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页(1 / 1)
('
他要是不肯出山,杨铭会派人把他绑到长平郡。
五,在长平与洛阳之间,每三十里,修建一座临时的行栈,负责保障运输队伍的饮水休息。这项工程不大,作用却非常大,每所行栈,都要备足食物、饮水、马料、医者,兽医。
六,……
……
十二条方案,草草落成,众人一直商议到深夜,查漏补缺。
大家都很兴奋,一回京便能参与到这件大事当中,所以他们也都是不遗余力的在帮着杨铭出主意。
至于挖窑烧砖,这方面的人员损耗,几乎不可避免,只能尽量派人监督他们安全生产。
离开官署之后,杨铭便去了窦彦的家。
可惜对方今晚不在家,而是住在皇城官署,于是杨铭又返回了皇城,他要不是亲王,大晚上的还真就进不去。
工部衙署,窦彦仍在秉烛处理公务,听说杨铭要见他,顿时拉下脸来。
摆着一张臭脸请杨铭坐下之后,他一声不吭,只是独自泡了一壶茶,单手给杨铭推过去一杯。
杨铭这次来,就是来说软话的,只要能达成目的,减轻山西百姓的伤亡,服个软算特么多大点事啊。
“今早在朝会上,本王语气是重了些,文同(窦彦字)还在生气?”杨铭笑道。
“怎敢?”窦彦语气冷淡道:“窦某不过一介侍郎,岂敢与秦王置气。”
“没生气就好,”杨铭直接取出那份草案:“那咱们谈正事吧。”
嗯?你跟我打马虎眼呢?我生没生气你看不出来?
窦彦一脸的无奈,不过他确实消气不少,毕竟人家屈尊找他,态度也明摆着是想缓和关系,自己再揪着不放,就没劲了。
于是他拿过草案,仔细阅读一番后,点了点头:
“此十二条,皆为利民之策,难为秦王这么快就整理出来。”
接下来,他又将自己整理的一些东西,拿给杨铭看。
朝会上被人家顶着怼,窦彦脸上也挂不住,但是他也知道,秦王的顾虑也是为民着想,不是针对他的人,而是针对事情。
所以下朝后,他自己也一个人低头琢磨了一些,希望能尽量减少民夫损耗。
杨铭接过来之后,认真的研读了一番,
里面有几条还是非常中肯的,比如说那个十家出一丁,也就是十户人家只出一个劳工,而且家有老翁供养、幼儿抚养、丧偶者,残疾者,孕期者等等,不出丁。
这一条还是比较人性化的,对于一个出身豪门的大官来说,算是很难得了。
还有就是征调奴婢,大隋奴婢数量,是按照爵位和勋位来算的,有多有少,数量不等,少的少出,多的多出。
当然,窦彦搞出来的这一条,只针对山西地区,关中这边的,他不敢。
杨铭读完之后,大感欣慰,主动拎起茶壶给窦彦倒茶,窦彦这一次,是站起身双手去接。
“今天朝会,是本王的不是,文同去了山西,切记要体恤百姓,那边的事务,就拜托给你了。”
这是正儿八经的道歉。
亲王道歉,没有谁敢不接,杨素高颎都不行,何况是他。
窦彦当然也感受到了人家的诚意,老脸一红,赶忙道:
“殿下语重了,臣也有不当之处,只盼此番赴任,能够保供洛阳,也能让山西百姓少遭些罪,让陛下、太子和您,都满意。”
杨铭微笑点头,接下来,便岔开话题,不谈正事,说些闲扯淡的话套套近乎。
总的来说,窦彦这个人还算不错。
翌日朝会,杨铭将窦彦汇总之后定下的共十六条保障草案,递交给了太子杨昭。
很多人在知道这十六条草案内容的时候,都是默不作声,在他们看来,杨铭有些大张旗鼓了,没有这个必要。
但是杨铭这边,有杨素、高颎、裴矩的支持,就连苏威牛弘,也出声表示认同。
不管他们是不是真心的,总之表面功夫还是做的不错,毕竟这十六条,有利百姓,不利世家。
杨昭大喜,不住的盯着草案内容点头道:
“铭弟实乃干练之才,这十六条立即下发各署,诸位要通力合作,为君解忧。”
杨铭趁着这个时候,赶紧站出来替窦彦说了几句好话,意思是这十六条,人家窦彦出了一半的力。
太子自然是大感欣慰,对窦彦大加赞赏。
现在好了,任谁都能看得出,人家两人已经和解了。
而杨铭之所以将窦彦捧上去,一来,人家确实出力了,更重要的是,如果大家都知道十六条草案窦彦参与谋划,那么窦彦将来到了山西,必然会遵照其中每一条的内容去筹备部署。
不然,他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何况杨铭还派了个裴熙载跟着监督呢,如果窦彦乱来,杨铭还会跟他翻脸。
意见相同,大家就是朋友,意见相左,大家就是敌人。
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
第211章 妾妃
窦彦这次去山西,六部衙门都得出人跟着,方便在当地协调部署。
他是东京营造土木监,洛阳没建成之前,当地的刺史太守,都归他指派,再说了,人家还是工部侍郎,正三品的中枢大臣。
石料算是解决了,凭借长平郡一个地方,就足保供应,太行之巅不是说着玩的,人家那边扒开土地往下面挖个十来米,就全是石头。
长平郡,下设丹川、沁水、端氏、濩泽、高平、陵川六个县,治所在丹川,也就是山西晋城市泽州县高都镇。
六个县里面,只是一个陵川县,就能保证洛阳的全部用料,因为这个县城,坐落在太行山上南部山脉的绝顶位置,与河南的河内郡直接接壤。
这里的石料硬度最高,材质最好,后世用重型机械开凿,都特么费劲。
关键是还有大理石,以及遍地的红土和石灰岩。
取料是从这里,但运输,还需要从丹川县方向下河南,因为陵川县与河南之间,几乎没有路。
后世大名鼎鼎的挂壁公路,就是为了连通陵川县与河南地区,现在可没有。
眼下,人可以翻山越岭,慢慢过去,马过不去,这里几乎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半封闭地区,开皇初年刚刚立县。
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木料了。
昨天窦彦已经动身启程,带了很多人去了长平郡。
今天的朝会,议论就是木料从哪搞。
事实上,像大隋这样的封建时代,木头是完全不缺的,植被破坏一点不严重,遍地都能找到大料。
但是好的木料,还得是南方。
太子杨昭的意思是,宫城,必须用好料,这是毋庸置疑的,至于其它地方,可以从周边地区就地取材。
朝会期间,裴矩推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叫武华,是山西地区最大的木材商人,可以由这个人供应一部分木料,朝廷不出钱,事后可以给他补个官,就当是弥补了。
裴矩这个人,还是正直的,如果换成杨素,还给你补官?做梦吧你,老老实实白干就行了。
修建洛阳,是为国家修,那么砍伐林木,自然不用花钱,但这种事情,是有讲究的,你不能见颗大树,论斧子就砍。
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干,就像长平郡的砖灰窑,不是谁都能干的。
商人,是底层人士,你再有钱,那也是下等人,但是你花点钱可以做官,翻身做上等人,那谁都会乐意。
武华肯定也乐意,这个人,就是武则天的祖父,祖籍山西文水。
“我看行,”杨铭点头赞同。
杨达也点了点头:“这个人倒是可以试试,眼下就需派人立即征调。”
太子杨昭笑了:“今日朝会的气氛,还算和谐,接下来,我们再议宫城所用木料,应该从哪里运送。”
临近中午,也算是议出一个结果,宫城用料,由荆、扬二地供应,那里有最适合营造宫殿所用的松木和杉木。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