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页(1 / 1)

加入书签

('

“告诉水师的方指挥使,南岸的辽国铁骑,交给他……”

高璋轻描淡写地只扫了一眼,就收回了目光,然后看着跟前那些追随自己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大宋名将。

看着那已经开始列阵的金国兵马,还有那城头之上观望的辽国守军,高璋深吸了一口气,抬起了手臂。

大宋万胜之声,犹如山呼海啸,小凌河上的战舰,喷射着红黑色的管焰,直接就将那小凌河河面上的浮桥撕扯成碎片。

金国兵马甚至都还没来得及发起突击,伴着那密集的滚滚惊雷之声。

一道道的烟柱从宋军阵营之上升腾而起,伴着那刺耳而又凄厉的尖啸声。

铁与火交织的战斗号角,肆意地展示着它们的狰狞与疯狂,与敌人的绝望和恐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团团由红黑色浓烟构建而成的蘑菇云,直接就覆盖住了整个金国军阵,并且在疯狂地肆虐着。

无数的断肢残臂纷飞于天际,那足以令人失聪的爆炸声,仿佛永远也不会停歇。

耶律大石,看到了那唯一的牢固浮桥,在宋国战舰的炮火肆虐之下,化为了碎片残渣。

更听到了宋军军阵上那仿佛永远也不会止歇的雷声,以及在那之后,肆虐于金国军阵中的密集到令人头皮发麻的一连串猛烈爆炸。

虽然隔着小凌河,可是耶律大石心中却浮起了一个绝望的念头。

天地之神威,绝非人力可能敌也。这支金国兵马已经完了,而那锦州城,也完了……

城头之上,站满了已经被那金国军阵中那一团团刺眼的光焰,冉冉升腾的巨大蘑菇黑云,以及地面上那些断肢残臂给吓傻掉的辽国将士。

瞳孔在颤抖的耶律永光看到那些金国将士哪里还有半点攻城时的悍不畏死与骁勇劲头,都在惊惶失措地连滚带爬地四散而逃……

远处,又有一支宋国骑兵开始向着这边驰来,刘法瞪圆了双眼,挥舞起手中的战刀,直指前方。

“大宋万胜!”

成千,上万,无数大宋虎贲的怒吼声,响彻这片辽阔的原野……

……

宣和二年夏,宋国兵马在夏国公,太子少师、枢密副使,军备部尚书,河北路经略安抚使,辽东道经略安抚使高璋的统帅之下。

于锦州城下,大破金国精锐六万,杀敌过万,俘敌近两万众。

金国名将,太师完颜迪古乃当场战死,完颜宗翰重伤被俘,完颜蒲家奴率残兵逃往辽阳府。

锦州城守军,辽国锦州知州耶律永光开城出降。

隔河相望的耶律大石只能绝望地看着锦州城落入大宋之后,愤怒与惶恐交织中,掷鞭退走。

北方,失去了消息许久的辽国天子耶律延禧率五万大军,南下,意图讨伐不忠诚的耶律淳。

不想他才刚刚离开上京,就遭遇到了完颜斜也统帅的大军。

五万辽国精锐灰飞烟灭,而大辽天子,耶律延禧却没能得脱生天,而是死在了乱军之中。

而占据中京的耶律淳听闻此消息,惊忧不已,决定移都西京,一面向宋国称臣请援。

就在耶律淳离开中京,中京一带变得空虚之际。

金国第二位皇帝完颜斡带重病,急令完颜斜也速归。本欲继续挥军西进的完颜斜也不得不立刻下令班师还朝。

宣和二年冬,完颜斡带病殒,完颜斜也登基为帝,并且向大宋宣战。

并派完颜斡赛统帅大军,兴师南下征伐辽东半岛,却为刘法所败。

之后宋军开始向北反击,任借着越来越强大的火药武器,连战连胜,大破金军,连续夺取了数十城。

更是将原辽国东京辽阳府也一并夺回,令金国震怖,完颜斜也不得不派出了使节,向大宋请和……

而此刻,南辽已经在宋军的襄助之下,拿下了耶律淳放弃的中京道,并定都于中京。

面对着大宋的那已然令天下震怖的绝对实力,在萧奉先等人的苦劝之下。

耶律雅里也只能老老实实地宣布归还燕云十六州,作为大宋襄助其的报酬。

……

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正疾驰在东京汴梁东门外那宽阔的水泥官道上。

数百精锐的大宋骑兵簇拥着这支满是仪仗的队伍前行,数十位官员的身前,是赵桓这位大宋太子殿下一马当先而行。

而落后于他数步的,则是他的三弟郓王赵楷。

这一次,他们弟兄二人,乃是奉了亲爹大宋天子赵佶之命,特来恭迎威名惊天下的大宋第一名臣:太傅兼太子太师,监修国史(副相加),渤海郡王,大宋北京留守,燕云路、辽东路经略安抚使……

嗯,也就是那光复了燕云十六州,占据了辽东半壁,立下了不世之功,令大宋得以复现汉唐盛世的国之柱石,他赵桓的恩师高璋。

第七百九十二章 师徒情深(大结局中)

出城二十里地,赵桓与那赵楷皆勒住了座骑,举目远眺前方。

而他们身后边那数十名臣工,自然也是奉命随太子殿下以及郓王殿下一同前来恭迎高璋入京的。

赵桓听着身边那些臣工的议论声,忍不住回头瞄了一眼。

前来恭迎高璋的臣工里边,有位列横班的耶律永光,这位辽国大将归降了大宋之后,现如今已然入朝赴任。

除了他之外,还有几位契丹族文武,当然也少不了来自于辽东籍的人士,还有一些则是燕云十六州归顺大宋之后,入朝任职的官吏。

例如现如今的太常寺少卿左企弓,民部左侍郎虞仲文等十余名辽东籍官员几乎皆尽到场。

他们能够来到大宋,在朝堂任职,除了他们自身的能力之外,自然也少不了太子的老师高璋的鼎力支持和举荐。

何况,高璋在这么做之前,就已经来了书信,详细地讲述了他之所以会如此做的原因。

这让赵桓与赵佶父子都明白了高璋的良苦用心,为的就是让大宋在消化燕云十六州之时,同样也要吸收和消化燕云十六州的才俊。

唯有如此,才能够稳固大宋对于燕云十六州的统治,令那些生活在燕云十六州的汉人百姓,乃至契丹人、奚人等各族。

而高璋这几年来,一直都在主持燕云十六州的军政,虽然偶尔也会有一些动乱,可是大局上基本稳定。

而且随着燕云十六州的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的飞速繁荣,老百姓们的日子也是越来越好过,自然也就不会再有人乐意扯起旗子玩命。

赵桓一想到数载之前,从远隔万里汪洋的新大陆的那些部落藩属进献而来的那些特色特产。

特别是那些亩产高到令天下震惊的新薯(新大陆产的红薯),土豆以及玉米。

还有新的油料作物,花生、葵花,美味的西红柿、吃上一口就让人面红耳赤的辣椒……

这些作物,都在高璋的大力推行之下,业已经在北方燕云十六州全面种植。

现如今,北方的花生油、葵花油,与南方的菜籽油,都已经走行寻常百姓家。

玉米如今已经成为了大宋畜牧业最优秀的饲料作物。

而新薯,土豆,同样也已经为大宋的老百姓们所接受。

相比起那现如今成日你来我往厮杀得头破血流的更北方,燕云十六州牢牢地将这些战火拒之于大宋境外。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前方传来了喧嚣之后,赵桓凝神朝着远方望去,终于看到了一支规模不小的队伍,正沿着那宽阔的水泥大道,朝着这边疾行而来。

“来了,可算是来了……”一干翘首以盼好半天的大宋臣工们亦是松了口气。

而在队伍的最前方,则是奉了天子圣谕,前往燕云护卫着高璋南下的则是一个营的禁卫御林军。

这样的规格,实在是有过于份,可是官家执意,那位越发老迈的蔡相也都不吭一声。

一干臣工,哪怕是私底下有再多的怨言,却也不好多说什么。

毕竟,以这位小高太傅的不世之功,这样的待遇,倒也不算过份。

当赵桓看到了这位数年以来完全依靠频繁的书信往来交道,却再没见过面的老师高璋之时。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