否帮朕解之?”

“还请陛下尽管问……”王甫自信一笑,一点也不拉稀摆带。

第六百一十四章 那宋国天子,当真昏庸啊……

作为一位进士出身的读书人,而且向来嘴皮子能说会道,甜言蜜语张口就来,脚踏几条船都不会觉得累的老渣男。

王甫自然不会害怕,并且在听了那李乾顺提出来的问题之后,不但可以就原文进行解释,而且还能够引申到当代。

不得不说,这就是嘴炮一党,啊不……这就是口舌之士的能耐,哪怕是在实际事务上,兴许能力有的欠缺。

但是靠嘴皮子说服上司,这样的人材也是很优秀的。

甚至末了,王甫还满脸心悦诚服地朝着李乾顺一礼。

“想不到陛下身为国君,本就政务繁重,却犹在读史,以借鉴于治国之中。”

“足见陛下之勤政爱民,此乃大夏臣民之幸事尔,与陛下相比起来,宋国天子,当真……”

听到了这话,终究也还是年轻人的李乾顺,自然很想继续听下去。

好歹王甫在宋国入仕过数载,正好感受下他口中的自己与宋国天子的比对。

王甫打起精神,开始侃侃而言,就大宋与西夏之间的君王、重臣,一一进行比对。

宋国天子就是个昏庸之主,碌碌之君。

成日不是搞艺术就是搞修真,要不就是在玩女人。

完全就是一滩扶不上墙的烂泥,而在大宋朝堂之中,奸相蔡京,权宦童贯,也都是奸佞幸进之臣工。

特别是聊到了大宋的科举取士之士,王甫愤愤地指着自己那满头的黄毛,讲述起了自己当年科举之士相当牛逼。

可就是因为自己的形象不似宋人,结果生生从状元之才,被压制成为普通进士出身。

“……而那太尉高俅之子,一个小小十一岁的稚童,八岁方才开蒙,连《千字文》都背不齐的黄口小儿。”

“就是依仗着其父乃是太尉,居然能够力压无数寒窗苦读十数载甚至是数十载的读书人,成为状元。”

“可是朕听闻,此子颇有才略,特别是他那几篇文章,朕也瞧过。”

“陛下所言极是,草民当时亦是十分的震惊,还以为我大宋当真出了一位不世之才。”

“可是后来才知晓,那哪里是他作的,不过是大宋天子颇喜此子嘴甜如蜜,暗中使人作下了文章……”

另外一个历史时空,王甫能够靠嘴皮子将大宋天子等人晃点得找不着北。

何况于这位现如今还显得年轻而又稚嫩的西夏国主,凭着他的三寸不烂之舌。

将那大宋君臣抨击得体无完肤,当然也不忘记自夸一番。

他们足足促膝长谈了差不多一个半时辰,因为景询年老体衰,难以久坐。

李乾顺这才放那景询与王甫归去,看到那王甫朝着自己恭敬一礼之后,毕恭毕敬地搀着景询,挪步朝着宫外行去。

缓步相送到了殿门口处的李乾顺亦不由得唏嘘感慨地摇了摇头。

“此等仪表堂堂,目光迥然,又知规识矩之国之良材,居然为宋国通缉?”

“看来那宋国天子,当真昏庸啊……”

……

“又一日,李乾顺诏王甫入宫,至夜王甫这才离开王宫。”

“李乾顺下诏,召王甫为中书学士,又赐其宅院,以示恩荣。”

“王甫却不忘景询举荐之恩,以恩府待之,为在西夏之宋人所称诵。”

高璋看着那一份份来自于那西夏的情报,频频点头颔首不已。

看看,这就是人材啊,这等完全就靠自己脸皮和情商,没有丝毫节操与底线的机会主义者。

当真是扔到哪里去都能够活得有滋有味的,更何况自己,啊不……是蔡六郎还给他插上了双飞翔的翅膀,能不上天才怪。

照王甫目前这个趋势,相信用不了太久的光阴,他就可以成为李乾顺的心腹宠臣。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