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页(1 / 1)
('
九天后,深夜,
“前方捷报!速开城门!”
明德门守军见状,赶忙打开城门,并派人护送游骑队直入皇城。
一时间,留守在各部衙门长达一个多月的各方大佬,纷纷起床。
“报!”
“秦王攻下晋阳,反王杨谅,降!”
高颎等人大喜,朝那名校尉道:“不要停,继续喊,速往大兴殿。”
大殿内,收到消息的杨广大喜,直接赏了传送捷报的校尉绢帛一千匹。
“太子,”
杨昭大喜出列:“儿臣在。”
杨广心情大好,大笑道:“你明日就去长安驿等着,一直等到你弟弟回来,把他给朕迎回宫里。”
“孩儿明白,儿臣当亲自为铭弟牵马执鞭,”杨昭高声答应,
众臣纷纷大笑,围绕在大隋中枢一月有余的阴霾,终于彻底消散。
杨广登基之后,最大的一次叛乱,就此结束,大家心里都很清楚,河北山东的小股叛军,根本成不了气候,不用多久,就会被全部消灭。
杨广下令,于大兴殿宴请群臣三日,五品以上官员,皆可赴宴。
朱雀大街,洒水净街,挂满红绸,直等杨铭返京。
秦王府,曾经的河东王府,已经换了两次门匾,第一次,是大隋第一书法家薛道衡写的,杨广认为写的不好,于是令人摘下,自己亲自题写门匾。
是的,杨广是五兄弟当中,文采书法最好的,实事求是的说,大隋朝堂,也找不出多少比他强的。
这是人家的爱好,他在江都的时候,只要闲下来,就是读书写字。
裴淑英收到捷报之后,第一时间跑向杨茵绛的产房外,稳婆已经进去一天了,里面时不时便会传出杨茵绛痛苦的惨叫声。
侍女将一盆又一盆的热水端了进去,换出一盆又一盆的污水。
门外的御医更是不停擦拭着额头的汗水,听候萧皇后的询问。
里面那位,肚子里怀的可是陛下的第一个孙子,一旦出现意外,陛下盛怒之下,这里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宫廷御医,这辈子最不愿干的事情,就是给皇室接生。
萧皇后手里握着佛珠,一个劲的念叨着菩萨保佑,半个时辰前,里面已经传出话来,王妃羊水破了。
“菩萨保佑,菩萨保佑,母子平安……”
仁寿四年,十月二十九,寅时一刻,秦王妃宇文氏诞下一子。
这是皇帝杨广的第一个孙子,他亲自来秦王府探视,并给孩子起了个名字:杨瑞。
瑞者,祥也,人有善,天以福瑞正告之……
第201章 牵马执鞭
抵达河东县的杨铭,收到消息,知道自己当爸爸了。
这是喜事,但杨铭在接受众人道贺时,却有些难为情,因为他今年,才十六岁。
如果按照大隋的习俗来看,不到四十,他就能当爷爷,可是在他的观念里,三十五六岁,仍是少年。
有儿子,是好事,但他是真不喜欢这么早就当爸爸。
因为是嫡长孙,所以皇帝皇后的赏赐必然不少,杨素更是开心的不得了,因为杨铭的儿子,是他的曾外孙。
杨谅被俘,尘埃落地,杨素眼下终于有机会跟杨铭聊些其它事情。
“是陛下让你去请的高颎?”河东县王府,宴会结束之后,杨素故意留下。
杨铭点了点头:“越公乃智者,该能看出其中缘由。”
杨素捋须笑道:“不难猜,这很正常,当年至尊让我返家,也是这个道理,也许你不相信,其实我也希望高颎回来。”
“怎么讲?”杨铭主动为他斟酒,好奇道。
杨素笑道:“老夫已位极人臣,高颎不在,我必成众矢之的,高颎回来,我反倒轻松不少,朝中为官,如履薄冰,我和高颎能坐在这个位置上这么久,自然要懂得顺着陛下的心思来,是进是退,只在陛下一人而已。”
豁达啊……杨铭笑道:“此番平叛,越公当为首功,返京之后,我自当为您说话。”
“千万不要,”杨素摆手道:“或者说,殿下可以故作姿态,往我们身上推一推,但是我们仍旧会把功劳推还给你,因为这样才合陛下心意,再者说,此番平叛,老夫并未出多大力,殿下运筹帷幄,当机立断,才是我们此番决胜的关键。”
杨铭没有再多少什么,在杨素面前,没必要惺惺作态,玩那些虚的。
不论杨素史万岁郭衍还是长孙晟,这些人不敢跟自己抢功劳,而杨广也绝不会让他们把头功占了去。
但杨素心里也清楚,杨铭一定会为他多多争取一些,毕竟杨茵绛顺利诞下一子,使得杨铭和他的关系更近一步。
杨素语重心长道:“今后在朝中,殿下务必要与我保持距离,与高颎也是一样,有什么事,咱们私下说,”
他的这句话,与高颎当初所言,几乎如出一辙,这两人看的都很通透,心知在明面上,不能与杨铭表现的过于亲近,因为会让皇帝有戒心。
但与杨铭之间,也必须保持良好关系,因为杨素看得出,杨铭未来在中枢的地位,举足轻重。
杨铭点了点头:“轻重分寸,我自会把握。”
接下来,两人又聊了很久,于子时分开,各自返回房间休息。
萧摩诃的这支部队,人数太多,已经超出王府部曲编制了,不适合带回大兴,只能暂时留在和河东县,眼下河东地区已经没多少匪盗可剿了,只能靠杨铭花钱硬养这支军队。
这些军士都是匪盗出身,名下没有地,吃喝都得花钱,杨铭需要尽快想个办法安顿他们。
本想着在河东县等一等房玄龄,但是京师那边来消息了,太子杨昭在长安驿等着他呢。
没办法,杨铭只好于翌日启程。
六万大军,在抵达的冯翊郡的时候,就被拆分开来,即使杨铭是杨广的亲儿子,杨广也不会让他带着六万人兵临城下。
抵达长安驿的时候,杨铭手里,就只有他那五千亲卫,剩下的大军都被各自军府带走了。
这五千人,其中有一多半来自越公府和裴府,返京后,也会各回各家。
太子杨昭一身朝服,亲自迎了出来,杨铭赶忙下马,后者疾步上前,一把握住缰绳,另一只手握住杨铭,就往官驿里走。
杨铭苦笑道:“大哥何故如此?”
杨昭哈哈笑道:“此番平叛,安邦之功,大哥一点没有出力,还不能给你牵牵马?”
“大哥再要这样,我就不回京了,”杨铭赶忙去拽马鞭。
太子亲自牵马执鞭,这是极为隆重的礼遇,但杨铭不希望,因为他们是亲兄弟,犯不着这样。
杨昭拦着他道:“你若拒绝,我便与人将你抬进宫里,你自己选吧。”
杨铭知道自己这位大哥,一向说到做到,他要是再推辞,人家真敢把他抬走。
所以,他只能连连苦笑,任由杨昭拽着他走。
官驿中,两人坐下喝茶,大兴城那边,算好了吉时,只等吉时一到,杨铭他们才会进城。
明德门,城门大开,百官迎接。
杨昭策马在前,拽着杨铭的缰绳,直入皇城,杨素、郭衍,还有胆战心惊的乔钟葵跟在后面。
朱雀大街,百姓夹道欢迎。
皇城门下,一条红毯,从朱雀门,一直铺至大兴殿,
杨昭一路拉着杨铭的手,进入大殿,
“如此大功,朕该如何赏你?”杨广见到儿子回来,站在宝座之前笑道。
杨铭赶忙就跪:“皆赖父皇庇佑,若无父皇掌控全局,部署谋划,儿臣焉能如此顺利?”
他这话一出口,群臣也纷纷朝着杨广行礼,恭贺杨广。
是的,跟谁抢功,都不能跟皇帝抢,尤其杨广确实觉得自己有功。
一来,用对了人,
二来,军资粮草,战略部署,规划得当,
三来,绝对放权,以至于杨铭他们率大军在外,没有被掣肘。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