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页(1 / 1)
('
……裹着满身的风雪,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心,萧奉先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大帐之中。大帐内,几个铁炉子烧着泥碳,令整个大帐内温暖如春。可是萧奉先的内心却一片寒凉,就连那端上来的美味佳肴也如同嚼腊一般。“大哥你就别担心了,这一回,陛下兴兵数十万,定可一战而定女直反贼。”萧奉先扫了一眼那志满意得溜达进来的小老弟萧嗣先,自然也看到了那萧嗣先身边的心腹谋士王甫。这位一头黄毛,中过宋国的进士,当过西夏国主心腹,而今又成为自己身边不可或缺谋士的王甫。这一年多来,可是为了萧奉先筹谋划策,干出了不少的成绩。这也让萧奉先、萧嗣先弟兄越发地信任于他。萧奉先没搭理愚蠢的亲弟弟,而是朝着那王甫颔首一笑,温方言道。“王先生来得正好,本王正好有一些疑难之事,要与先生相商。”“不敢,不知大王有何吩咐?”王甫笑眯眯地朝着萧奉先一礼,讨好地笑道。作为大宋小权臣高璋指派进入皇城司的优秀干探,现如今,很喜欢刺激性挑战的王甫也已经达到了干一行爱一行的程度。毕竟落入了皇城司之手后,原本还以为自己有机会在西夏成为权臣,称王称霸,远离大宋对自己的魔爪。结果踏马的自己不但被死死地控制住,被迫提供了不少的假情报,还不得不老老实实地将那西夏的动向传递往皇城司。原本还以为,自己说不定有一天,能够成为西夏权臣,到了那个时候,自然哪怕是不能摆脱大宋的控制,好歹也能够谈谈条件。结果没多久,跟大宋纠缠百余年屹立不倒的西夏就没了,就连国主都变成了大宋的阶下之囚。而自己,甚至连恢复身份的机会都没有得到,就被扔去跟那辽国战俘萧嗣先同囚共枕。从那一刻起,王甫再没有其他的想法与野心,只想着怎么老老实实地完成任务,渴望有朝一日,凭借着自己为国为民立下的这些功勋,能够回到大宋颐养天年。当原本就很有才干的王甫开始认认真真地当奸细,自然也就是事半功倍。现如今,他业已经成为了萧嗣先、萧奉先弟兄二人最信任的心腹兼谋士。而自己多次为萧奉先出谋划策,屡屡化解那些朝臣对萧奉先的攻讦,让萧奉先能够稳固住他权臣的地位,可谓功莫大焉。例如之前献策以增燕云之税赋以充军资,以及那按户产出兵等骚操作,皆是王甫所策之“良策”。如此一来,让萧奉先在陛下的跟前,多了一个睿智知兵的形象。这也是为何萧奉先会不搭理自己愚蠢的弟弟而对他和颜悦色的原因。“如今陛下招募大军,可是现如今武备军械不足,光是冬衣的缺口就足足有七八万套。更不消说甲具兵器,陛下命我筹措,一时半会又能去哪里弄那么多来装备将士。”“大王何必心忧,国中虽然难以筹措,但是南边的大宋,却不会缺,以大王与那位宋国高相公的交情……”萧奉先不由得眼前一亮,抚着浓须想了想。“这倒是件良策,我大辽不缺马匹,以马换那些军械装备,再加上我那位贤弟的本事,定然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只是现如今,国中不宁,想要将那些马匹安然运抵宋国,又从宋国得到这些军械辎重,一来一去,所耗之时间必定不短。”“倘若耽误了陛下征讨女直反贼之大计,陛下必定会责怪本王……”“大王不必担忧,大王想必不知,那宋国海运十分繁荣,便是可载成百上千人的五千料巨舰都有十数艘。”“而且这些舟船,便是从苏州进抵辽东所耗时间也不过十余日,远比陆路迅捷。”“只要大王知会那高相公,将交易之地点设在沿海有良港之州县,如此一来,不但不需担忧军马长途运输之困局……”“好好好,王先生当真不愧是本王的谋主,此事,就有劳王先生襄助我二弟。”说到了这,萧奉先这才转过了头来,看向萧嗣先,对这位做事不怎么牢靠的二弟一番耳提面命之后,这才靠在榻上眯起了两眼仔细盘算起来。如今辽国的情况越发地糜烂,各地的起义,叛乱此起彼伏。至于陛下,呵呵……哪怕是御驾亲征,被那金国一个大逼兜抽在脸上之后,疼了一段时间。却不懂得什么叫知耻而后勇,他只愤愤地喊打喊杀,却把事务都扔给了萧奉先去处理。对于大辽国越来越糜烂,战事对大辽不利等种种恶劣的情况。陛下只会在游猎的间隙大发雷霆,对满朝文武一通痛骂,然后继续游猎。萧奉先当真恨不得揪住陛下的衣襟,两个大逼兜抽过去,让这位昏君清醒一点,这可是你的大辽,不是老子的。萧奉先忍不住幽幽一声长叹,如今自己的外甥耶律雅里长得那么的乖巧可爱,对自己这位亲舅舅十分的敬重。可是陛下却一直未能下定决心,封其为太子,这让萧奉先甚是蛋疼。因为在耶律雅里之上,他还有一位兄长晋王耶律敖卢斡。只要未定太子之位,耶律敖卢斡不死,乖外甥就很难成为大辽天子。偏偏萧奉先还不好开口劝陛下赶紧立储,毕竟要避嫌。可惜啊,陛下身体甚是强健,怕是活上一二十年毫无问题。可是现如今大辽糜烂如此,再继续让陛下如此折腾下去,本该属于自己外甥的大辽江山,怕就要被折腾没了。或许,自己也该做些什么,也好早日让陛下确定储君,唯有如此,自己也方好执宰天下。而不会像现如今这些劳心劳力,呕心泣血地伺候这么个昏庸无道的君王。也许……自己是应该做些什么,先将那晋王耶律敖卢斡除掉,当然还有他的得力臂助他的舅父,还有他的母妃文妃……“来人,速速去请王先生,就说本王有要事相商。”第七百八十四章 以后辽国的大臣,就别往金国跑了,来我大宋多好?王甫当真是被萧奉先这位大辽权臣那种大胆的想法震惊到无以复加。可是他也不得不承认,不愧是辽国蛮夷,经常发生叛乱,经常相互杀戮。所以,萧奉先这么干,也只不过是效法一干大辽先贤罢了。可是作为大宋皇城司的精英干探,王甫开始在听到了萧奉先之言后,就已经开始疯狂地运转脑力。怎么才能够让即将要发生的辽国纷乱,为大宋所用,或者应该说,大宋该当如何从中渔利?不过冥思苦想半天却未得良策的王甫,不得不遗憾地放弃那些乱七八糟的念头,认真地听取着萧奉先的想法。时不时提出自己的建议,要整就整狠一点,整大一点。不仅仅牵扯晋王耶律敖鲁斡的母妃文妃,最好把他的舅父萧显密,以及文妃的姐夫耶律挞曷里、妹夫耶律余睹这些重臣都牵扯进来。越这样,越显得像真的,就像那位南京留守耶律淳,驻守南京道数载以来,颇得人望民心。如今又拥有大军的指挥权,手握重兵,倘若再把他也牵扯进去,这才更能令天子相信。嗯,反正大辽天子那脑子一向不咋的,只要布置够好,断绝那几位重臣自辩的路途。那么接下来,就可以安稳地欣赏昏庸之君勃然大怒,抄起屠刀剁人的场面。萧奉先深以为然,亦觉得王甫不愧是自己的心腹谋士,所思所想,甚合本王之心意。南京留守耶律淳知兵通军略,在南京颇有人望,留着是个祸害,把他搞掉,正好让自己亲弟弟萧嗣先前往南京坐镇。南院宰相李处温、副宰相马植皆是自己心腹,正好在南京辅佐亲弟弟。南京道正好与宋国接壤,而对面就是自己的好兄弟高璋所经略的河北路。有这位好兄弟与自己亲弟弟守望相助,自己就等于是有了一个稳固的大后方。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