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页(1 / 1)
('
杨铭点了点头,麦铁杖是南陈人士,正儿八经的绿林匪盗出身,但是机缘巧合之下,成了陈叔宝的侍卫,主要负责给陈叔宝撑伞。
隋灭陈之后,麦铁杖又跟了杨素,杨素平叛江南的时候,就带着对方,因此立下功勋,被杨素保举为仪同三司,后来又跟着杨素打过突厥,加封为上开府仪同三司。
看起来,这个人应该是杨素的人,但是麦铁杖只认杨素,杨素一死,他跟越公府就没什么来往了。
因为麦铁杖不识字,是个纯莽夫,不懂得在杨素死后,应该继续依附于弘农杨氏。
也正是因为他这个特点,才会得杨广器重,任命为左屯卫将军。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则故事,杨素过世之后,麦铁杖拎了一根棍子,等在梁毗返家的路上,一个人冲击整个车队,硬生生将梁毗从马车上拉了下来,就要暴打对方。
要不是被凑巧路过的左御大将军丘和撞见,将其拦下,梁毗这顿打是跑不了的。
事情当然也闹到了朝会,但是杨广觉得,这个莽夫对杨素忠,但却不忠于越公房,是个可用之人,于是小示惩戒之后,加以重用。
也就说,麦铁杖现在是杨广的人。
这样人的,杨铭是没办法调整的,除非把人家捧上去。
思来想去,杨铭道:“如今土谷浑频繁犯境,裴矩认为该一忍再忍,但边境郡县损失颇巨,我觉的,不如将麦铁杖调任张掖,帮裴矩防御西境。”
史万岁道:“别带走我左屯卫的兵马就好,再者说,左屯卫下面那帮兔崽子,都是我的人,他也使唤不动。”
“这个好说,我会从其它军府抽掉三千人给他,”杨铭点头道:“加上他自己的部曲私兵,怎么也该有四千人,张掖也有驻军,足够了,裴矩的意思,是抵御而不反击,做姿态给其它番邦看,好让大隋将来出兵名正而言顺。”
“干这种阴险的事情,没有比裴矩更合适的了,”史万岁笑道:“不过你既然想让麦铁杖离开我的左屯卫,就需要跟裴矩打个招呼,小功按大功算,把人捧走。”
“这是自然,”
师徒俩对视一眼,相视大笑。
十六卫当中,有两座军府,那是铁板一块,两个大将军不死,根本换不动,因为这两个人,掌控军府的时间太久了,从开皇年间到现在。
一个是史万岁的左屯卫,一个是贺若弼的右候卫。
右候卫被杨广安插进去的两个将军郑元寿和韦保峦,几乎就是个摆设,被贺若弼直接架空,对此,杨广的心里也是非常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贺若弼的不肯放权,也是遭至日后被杀的一大要素。
皇帝改制十六卫,用意已经很明显了,你不知道顺着来,就是给自己挖坟呢。
接下来,杨铭还有一件事情要做。
就是将萧摩诃手下的五千私兵洗白,河东军府,因为征讨杨谅的时候,损失了一部分,尤其是在蒲津关,可谓是损失惨重。
剩下的,又跟着李靖开赴河北山东,又损失了一些,十六卫改制的时候,偏偏河东军府被编入了贺若弼的右候卫。
好在河东有王,杨铭的儿子杨瑞,所以对当地军府,还有拥有据对的控制权。
但是杨铭想要调整河东军府,也得跟贺若弼打个招呼,因为这个人特别的小心眼。
……
“如今的河东军府,编制不足从前的一半,老夫也知道那里是世子的地盘,所以并没有招募卫士,殿下这是打算安排点人?其实不用跟老夫打招呼的。”
宋国公府,贺若弼将杨铭迎入府中,他没有去洛阳的原因,和史万岁如出一辙,杨广看见他,都吃不下饭。
杨铭笑道:“宋国公说的什么话,您老是开国元勋,本王很多事情,都需要向您请教,如今打算换一个骠骑将军,自然要知会您老一声。”
军府,最早叫折冲府,后来改为骠骑府,主将就是骠骑将军。
贺若弼这个人,最喜欢被人捧着,杨铭已经把他摸透了。
被人当回事的感觉,是很好的,所以贺若弼笑道:
“河东的事情,殿下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老夫绝对不会过问。”
杨铭笑道:“事情还是要说清楚的,本王一向敬重宋国公,如今越公过世,国家大事,你老就得多担待一些了。”
“这是自然……”贺若弼捋须微笑。
他这个人也是一个话痨,平日又鲜少与杨铭交流,如今话匣子一开,两人聊的没完了……
骠骑将军,肯定就是萧摩诃了,同时,他还会兼任河东王府司马一职,那五千私兵,原先都是匪盗,如今会被杨茵绛想办法编入河东户籍,这样一来,就能分田,无需再靠秦王府拨钱养活。
再被编入军府,就算是彻底洗白了。
这才是杨铭真正的部曲私兵,现在秦王府的那些,大多都是杨广的人,杨铭是不会绝对信任的。
解决了萧摩诃的问题,为王府省了一大笔开支,至于襄阳水军,这个也好办。
杨铭现在于京师主持政务,有批款的权限,他已经跟襄阳太守杜吒打了招呼,让对方将水军的预算报上来,他这里会协同民部审批。
花国家的钱,养自己的兵。
第299章 老而不死是为贼
京师今年的元宵十五,注定没有去年热闹,花灯也都是去年剩下的,拿出来摆一摆就算过节了。
但是东京洛阳今年的正月十五,盛况空前,民部这边有记录,共从国库支钱,四百八十五万贯。
这些钱,足够百三十万大军一个月的开支了。
国库,州郡一级的行政机构都有,京师的库只不过是最大的而已,这些钱,是从天下各地调拨,然后送往洛阳。
原本杨广走的时候,教坊的乐伎就被带走一半,如今剩下的,也要去洛阳。
而且杨广下令,由太常寺卿牛弘主持,裴蕴辅助,征集四方散乐,包括曾经的周、齐、梁、陈等朝乐家子弟,全部编为乐户,赐品级,最高六品,最低庶人。
整编天下音乐,并不单单是一种娱乐享受,音乐,是礼乐中的乐,是支撑封建王朝统治的关键制度。
大隋奉行的是周礼,也就是由周公定制的礼乐制度,周公,也就是周公旦,姬旦,周武王姬发的弟弟。
礼、乐,是不可分开的,
礼,是通过繁琐复杂的礼仪制度,巩固阶级分化,将人分为三六九等。
乐,是以表演的形势,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舆论。
所以不要以为杨广同志征集四方音乐,是不务正业,恰恰相反,正的不能再正的正业。
通过对各方音乐的整合,汇总成一套符合大隋皇权利益的的新乐,从这一点上看,杨广比杨坚的目光更长远。
而且杨铭收到消息,东突厥大汗,启民可汗已经在去东京朝见杨广的路上了。
这也是大隋立国以来,地盘最大的一位突厥可汗,朝见大隋皇帝。
运河开通了。
后续在宇文恺的主持下,通济渠顺利完工,沟通黄、淮、再入长江,由东京洛阳可直达江都。
有了这条河,大隋对江南地区的控制将会进一步加强,而南方世家也将逐渐崭露头角,开始向权力中枢迈进。
……
河东王杨瑞,已经三岁了,三岁之后,杨铭就需要与自己的长子之间,刻意保持距离。
孩子已经机灵了,逐渐通晓人事,杨铭不想太过骄纵他,太多的宠爱会滋生孩子的骄傲情绪,对于性格塑造会起到反作用。
这一点上,杨茵绛和杨铭的观点一致,因为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成长为一位合格的继承人,她不希望儿子跟他的外祖父一样,所以她对杨瑞更为严苛,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后妈呢。
但事实上,夫妻俩对儿子的爱,是全方位无死角的,只不过他们的目的,是培养杨瑞的独立人格,所以很多方面都需要插手矫正。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