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7页(1 / 1)
('
“大殿下也莫要太过担心了,那位辽国天子,不过是一好畋猎淫酗,怠于政事嬉于的昏庸之君。光是那辽国腹地的女直一族的叛乱,他都徒耗十数万兵马,至今未能剿灭,哪里还有能力与我大宋一决高下?”“不过是使了诈术,撒波消息,意图恐吓我大宋朝野,试图裹挟民意,使我大宋朝堂屈从其意罢了。”已然十五岁的赵桓,认真地凝神倾听着这位自己打小就十分崇拜的神童状元。不论是才华还是学识,赵桓就没有见到过有高璋厉害的,更别提他为朝廷所建之功勋。更是让一向以祖父神宗皇帝为偶像的赵桓两眼放光,怦然心动。作为父皇的长子,赵桓虽然一向都看不太惯自己亲爹的种种作为,不是修真就是搞艺术,要不然就是找女人。但是,师尊找的这位弟子,与自己亦师亦友的高珪璋,却让赵桓觉得自己如同祖父遇上了王安石一般,甚至比王安石更加的优秀。因为王安石只是在内政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但是在军事方面,却无甚建树。可是看看跟前这位亲爹的衣钵弟子,不但政绩卓越,更有着超过当年范文正功的武略。先是南下平定江南朱氏之乱,北上一战而光复大宋失去了百年的旧土。更将那大宋畏若虎狼的辽国也给教训了一番。赵桓可是记得,那天父皇可是激动到差点热泪盈眶,自打太宗皇帝以来,大宋面对辽国,还没有取得过这样的胜绩。可是今日,听闻了辽国遣使兴师问罪之事,赵桓亦是听得有些肝颤。特别是看到父亲气急败坏的表情下,潜藏着的畏惧,亦是让赵桓也有些六神无主。可是眼下,看到了高璋那副从容自若的表情,还有他那轻描淡写的对于辽国遣使的评价。让赵桓的内心,陡然变得安稳起来,内心里边仿佛有一个声音在说,既然有他在,自己何惧之有?……赵佶此刻正坐在御书房中,脸色沉郁,现如今传播开来的这个消息,着实让他内心既愤怒又担忧。愤怒在于辽国被大宋击败,可他们居然敢如此蛮横不讲理,想要来找大宋兴师问罪。而他所担忧的,亦是在于此,辽国,对于大宋而言,就像是高悬于头顶上的一把利刃,随时会掉落下来。自真宗皇帝以来,大宋对于辽国的态度就是能花钱解决,就尽量花钱解决。如果不能花钱解决,那么你们大辽想要我大宋怎么做,请你直说,不用客气,我一定照办。这种发真内心的畏惧感,一直都存在于大宋君臣,甚至是百姓的骨子里边。这也是为何当初西夏被大宋攻伐,连连失地之后,会设法去恳请辽国出面作主。请辽国说服宋国,归还那些攻占的土地和人口。因为西夏很清楚,辽国真有这们能力与本事。而当初,小高璋倘若不是远在西北边陲,通讯不利。那么高璋率军去攻占了辽国的州县,又与辽国的精锐铁骑作战的行为。必定会令朝中百官震动,甚至会疯一般地请官家下令,让高璋不得擅起边衅。但好在,小高用一次接一次的胜利,令所有人都偃旗息鼓。可即便如此,仍旧有不少的臣工上书建言,高璋擅自与辽国作战的行为十分不智。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遭遇到辽国的报复,希望官家能够圣明一点,将那些占据的辽国州县归还辽国。再有就是,官家倘若觉得像高璋这样的灭国功臣不该受委屈,那也没关系。寻几名边将,拿他们来当成攻伐辽国州县,与辽军作战的罪魁祸首,贬官降职。然后再向辽国遣使奉上财货,解决清除误会,如此一来,想必辽国天子宽仁,也就不会再追究此事。想到当初自己听到了这个消息的时候,十分的愤怒,甚至还斥责了那些如此胆小懦弱的臣工。可是今日,当听闻了辽国遣使前来的目的之后,赵佶的心中亦不禁隐生悔意。或许当初自己的态度有些过于强硬了,不该那么飘才对……“杨戬,你说朕当初……”官家赵佶话还没出口,就若有所觉地抬起了头来。正好看到了面如冠玉的小高,正与那长子赵桓快步行来。直接就掐住了话头,露出了一个欣慰的笑容站起了身。每每自己心中遇上难解之结时,爱徒总是能够恰到好处的出现,看来,他一定有办法解决。就像他当初解决掉那辽国使节团的大难题一般。……“弟子参见师尊……”高璋快步进入了御书房之后,第一时间恭敬地纳头就拜。一旁的赵桓参见亲爹的速度,都远远不及高璋,他双手才刚刚在身前合拢,身边的高璋已然完成了最后一步。官家赵佶赶紧将高璋搀了起来之后,这才朝着身边的长子颔首示意。“快快起来,这里又没外人,不必如此,桓儿你怎么也来了?”赵桓张了张嘴,不知道该怎么作答,一旁的高璋已然丝滑的开口。“师尊,方才弟子入宫之时,正好遇上了大殿下,看到了大殿下满目忧思,便上前相问。”“这才知晓,大殿下方才得见师尊您因为辽国遣使入我大宋之事而烦忧。”“而大殿下恨自己才疏学浅,无法为父皇排忧解难……”一旁的赵桓虽然反应慢,可他也终究不是傻子,赶紧用力地点着脑袋,努力摆好表情与态度。心里边疯狂地为这位亦师亦友的珪璋兄点赞不已……而赵佶的表情,自然也是肉眼可见的变得柔和起来……第七百五十三章 说服官家,绝对是一说一个准看着跟前语气诚恳的高璋,还有那乖巧老实的长子赵桓,官家最终笑了笑,抬手轻拍了下赵桓的肩膀。出言安抚了两句,这才寻了个由头,支走了这位长子。看着对方恭敬地退出了御书房之后渐行渐远,官家终究是幽幽一声轻叹。“此子不类为师。”这话落在了杨戬与高璋的耳中,二人眼皮齐刷刷一跳,好在两位老司机都垂眉俯首,自然不能让这位大宋天子瞧出端倪。不过赵佶似乎并没有放过高璋的意思,牵着高璋来到了案几跟前坐下。“小高啊,有些话,为师不能与旁人说,也就只能跟你聊上几句。如今,桓儿是皇后所出,已经年满十六,朝中已有不少的成功开始上书,让为师立太子。可是桓儿不论才智还是学识皆属中庸,行事畏手畏尾,不如为师多矣……”看着跟前愁眉不展的师尊,高璋主动地站到了师尊的身后边,为师尊敲背,一面低言道。“像师尊您这等惊才惊艳的英主,百世都难出一位,大殿下不如您,这再正常不过了。”“而且我大宋乃是以仁孝以治天下,又有百善孝为先一说。师尊若是心忧,大殿下必然会寝食难安,生恐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对……”杨戬规矩地站在不远处,看着高璋替官家一边轻轻敲打揉捻着背部,一面轻言曼语地劝解着官家。看到官家两眼微眯,时不时颔首深以为然,认同爱徒那些合情又合理的解释。虽然高璋完全没有言及太子是否当立,可是现如今,只要官家对皇长子的印象有所改观。那么随着朝臣的劝谏给官家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太子之位,十之八九必定会落于那赵桓之手。“还得是你知晓为师的心意啊……的确,像你我师徒这等,天下又能有几指之数?”官家赵佶拍了拍高璋的手背,示意高璋坐到自己身边来,想了想,目光再一次落回到了高璋的身上。“昔日,为师就让桓儿与你多多亲近,就是希望他能够有个榜样。”“桓儿确实如你所言,才智学识皆不足论,唯有孝恭,也算能入朕之眼。”“若是其为太子,还需要你多多督导于他……”“师尊放心,弟子谨遵师命,定会殚精竭力,以报师恩。”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