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页(1 / 1)

加入书签

('

何况他已经派人去了北边的屯留县,请县令带人过来,帮助平叛。

届时内外夹击,这股乱民必定能顺利剿灭。

熬了一晚上,张开这边已经有几百人趁着夜色逃掉了,还偷走他不少粮食,张开心知再这么耗下去就要耗死在这,于是他改道往屯留方向。

正好撞上了屯留县令带领的几百人增援部队,两边给干上了。

屯留县令被杀,手下官兵死的死跑的跑。

这次张开学乖了,他让手下换上官兵的衣服,于夜里前往屯留县城叫门。

城门没叫开,因为他这里清一色的河北人,虽然有懂上党口音的,但是学的不像,被人家城门上面的官兵给识破了。

县城看样子是进不去了,张开那个恨啊,我堂堂三千大军,竟然打不进县城,可是口粮也不多了,于是他带人开始肆虐周边乡镇,抢钱抢粮抢女人。

上党郡尉段芝兰收到屯留县援兵全军覆没的消息后,心叫不妙,而他又不敢出城,只能紧急向周边郡县求助。

一时间,临汾郡、长平郡都收到了叛军肆虐上党的消息。

临汾郡往南是绛郡,绛郡再往南,就是河东郡了。

河东郡太守,还是窦庆,郡丞是破镜重圆的那位徐德言,河东府骠骑将军,是萧摩诃。

兵曹,叫宋老生,萧摩诃提拔起来的,跟着萧摩诃剿匪屡立功勋,被破格提拔。

河东这边收到消息之后,窦庆赶忙召开会议,商量着如果叛军继续往南,河东如何应对。

“河东重地不容有失,太守应立即写信给临汾太守乔钟葵,请他招募人手,往上党平叛。”

乔钟葵当年是反王杨谅麾下大将,后来带着四万大军投降杨铭,受到杨广接见,给了个柱国。

但是这小子很有远见,当时在两军阵前时,将长子乔淳已当作人质抵押给了杨铭,现在他儿子是秦王府的刀笔吏,杨约当初辅政的时候,乔钟葵给杨约送了一份厚礼。

而且乔钟葵一直在巴结史万岁,差点都认了义父,军人服军人嘛。

杨约琢磨着,这也不算外人,于是瞅着临汾出缺,就奏请当时的京师守备河东王杨瑞,封了乔钟葵做临汾太守。

杨茵绛当时也是同意的。

窦庆肯定不愿意火烧到河东这边,所以同意萧摩诃的办法,乔钟葵也是名战将,若招募足够人手,上党郡的叛军应该不算什么。

“秦王那边,就请萧将军写信吧,看看秦王是什么意思,”窦庆笑道。

萧摩诃点了点头:“军情不可延误,必当加急奏报秦王。”

窦庆也是的倒了血霉,河东多好的地方啊,在这里当太守,简直不要太滋润,可惜从杨铭十一岁开始到现在,河东一直有藩王,导致他这个郡守跟个吉祥物差不多。

当年是李靖,现在是萧摩诃,把他给架空的稳稳当当。

不行换个地方吧,河东真不能呆了。

第359章 大儒门生

从运河上被拨出来的那一万府兵,分为三军,一支去了临洺县,一支去了邯郸县,一支去了首府永年县。

临洺县和邯郸县的县令都死了,县城里乱成一团糟,大军到来之后,开始稳定秩序。

当他们得知邯郸县的高奖已经完蛋,临洺县的张开往东边上党郡逃窜之后,主将立即就跟郡守府打招呼,让他们速派一个官员过来主持大局,他们要撤了。

县城没有粮食,府兵又多,再不回去官兵都得饿肚子。

陈君宾是不想让他们走的,强行挽留了两天,奈何人家主将收到消息,清河郡一段的运河上,民夫大量逃走,官兵数量不够,拦不住。

逃走的民夫数量巨大,都朝着清河郡东边的齐郡方向跑了。

齐郡有张须陀。

……

春游结束了。

长孙晟的儿子长孙安业,实在是名声太臭,虽然杨铭跟秘书省著作郎裴偲打过招呼,但人家照样不愿意让闺女嫁给长孙。

所以明年的春游,长孙安业应该还会来。

裴偲官虽小,但他知道自己家族跟秦王府走的近,远胜长孙家,况且族内也有人将这件事告诉了当时身处营地裴淑英,询问裴淑英的意思。

裴淑英当场就给否决了,既然是烂人一个,就别想娶她们裴家的闺女。

杨铭这边,先一步撤掉大帐返京,玄挺负责殿后。

走过场一样的参加了第二天的朝会后,杨铭在秦王官署主持会议,杨雄等少数留京的大臣也都来了。

在他们看来,秦王在哪,哪就是朝会,就是商议国家大事的地方。

“吕永吉真是个蠢货,竟然能让一群流民把上党糟蹋成很这样?我今日就写奏疏,参他一本。”

说这话的,当然是杨雄了,也只有杨雄有胆子骂一个皇亲国戚。

前方军情奏报,涉县被劫掠一空,虽然吕永吉成功攻进了县城,但损失也不小,死了两百多人,而且贼首那个叫什么真君的,也让他给跑了。

叛军头子张开,眼下不进县城,仗着人多势众,专门在周边乡里劫掠,上党郡尉段芝兰也不敢出城,毕竟他虽然招募了足够的人手,但没有军械,守城还行,出去打够呛。

大理寺唯一留守在京的杨汪说道:“殿下是不是应该派遣一位主将前往上党主持大局,吕太守不是知兵之人,大事交给他,让人难以心安。”

杨铭问道:“杨少卿认为,我该派遣谁去呢?”

“李靖不是在京吗?让他去,”杨汪道。

杨雄立即皱眉道:“李靖现在和韦云起兼着京师城防大任,怎么能去干这个?上党重要还是京师重要?”

杨汪沉吟片刻,继续道:“那殿下就需要速给吕太守去信,让他多听听上党府薛安国的意见,薛安国这个人以前在河东军府任职,跟着殿下平定汉王叛乱,是个能领军的,现在上党成了这副样子,多半是吕永吉没听下属劝告所致。”

“这个信我会写,”杨铭点了点头。

观王杨雄道:“乔钟葵那边,应该就要出兵了,有他在,上党的乱子应该很快就会平定,唉……南北运河动工,这才不足两个月,竟然就闹出一场波及两郡的动乱,齐王那边再这么乱来,恐怕要出大事。”

房玄龄看向杨雄,说道:“齐王是豫州牧,眼下运河工程都是齐王管着,殿下这边不宜劝告,恐伤和气。”

他们兄弟之间还有和气吗?杨雄明白杨铭的态度,于是附和道:

“确实如此,河北河南的事情,我们就不要管了,但是山西是京师东面门户,于情于理我们都不能不插手,应该给窦庆写信,让他拨出一些钱粮支援乔钟葵。”

房玄龄苦笑道:“河东也没有多少粮食,郡丞徐德言已经来信,请求朝廷拨钱招募兵马,以备后患,殿下念及国库不足,于是自己掏钱补给了河东。”

徐德言靠着杨铭的帮忙,成功与妻子团聚,本来是河东郡司功,李靖离任之后,杨铭让他接替了郡丞一职,他的妻子是陈淑仪的姑姑,所以眼下徐德言是杨铭的人。

反正眼下的河东郡府衙门,窦庆说话已经不管用了,而徐德言压根也没跟杨铭要过钱。

“哪能让殿下花钱?国库再没钱,也不至于连这点都没有,这件事我会如实上奏陛下,殿下拨了多少?”民部侍郎韦津说道。

他的年龄大了,怕跟着杨广北巡会死在路上,于是主动申请留下,与大理寺少卿杨汪以及十一寺几个官员,是眼下为数不多留京的正三品上。

杨铭没有回答他,回答他的还是房玄龄:

“钱三十五万贯,还有两千马。”

房玄龄适当的虚报了一点。

民部是管国库的,下设的金部,拿着国库的钥匙,管皇帝内库的是太府寺。

韦津点了点头:“民部这边会记录在案,殿下只需交给我一份明细即可,等我上奏陛下之后,这钱还是得拨还给您,国家用钱,不能用您的钱不是?”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